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5~56页。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 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亲历过程,探索规律
探索加法交换律,渗透学习方法。
出示:1+2+3+……+9=?这道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师:这位同学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出示课件
这是同学们在上活动课的场景。
(师出示同学们在操场上进行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的课件。)
师:瞧他们多开心呀,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正在跳绳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该怎样列式?(出示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生:28+17(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生:还可以用17+28。(师也板书算式。)
师: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生:等于45。师:17+28又等于多少?生:还是45。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生:结果相等。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生:结果相等可以用等于号连接。
师:对,用等于号,表示两边的结果相等。(板书:=)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师:同们学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一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这个猜想正确吗?生:正确。(都非常肯定。)
师:可不能过早地下结论,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
师:你们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反馈
师:观察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数的位置不同。生2:也可以说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
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生1:两个加数都相同。生2:还有!和也相同!
师: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
生:正确!(声音自信而有力!)
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生1:两个数相加时,加数的位置变了,但和不变。生2: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把两个加数的顺序变换,和还同原来一样。生3:两个数的和不会因为加数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
师:同学们的发现的可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根据这个规律的特点,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叫什么律?
师(向大家投去赞许的眼光):这些名字取得真贴切,而且别具一格。数学家们给这个规律取名为“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数学家们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这样的话,这个规律如何表示呢?
生: a+b=b+a(齐声)
师: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生:我知道,在加法验算的时候!(一个学生脱口而出)
师:(微笑着)你们看,是吗?生:对,加法交换律可以用来验算加法。
师:你会填吗?(出示图片)
师:刚才我们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先通过一个例子对算式进行观察思考,初步得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又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它,最后才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加法的另一个运算规律。
师:现在要解决的是另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求出什么?
(课件演示:将跳绳的男生和女生画上集合圈点Q)
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28+17+23(师将这个综合算式写在黑板上。)
师:也就是先算什么?
师:为了强调前两个数先加,我们可以给28+17加上小括号。(师在原综合算式中,为28+17加上小括号。)
师:还可以先求出什么?生:还可以先求出女生的人数。
(课件演示:将跳绳的女生和踢毽子的女生画上集合圈点H)
师:怎样列综合算式?生:17+23+28
师:这下子,男生有意见了,他们说:“列式时还得把我们放在前面。”那怎么办?
生:可以把刚才的那个综合算式作个小小的改动,写成28+(17+23),就满足男同学的要求了。(师将这个综合算式也板书在黑板上。)
师:口算一下,这个算式(手指第一个)结果是多少?
生:68。师:这个呢?(手指第二个)生:肯定也是68。(许多声音冒出来)
生:我算过了,就是68!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怎么样?生1:相等!
生2:既然结果相等,也可以用“=”连接!(师在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探究成果的记录表,课前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通过对算式(28+17)+23=28+(17+23)的观察思考,找出左右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再举出一些例子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看你们这些小小数学家能研究出什么新的运算规律,好吗?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表格上。四人为一小组,研究开始。
(学生分组展开研究,在学习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个同学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很激烈。)(五分钟后)
师:老师看到很多小组都已经有了精彩的发现,现在谁愿意把你精彩的发现向大家汇报一下?先说说左右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生1:三个加数都相同,分别是28、17和23。生2:结果也相等,都等于68。
生3:我还有补充,我发现左右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28都排在第一位,17都排在第二位,23都排在第三位。生4:我们小组把它归纳为:加数的位置相同。
(师通过课件同步演示学生说到的两个算式的相同之处。)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相同点,那不同点呢?
生1:先加的算式不一样。生2:那是因为小括号的位置不同。
生3:也就是运算顺序不同。
师:能说说左右两边的运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吗?
生1:左边是先算28+17,右边是先算17+23。
生2:左边的算式是先把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加起来,而右边的算式是先把第二个加数和第三个加数加起来。
师:同学们举出了什么例子来验证它呢?
生1:我们小组举了四个例子:(12+30)+5=12+(30+5)、(2+56)+70=2+(56+70)、(100+300)+500=100+(300+500)……
(师板书学生举出的部分例子。)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
生:举不完,有无数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
师:在这么多例子的验证下,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1:相加时,改变小括号的位置,和不变。
生2: 三个数相加,按顺序相加,或者先把后面的两个数相加,和相等。
生3:三个数相加时,不管括号加在什么地方,和都不会改变。
师:概括得非常棒!改变小括号的位置,实际上就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仍然相等。能把这个规律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刚才发现的规律。)
师:如果我也想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该如何用字母表示呢?
生:(a+b)+c=a+(b+c)(齐声)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老师真高兴,你们用这种研究方法自己探索出了新的运算规律,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学生小声地欢呼,禁不住为自己响起了掌声。)
师:这肯定也难不倒大家,会填吗?
(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的填空综合练习,学生完成得很顺利。)
师:其实,在四则运算中存在很多运算规律,这些运算规律我们把它叫做运算律,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是加法运算律。(教师出示课题:加法运算律)
三、巩固规律,快乐应用
1、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些算式,里面就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运算律,下面就看看哪些同学判断得最准确?
(课件出示判断练习: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出示82 + 0 = 0 + 82
47 +(30 + 8)=(47 + 30)+ 8
(87 + 68)+ 32 = 84 +(68 + 32)
75 +(48 + 25)=(75 + 25)+ 48
师:它们分别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同桌讨论)反馈,
75 +(48 + 25)=(75 + 25)+ 48
生3:不!应该是同时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观察得很仔细!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1:75与25相加得到100,更好算些。
生2:我知道了,原来应用运算律还能使计算变得更简便!(众生恍然大悟)
师(肯定地点点头):是啊,它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十数的两个加数先相加,使计算更简便了。
生:真没想到,运算律的作用这么大!
师:回到我们刚上课时见过的这道题,它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出示:1+2+3+4+5+6+7+8+9+10
=(1+9)+(2+8)+(3+7)+(4+6)+15
=10+10+10+10+15
=55
众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忍不住都喊了出来)
生:原来老师刚才说的秘密武器,就是运算律呀!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怎么样?(热情高涨)
填一填:在下面的方框内填入一个合适的数,使计算简便。
47+89+
师:反馈 师:观察最仔细,算得也很快最快!
四、畅享收获,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小!
师:最后,老师想送你们一句话,用你的眼和你的脑,观察加思考,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让我们也怀着愉快的心情结束这节课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