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评(四) 像山那样思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举酒属客 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②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B.①白露横江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托遗响于悲风 悲风:秋风
C.①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
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向:先前
D.①苏子愀然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②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开始
A [B项,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C项,际:交会。D项,始:曾。]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D.挟飞仙以遨游
作《师说》以贻之
C [A项,之:指示代词,这些/助词,的。B项,焉:兼词,“于之”/语气助词。C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以: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作“用来”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B.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A [A项,“箕”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句中的加点词皆为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C [A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古义: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C项,以为:认为,与现代汉语相同。D项,漫漫:古义,随意,任意;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前,苹果公司、通用电气等企业已经首开软性制造的先河,中国应当抓住制造业软性变革的历史机遇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B.各国领导人决心把厦门会晤为新起点,共同打造更紧密、更广泛、更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
C.在这个内容“速食”的年代,《收获》至今还以每期十多页的篇幅,不疾不徐地连载着黄永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而这也坚持几年成为很多读者买杂志的理由。
D.接待特朗普时,习近平应询向他介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九大重要成果,并表示将按照中共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D [A项,搭配不当,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前加“推动”。B项,句式杂糅,将“把”改为“以”。C项,语序不当,“坚持几年”应放在“读者”后面。]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又见池塘风起
孙守名
①我再次对池塘蛙鸣产生浓厚的兴趣,大约始于五年前的某个夏夜。
②去江南采风,碰巧寓居于一户农家小院。月白风轻,忽闻远处蛙鸣阵阵。借着月光,循声寻踪,自然就找到了那半亩方塘。荷叶平铺,苇草层层叠叠,柔和如梦的轻风中,那清脆悦耳、富有江南神韵的蛙鸣正是从那神秘的荷塘中传出。
③这让我到底惦着故乡的池塘了。
④池塘对于一座村庄来说,它的意义和价值颇为深远。记忆中的村庄有三方形态各异的池塘,分处于东、西、北不同的方向。每座池塘的背后似乎都有着某些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故事,令人无比的憧憬和神往。
⑤村西的池塘曲折蜿蜒,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将其东西隔开。盛夏时节,大雨一过,塘深路没,乘一叶扁舟,飘行其间,看苇草摇曳,水鸟上下翻飞,自有一番别样的情趣。将小舟摇至苇草丛深处,幽静阒寂,野鱼时时跃出水面,泼剌剌又游向远方,那种神秘而又慌悚的心情自会让你流连忘返。
⑥村北的池塘呈椭圆形,西北部与一小圆池相连,东南部又拖曳出一条长长的尾巴。站在高处俯瞰,活脱脱一只缓缓爬行的乌龟儿。冬季一到,寒风凛冽,大雪飘过,池塘便结下厚厚的冰层。冰层越结越厚,待到数九寒天,人已能在池塘的冰面自由自在地行走。那时节,村庄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便鱼贯而出,穿行在坚厚的冰层上,做着各式各样的游戏。你看,一只小小的陀螺,半米细长的绳子,拽住绳头,用力摆臂,那陀螺便“嗖”的一声旋转开来。四五个孩子同时放出,排列一行,煞是壮观。
⑦另一边,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将四条腿的板凳反放冰面,一人坐于其间,其他的孩子猛地向前推去,只听“刷”的一声,飘移出七八米以外。还有,三五成群的孩子,拿出自制的钢圈,在木棒上绕上一截稍粗的铁丝,略作弯曲,便在冰面上推起钢圈来。一圈又一圈,其乐无穷。
⑧在池塘东南方拖曳出的那条长长的尾巴上,几个半大小伙子正用坚实的木棒敲击着厚厚的冰层。破裂处,十数条早已憋闷了许久的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惊喜声、赞叹声此起彼伏,与远处传来的欢呼声、吆喝声相应,整个冰面便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⑨村东的池塘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据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已是傍晚时分,饥渴难耐,便让弟子向农家借口水喝。一白发老翁顺手拿出个水瓢,就门前池塘舀了半下,递送到孔子面前。众弟子面面相觑,以为老翁的做法有辱师尊。子贡面色一变,刚要加以责备,孔子摆摆手,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饮了两口,便觉甘甜清爽,清冽怡人。孔子大惊,刚要展拜,只见那位白发老翁化作一道青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后人据此,为这方池塘取名为“仰圣塘”,沿用至今。
⑩秋末冬初,正是枯水时节,池塘消瘦,水落石出。村中多方筹措,每年必引十里外的菜河水补给。沿着长长的河渠,白花花的河水曲曲而行。水头处,几家孩子欢呼雀跃,争相用自家织就的渔网截水堵鱼,每一网都有丰厚的收获,只一下,就足以在父母兄弟面前出尽风头。
?经历了漫长的爬行,凶猛无比的水头终于冲进池塘。那些久困池中的鱼儿,便飞快地逆水而穿行,跃出跳下,只弄得你眼花缭乱,心花怒放。这时候,也是村庄最为欢腾的时节。到傍晚,家家炊烟四起,村庄便会飘出阵阵鱼香,氤氲于暮色苍茫中,给古老的乡村增添了无穷无尽的韵致。
?村庄的夏夜是一首情深意长的抒情诗,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夜暮已降,微风飘拂,淡淡的稻香弥散开来,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坐在场院里、溪头旁、柳树下,听树上的蝉鸣和池塘里的蛙鸣,让人似乎有了一种身处仙境的奇妙感触。
?池塘是村庄的眼睛和灵魂,一座村庄如果没有三两处池塘,也就缺少了神韵和灵性。只可惜,时光流逝,岁月不再,那些古老而又散发着古色古香气息的池塘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池塘成为记忆,村庄成为记忆,我们灵魂深处还会有什么呢?
?这让我到底惦着江南那方苇草丛生、蛙鸣阵阵的池塘了。眼前,似乎又有了清风明月,又有了乡村池塘的魂牵梦绕的回味和记忆……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五年前到江南采风的回忆写起,忆写轻风中富有江南神韵的池塘蛙鸣,引起下文对家乡池塘的描写。
B.文章在描写村北的池塘时,主要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冬天里孩子们在结冰的池塘上玩陀螺、溜冰、推钢圈、敲冰打鱼的乐趣。
C.文章对故乡三处池塘的描写角度各异,突出了池塘的不同特点,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池塘的喜爱。
D.在描写枯水时节池塘补水时,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行鱼跃的欢腾场景。
D [D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7.说明第⑨段是如何写村东池塘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传说或故事来写的。(2)好处:①写出了村东池塘的悠久历史。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为后文写古老而又散发着古色古香气息的池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做铺垫。
8.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内涵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池塘消失,让村庄失去灵魂,缺了神韵和灵性,让人心生遗憾。(2)没有灵性的村庄,不再是人们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让人们心无所归。(3)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应该保留村庄特色,让人们留住乡村记忆,内心多一点对家乡的回味。
(二)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吕大防,字微仲,其先汲郡人。大防进士及第,调永寿令。县无井,远汲于涧,大防行近境,得二泉,欲导而入县,地势高下,众疑无成理。大防用《考工》水地置泉之法以准之,不旬日,果疏为渠,民赖之,号曰“吕公泉”。迁著作佐郎、知青城县。故时,圭田[注]粟入以大斗而出以公斗,获利三倍,民虽病不敢诉。大防始均出纳以平其直,事转闻,诏立法禁。青城外控汶川,与敌相接。大防据要置逻,密为之防,禁山之樵采,以严障蔽。韩绛镇蜀,称其有王佐才。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权开封府。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丞,封汲郡公。三年,吕公著告老,超拜大防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提举修《神宗实录》。大防见哲宗年益壮,日以进学为急,请敕讲读官取仁宗迩英御书解释上之,置于坐右。又摭乾兴以来四十一事足以为劝戒者,分上下篇,标曰《仁祖圣学》,使人主有欣慕不足之意。大防立朝挺挺,进退百官,不可干以私,不市恩嫁怨以邀声誉,凡八年,始终如一。宣仁后崩,寻改永兴军。未几,左正言上官均论其隳坏役法,右正言张商英、御史周秩、刘拯相继攻之,夺学士,知随州,贬秘书监。言者又以修《神宗实录》直书其事为诬诋,徙安州。兄大忠自渭入对,哲宗询大防安否,且曰:“执政欲迁诸岭南朕独令处安陆为朕寄声问之大防朴直为人所卖三二年可复相见也。”大忠泄其语于章惇,惇惧,绳之愈力。绍圣四年,遂贬舒州团练副使,安置循州。至虔州信丰而病,遂薨,年七十一,谥曰正愍。
大防身长七尺,眉目秀发,声音如钟。自少持重,无嗜好,过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对宾客。每朝会,威仪翼如,神宗常目送之。
(选自《宋史·吕大防传》,有删节)
【注】 圭田:古代卿、大夫、士供祭祀用的田地。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执政欲迁诸岭南/朕独令处安陆/为朕寄声问之/大防朴直/为人所卖三二年/可复相见也
B.执政欲迁诸岭南/朕独令处安陆/为朕寄声问之/大防朴直为人/所卖三二年/可复相见也
C.执政欲迁诸岭南/朕独令处安陆/为朕寄声问之大防/朴直为人所卖/三二年可复相见也
D.执政欲迁诸岭南/朕独令处安陆/为朕寄声问之/大防朴直/为人所卖/三二年可复相见也
D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可根据语法搭配及标志词断句。“大防朴直”独立成句,前后应断开,可排除B、C两项;“为人所卖”独立成句,前后应断开,可排除A项。故选D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迁、权、夺在文中分别是指官职提升、暂时代理官职和削除官职。
B.告老,古代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与之意思相近的还有“致仕”“下车”等。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吕大防曾被封为汲郡公,故称之。
D.谥,古代帝王或高官死后的封号。吕大防为官清正,仕途遭忧,故谥“正愍”。
B [B项,“下车”是在古代是指官吏到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吕大防有经世致用之才。他采用水地置泉之法,为永寿县百姓成功解决了汲水不便的问题。
B.吕大防有公正为民之心。他主政青城时,改革旧弊,统一粟米出入的量具,还百姓以公平。
C.吕大防精心辅佐皇上。他摘录乾兴以来四十一事,编成《仁祖圣学》一书,使哲宗自感不足。
D.吕大防为官有劣迹。他曾经毁坏役法,还在主修《神宗实录》时直书其事,有污神宗圣明。
D [D项,“为官有劣迹”错。文中“隳坏役法”“直书其事为诬诋”等都是言官一面之词。]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进退百官,不可干以私,不市恩嫁怨以邀声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少持重,无嗜好,过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对宾客。(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任免官员,不允许任何人以私心来求他,不拿恩惠讨好别人,不把怨恨转嫁给别人来取得声誉。
(2)(吕大防)自小谨慎稳重,没有什么特别爱好,经过闹市也不左顾右盼,闲居时如同面对宾客一样(庄重)。
【参考译文】
吕大防字微仲,他的祖先是汲郡人。吕大防考中进士,调任永寿县令。永寿县没有井,人们要到很远的山谷去汲水,大防巡察永寿县城附近地方,发现两处泉水,打算疏导而使泉水进入永寿县城,因地势高低不平,众人怀疑没有成功的道理。吕大防采用《考工》中的水地置泉法来测量,不到十天,果然疏导建成水渠,百姓依赖此泉,号称“吕公泉”。升任著作佐郎、主持管理青城县。以前,官员圭田的粮食用大斗收进而用公斗放出,获得三倍的盈利,百姓虽然深受其苦,但不敢上诉。吕大防开始统一粟米出入的量具,使粟米出入数量相等,此事辗转传到皇帝那里,皇上下诏立法禁止官员的不法行为。青城县控制着汶川,与敌区相接。吕大防占据要地设置巡逻,秘密设防,禁止上山砍柴采摘,使屏障更为严密。韩绛镇守蜀州,称吕大防有佐辅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哲宗即皇帝位,征召吕大防为翰林学士、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元祐元年,授予尚书右丞,被封为汲郡公。元祐三年,吕公著年老告退,破格提拔大防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掌管修撰《神宗实录》。吕大防见哲宗逐渐长大,他每天以劝勉哲宗学习为急务,就请求下令让讲读官取仁宗迩英御书的解释呈给皇帝,放在哲宗座位的右边。又摘录乾兴以来足以作为劝诫的四十一件事,分为上下两篇,标题叫《仁祖圣学》,使哲宗有钦慕仁祖、自感不足的想法。吕大防在朝正直,任免官员,不允许任何人以私心来求他,不拿恩惠讨好别人,不把怨恨转嫁给别人来取得声誉,一共八年,始终如一。宣仁太后去世后,改任永兴军。不久,左正言上官均控告吕大防破坏役法,右正言张商英,御史周秩、刘拯相继攻击他,被削去学士职位,任随州知州,贬为秘书监。言官又以他主修《神宗实录》直书其事为诬蔑诋毁,转掉调到安州。吕大防的哥哥吕大忠自渭州入宫回答皇上提出的问题,哲宗询问大防是否安好,并且说:“宰相要将大防贬到岭南,朕只想让他到安陆去,替朕传话问候他。大防为人正直、朴实,被人出卖,待两三年后就可以再相见了。”大忠将哲宗的话泄露给了章惇,章惇害怕,就更加出力地制裁大防。绍圣四年,贬为舒州团练副使。大防到达虔州信丰而生病,于是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谥号叫“正愍”。
大防身高七尺,眉目清秀,神采飞扬,声音如钟。自小谨慎稳重,没有什么特别爱好,经过闹市也不左顾右盼,闲居时如同面对宾客一样(庄重)。每当朝会时,威武严肃,姿态端好,神宗经常目送他离朝。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3.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BD [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A、C、E正确。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14.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三、语言运用(20分)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家庭的教育和国家的教育,____①____。我国古代就有“家国同构”的教育模式,就是把教化天下的任务分摊到每个家庭承担。这正好体现了:____②____,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由此而论,家庭在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类的知识的传承,____③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两者是密切相连的 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 ③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一环节
1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数字时代碎片化的阅读内容和生产流程无法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其监督环节几乎没有,内容一定会出现错别字、用词不严谨等语法错误,这样读者很容易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被误导。而网络上的虚假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打击更大,青少年犯罪就是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害而导致的。同时,碎片化阅读更多地借助网络实现。久而久之,人们必然会沉迷网络世界之中无法自拔,形成网络依赖。
①没有监督环节,内容不一定会出现错别字、用词不严谨等语法错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青少年犯罪不一定就是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害而导致的 ③人们不一定会沉迷网络世界之中无法自拔,形成网络依赖
17.高中生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当你看到环境被污染或破坏时,你有何感受?请用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列举环境被污染或破坏的现象,用一个比喻句描写你心中的感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展开相关联想,联想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污染或破坏环境的现象;其次确定你内心的感受,或气愤,或忧虑,或沉重,或叹惋,然后围绕这种感受选择一个恰当的喻体,最后按要求用语句表述出来。
【答案】 (示例)当我看见有人捕杀珍稀动物,有人大肆砍伐森林,我心中便燃起了熊熊怒火;看见有人损坏花草树木,有些工厂污染河流湖泊,我的心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18.根据下面表格提供的信息,回答相关问题。(6分)
表一:我国各电源品种比较
各电源品种比较
煤电
气电
风电
核电
发电成本(元/度)
0.38
0.7
0.5
0.23
燃料成本占比
70%
70%
0
14%
年稳定利用小时数
5000-6000
3000
2000
8000
清洁度(以煤电排放为 100%)
100%
30%
0
0
表二:世界各国核电占用电比重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我国核能发电及其发展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这一现状,请指出我国核电建设重启的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核电清洁环保,经济效益高;核电占用电比重极低,与其他国之间差距明显,发展空间巨大。
(2)低耗清洁,利于环保、健康生活环境的建设;发电量大,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经济效益高,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挖掘核电发展的潜力,缩短与其他国家核电发展之间的差距,全面提升国家实力。
四、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用挡板将卷柏周围围住。于是,当卷柏“行走”时,受到阻挡,它只好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就在原地扎根,再也不“行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结合内容及含意,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表述了卷柏的奇特之处,以及植物学家所做的实验:当卷柏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走掉,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再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从中可以得出立意:不受羁绊,自由地追求。卷柏被挡住后,打定心思不走,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好。由此可以得出立意:安定内心、把心摆正,才能更好地成长。还可以立意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更能激发潜力。
【参考例文】
不在云端跳舞
当我们为寻找一个更加满足我们对爱与美的定义的归宿而长久漂泊云间的时候,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却在无数次的追寻后冷静下来并告诉世人: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纯粹由意志操控是没有理性可言的。一个人如果不能确定自己安定的地方,依赖好恶来决定何时走何时留,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就像是两军对垒,节节败退的队伍里若是有人临阵倒戈,卖主求荣,也许能一时荣华尽享、风头十足,但战争结束后几乎没有不被杀掉的。
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一个连自己内心都无法坚守的人会有什么信仰;没有人会把权力交给一个见风使舵,周旋算计的人;换句话说,只有矢志不移地致力一件事情的人,才有可能会有所建树。
官场,历来都是一个磁场很大的地方,且不说高官厚禄、位高权重,单说一人得道,泽被子孙,就让人魂不守舍、心旌摇动。但林逋拒绝了权位的诱惑,隐居西湖、结庐孤山,20年足不及杭州,品梅实、烹香茗……正是这样一个虽被皇帝“诏告府县存恤之”但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逋,才有“吾志之所适,非功名富贵也”的志向;正是这样一个拒绝尘世诱惑的灵魂,才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为后人所敬仰。
再比如科考屡次不中的蒲松龄,前半生在仕途与文字间犹疑不定,长久以来在如豆的灯光下勤奋苦读却难有出路。后来,他不再对这污浊的官场和虚伪的人情抱任何幻想。在他放弃科举专心写作时,笔尖流淌的人情冷暖,书写的鬼魂与人心却令人震撼。经历过几百年的世事沉浮,那么多的进士和官运亨通的士大夫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他的《聊斋志异》却长久存留世间,供后人吟咏评述。
当你安定时,就会停止寻找。只有让自己真正安定下来,不去想何处风景绝妙,而是深深扎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抵御住外来的诱惑,经得住所有的考验,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那是历经考验后沉淀下来的平静,是一种安定的坚守,是专一而认真的钻研。
于是,我要说:我宁愿在地面步行,也不在云端跳舞。
【点评】 本文具有以下优点。①论据充足,论证充分。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十分注重论据的使用,比如开篇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话照应文章的题目,点明自己的观点,还使用了林逋、蒲松龄等人的事例来证明观点。②分析透彻,论证深刻。文章在列举了具体事例后,十分注重对事例体现的意义进行分析,比如列举了蒲松龄的事例后,用蒲松龄留下了后人关注的《聊斋志异》与那些达官贵人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对比,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