14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30 17:4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体裁为议论文。课文用三个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这一科学规律。议论文阅读是一种理解性阅读,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文中的事例、表述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有别于散文、记叙文等感受性阅读。作为初中阶段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议论文,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简单的文体知识,可为初中议论文的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学情分析】 通过接近六年的语文学习,六年级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读懂课文,且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愿意自由表达独特的感受。再加上有了《为人民服务》这篇类议论文的演讲稿做铺垫,学生对议论文并不陌生。本节课将淡化文体知识的教学,把科学精神的培养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定为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2.通过圈点勾画、品词析句、小组合作自读自悟,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3.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培养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有同学知道青霉素是怎样被发现的吗?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夏季外出度假回来后,无意间注意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这绿色的霉菌到底是什么呢?于是他进一步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他想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肯定能抑制葡萄球菌。经过了无数次鉴定表明,的确如此,该霉菌为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那时流行着许多传染病,如猩红热、白喉、脑膜炎等,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青霉素的发现,让人们不再因为小小的伤口感染而有性命之忧,至今还被广泛使用的药物。 【衔接语】可见,每一个真理的诞生都离不开追问,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少写一个“诞”字) 2.关于作者叶永烈同学们都了解多少?(PPT:《十万个为什么》) 明确:叶永烈,当代科幻文学、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的,读了许许多多化学史著作,之后从化学史进而扩大到科学史,亦是大量阅读。在二十岁的时候,叶永烈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其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技巧”之一,就是从科学史上有趣的故事说起,从中引出相关的科学原理,回答“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课题(故意漏字)、作者(《十万个为什么》)入手,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通过“设悬”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学习事例,体会内涵 1.这样一位怀揣着十万个为什么的作家认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文章中有句话跟标题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在文中找出来,想想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追问:这里的“?”代指?(发现的问题,并不断追问); 这里的“!”代指?(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既然已经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把“?”改成“。”可不可以? 表达效果: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符号”进行借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用法的好处,通过换符号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2.为了印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列举了哪三个具体事例?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来,并与同桌合作完成表格。(学生讨论、总结并汇报,教师引导)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前后位讨论讨论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的发现问题; 三个事例都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发明的过程相同的,都是偶然发现问题、不断追问,在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追问:有同学发现了三位人物身上的相似点,想想事例中的人物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请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_______”这样的句式回答。(教师出示句式,引导学生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提醒学生可用原文也可自己归纳,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多表扬) 明确:“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板书) 【答案预设】如果学生答不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发现真理的前提是什么?——“有准备的人”、理解“善于独立思考”、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衔接语】也正是“有准备”、“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才证明了真理的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才说“诞生”而不直接说“产生”,这不仅是对真理的尊重也是对研究者的尊重。(板书:诞) 【设计意图】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新课标中新增了“非连续性阅读”的要求,而本环节学生结合图表中的内容,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非连续性阅读的能力。 4.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一观点,又作了一个小结,我们来看下小结部分,请两位学生来为我们分别读一下这两段,前面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后面又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两段中的表述是否矛盾?(PPT出示两段内容,生读,生问答,教师点评) 明确:作者用看似矛盾的说法来强调科学发现并不难,但也不容易,焦点并不在科学发现的是否是难还是易,而在于科学发现的难易取决于是否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从而突出独立思考和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重要性。 P7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一连串问题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P8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三、感悟写法,总结观点 1.同学们在读这篇课文时有没有发现与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有很大不同?我们学过记叙文,散文,说明文,那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呢?(对某个问题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的一种文体) 明确: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证明什么”; (2)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来证明”。 这篇文章就是: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2.请同学们尝试口头填空。 明确: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既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又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四、激发渴望,幸福作业 1.老师也要用事实来说明这个道理,请看:(实验) 这些都是简单的额厨房用品,我们先取一个空杯子,现在往里面倒入小苏打水,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神奇药水,我们加一滴这个魔法药水吧,大家观察一下,发生了什么变化?(颜色变 红),那我们接着来看往里面倒入食醋以后会有什么变化?(红色恢复无色)你是不是也有很多疑问,那就留待课后去寻求答案把。 只要你记住: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设计意图】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2.小作业 (二选一) (1)利用以下句式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事例。 ()因为(),通过反复研究,最终()。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个200字的片段,用具体事例论证一个观点。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突出与文本的联系性、体现了趣味性、生活性。 板书设计:
附:练兵场(快速配对并造句)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词语也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点。本环节学生会的不巩固,巩固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屏幕上的词语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