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光现象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光现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5-31 11:3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光现象
 
一.选择题
1.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抬头仍能看到一轮红日,但其他周围的景象应是(  )
A.一片黑夜,能看见星星,但不闪烁
B.一片明亮,无法看见星星
C.一片黑夜,能看见星星,且星星闪烁
D.一片天蓝色,能看见地球和星星
2.如图,平面XOY上,平面镜M两端坐标分别为(﹣1,3)和(0,3),人眼位于坐标(2,0)点处,当一发光点S从坐标原点沿﹣x方向运动过程中,经过以下哪个区域,人眼可从平面镜中观察到S的像(  )
A.0到﹣1区域 B.﹣1到﹣2区域 C.0到﹣∞区域 D.﹣2到﹣4区域
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浓密的树荫下出现很多圆形的光斑,这是由于光的反射引起的
B.路边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造成光污染,这是由于光的漫反射引起的
C.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
D.红色的牡丹花看上去呈红色,这是由于它吸收红光,反射其他色光引起的
4.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和“水中倒影”都是光的反射现象
B.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紫外线具有热效应
C.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选择薄的玻璃片进行实验,是为了能确定像的位置
D.我们所看到的“红花绿叶”,那是由于花吸收了红光、叶子吸收了绿光
5.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老师把一块平面镜CD竖立在讲台上,坐在A点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坐在B点的乙同学(如图).在这一现象中,光的反射角是(  )
A.∠1 B.∠2 C.∠3 D.∠4
6.关于雨后天晴的夜晚,行人怎样才能避免踩到地上的积水的解释,正确的说法是(  )
A.迎着月光走,地面比较亮,因为月光在地面上发生镜面反射
B.背着月光走,地面比较暗,因为月光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
C.迎着月光走,水面比较亮,因为月光在水面上发生漫反射
D.背着月光走,水面比较暗,因为月光在水面上发生镜面反射
7.小雨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平面镜成像过程中,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为了使像更清晰,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所成的像大小不变
D.在B处换一光屏,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8.墙上挂着一块长30厘米的平面镜,小明站在镜子前1.5米处,这时他正好可以看到身后的一根木杆,木杆高2米,那么这根木杆离人的距离应该是(  )
A.19.5米 B.7.0米 C.10.0米 D.8.5米
9.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α角,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增大20°(入射光线不动),则平面镜应(  )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10.如图所示,在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小明让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O点,纸板B可沿折缝ON向后翻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α为反射角
B.增大α过程中,反射光线沿顺时针转动
C.α=0°时,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此时不存在反射现象
D.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消失,是因为此时没有反射光线
11.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
小孔成像 B.
水中倒影 C.
手影游戏 D.
树下阴影
12.2016年5月9日19时12分左右,“水星凌日”的天象于本世纪第三次出现.如图所示,水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爬过.它的形成与下列光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河水看起来变浅
C.海市蜃楼 D.水中荷花的倒影
13.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14.把一支牙刷放在镜子的前方,镜子中牙刷像的上、下部分明显“错位”了,如图所示.从镜子的左侧面观察,发现该镜子的背面涂有反射膜,镜子的下端被磨成“V”形,使得前表面的下边成斜面状.牙刷像“错位”(  )
A.仅由光在前表面发生反射引起
B.仅由光在后表面发生反射引起
C.由光在前、后两个表面发生反射共同引起
D.由光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发生折射和光在后表面发生反射共同引起
15.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射向井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如图所示,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的是确定平面镜位置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16.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A.不成像
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
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17.人从平面镜内看到台钟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实际时间是(  )
A.6:00 B.5:45 C.6:15 D.6:30
18.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小明同学没有把薄玻璃杯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发现(  )
A.蜡烛A的像总是与蜡烛B完全重合
B.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
C.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下方
D.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总在同一水平面上
19.晚上,小明挑着一盏不带光源的工艺品小灯笼在家里玩.当把小灯笼移到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正下方时(如图所示),会在小灯笼正下方的水平白纸上出现一个影子,关于这个影子的形状,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0.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21.图所示的光学现象中,下列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a)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b)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c)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赤、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图(d)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2.如图所示.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照相机模型,为了在纸筒A的半透明纸上得到清晰的像,要适当调整A、B的位置,这时(  )
A.眼晴应从B端向筒内观察,观察像是否清楚
B.在半透明纸上观察到的像是倒立的
C.观察像时,应把纸筒A朝着明亮的室外,B端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在清晰地观察近处物体后,再看远处物体时就应该增加A、B间的距离
 
二.作图题(共3小题)
23.(1)如图(1)所示,人眼处于S点位置,P、Q为不透光的挡板,试作出人眼能看到挡板右侧的范围(用阴影线画出).
(2)在图(2)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MN的像M'N'.
(3)图(3)A、B为某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试作出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24.如图,天花板TH上有一只灯泡发光,人AB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是BC.
(1)请根据所学知识,画图找出灯的位置,用D标示.
(2)人水平移动到C处后,作出地上新的影子,用笔描粗,用CK标示.
25.按要求作图(要求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1)在图甲中作出蜡烛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2)如图乙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3)如图丙所示,室内一盏电灯通过木板隔墙上的两个小洞,透出两条细小光束(如图甲),请根据这两条光束的方向确定室内电灯的位置.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平板玻璃,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另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成像处,如图所示.
(1)蜡烛B要与蜡烛A完全相同,这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当看到蜡烛A的像与蜡烛B重合时,就认为找到了像的位置,这种凭借视觉效果相同来到达研究目的方法与下列哪种相同  ;(只填字母)
A.我们可以用磁感线来描述看不到但实际存在的磁场
B.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以通过U形压强计中两液面高度差的大小来反映
C.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可以用这个力替换那两个力
(3)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7.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  (较厚/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  ,由此可得结论  :.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  (填白、黑)卡片竖直放在  (填A或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  (前/后)侧观察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
(4)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如表中.
序号
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  .
(5)实验中,如果既有蜡烛又有棋子,你会选择  ,理由是  .
28.小丽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更合适.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在实验过程中,小丽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   (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2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
(4)小丽看到自己的手表与同桌的相同,于是小丽突发奇想将两块手表替代A、B蜡烛,正立于玻璃板两侧,如图3所示,此时A手表指针指在9点整,那么B手表的指针应调至   点才能与A手表指针的像完全重合.
29.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11°
22.1°
35.4°
40.9°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且折射角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  (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
3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1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图象纸,在纸的中间沿横线竖直放置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一只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移动位置,使B跟A的像重合.
(1)通过图象纸,可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距.
(2)蜡烛B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  (“相等”成“不相等”).
(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B,却好象点燃了.说明像是  (填“虚“或“实”)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4)如图2所示,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
 
四.计算题(共1小题)
31.如图所示,竖直放置平面镜MN前有一直立人体AB、人眼可通过平面镜观测到自己的像,试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原理推证:平面镜所需最小长度为人体长度的一半时,人眼即可观看到全身像.(设人眼在A点,不考虑成像宽度)
 
五.解答题(共9小题)
32.如图所示,试画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的光路图.
33.如图所示,S为光源,它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线射到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上发生反射,进入水中又折射.请作出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以及该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光线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34.有一光源S在平面镜前,光源所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如图所示,请你确定光源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35.如图,反射光线BA和DC是从S点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请你根据光路图作出S点的像S′;并证明S′和S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6.如图为发光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作出物体AB.
37.如图是一辆轿车的后视镜示意图,O点为司机眼部所在位置,司机能通过右侧后视镜AB(看到平面镜)看到车位C点,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司机眼睛O看到C点的光路图.
38.小华用两个硬纸筒制成针孔照相机探究小孔成像,如图a所示.
(1)请在图a中画图解释蜡烛AB在屏上所成A′B′像的原因.
(2)2009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若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如图b所示,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3)①小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她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c中作出像的高度h随像到小孔的距离s变化的图线.根据表中的数据及描绘的图线可得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  .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②如图d所示,小孔的位置和屏的位置固定后,只将蜡烛AB由甲位置移到乙位置,可观察到屏上蜡烛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泰兴羌溪公园茂密的樟树林下,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而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e所示),这是  (选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  (选填“像”或“影子”),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  .
3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装置如图甲所示.
(1)选取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将白纸放在玻璃板后烛焰像的位置,纸张承接不到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3)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  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40.小红为小鹏表演了一个“水火相融”的小魔术,她先用一块透明的薄玻璃板将桌子分割成甲、乙两个区域后,再用一块不透明的挡板将乙区域分割成两部分.小红在甲区域内放置了一个盛满水的烧杯,且里面浸没着一支蜡烛A,并在乙区域挡板后的指定位置放置蜡烛B.准备就绪后,小红请小鹏坐在乙区域一侧的某点P(如图所示),并迅速将乙区域已准备好的蜡烛B点燃,在小红一只手麻利地在小鹏眼前绕过的同时,另一只手悄悄地将挡板拉开一个缝隙MN.当小鹏沿着小红的手指望向蜡烛A时,奇迹出现了:蜡烛A竟然在水中燃烧了!
(1)若实验中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到薄玻璃板的垂直距离分别为S1和S2,则S1  S2(选填“>”、“<”或“=”)
(2)小鹏之所以能看到“水火相融”的奇迹,是因为他看到的燃烧的蜡烛B通过薄玻璃板所成的等大的、  、  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C
5.C
6.AD
7.D
8.B
9.A
10.B
11.B
12.A
13.D
14.D
15.B
16.D
17.B
18.B
19.C
20.C
21.BCD
22.B
二.作图题
23.解:
(1)由于在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连接S点与窗口的上端P和下端Q,做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之间的范围就是在挡板右侧能看到的范围,如图所示:

(2)分别作出物体MN端点M、N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M′、N′,用虚线连接M′、N′即为MN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3)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再作出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从反光点S到反射点画出两条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4.解: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人是不透明物体,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如图,连接AC,延长CA交TH于点D灯的位置;根据光的直线传播作出人水平移动到C处后新的影子CK,如下图:
25.解:(1)发光物体的每一个点都可看作为点光源,每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都会通过小孔照到屏幕的某个区域.蜡烛A点发出的光线经小孔到达光屏下部,蜡烛B点发出的光线经小孔到达光屏的上部,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如图所示:
(2)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3)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每条光线通过小洞都是沿直线传播的.两条光线的交点就是电灯的位置S,如图所示,:
三.实验探究题
26.解:(1)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个充当物体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另一个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代替镜前的物体,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观察,当看到蜡烛A的像与蜡烛B重合时,就认为找到了像的位置,这种研究方法为等效替代法,
A、用磁感线来描述看不到但实际存在的磁场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不符合题意;
B、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以通过U形压强计中两液面高度差的大小来反映采用的是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可以用这个力替换那两个力则是等效替代法,故C符合题意;故应选C;
(3)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可知,蜡烛A的像不变.
故答案为:(1)大小;(2)C;(3)不变.
27.解:(1)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物像大小相等;
(3)在玻璃板前面能看到蜡烛和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在玻璃板后面不能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像,所以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白卡片成像清晰,故选白卡片;白卡片上不会有A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在白卡片上承接;
(4)由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选两只蜡烛,理由是点燃的蜡烛成像更清晰.
故答案为:(1)较薄;(2)B与A的像完全重合;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白;B;前;(4)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5)蜡烛;点燃的蜡烛成像更清晰.
28.解:(1)当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越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所以选择2mm的玻璃板;
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4)由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表面上的刻度是左右相反的,因此当此时A手表指针指在9点整,那么B手表的指针应调至3点才能与A手表指针的像完全重合.
故答案为:(1)2;大小;(2)不能;虚;(3)在桌面上蜡烛B始终不能与A的像重合;(4)3.
29.解:(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评价:存在不足,应该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这样得出的结论将更具有普遍性.
故答案为:(1)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小于;(2)是;应换用其它透明介质再做实验,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30.解:(1)因为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故通过图象纸,可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等于物距;
(2)蜡烛A和B完全一样,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说明物像大小相等.
(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B,却好象点燃了.说明像是虚像;平面镜成虚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故答案为:(1)等于;(2)相等;(3)不能;虚;(4)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四.计算题
31.解:如图所示,A、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和脚的位置,MN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B′为AB的像,
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可知,因为AC=CA′,所以AC=AA′,由图可知CD为△AA′B′的中位线,所以CD=A′B′=AB,CD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所以镜的长度应为人身高的一半.
五.解答题
32.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A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33.解:作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连接过入射点和S′点,并延长画出反射光线,再根据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其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4.解: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在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到两条反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35.解: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连接S与S′,如图所示:
证明:
因为∠SBD=∠S′BD,∠SDB=∠S′DB,BD=BD
所以△SBD≌△S′BD.
所以SD=S′D
所以SS′被BD垂直平分
所以S′和S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6.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已知A′B′平面镜中的像,因像与物体是完全相同的,且各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相等的,并且AA′和BB′都与平面镜垂直,所以可根据对称性,A′、B′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B,连接AB由此可确定物体AB的位置.如图所示:

37.解:先延长AB,然后作C点关于AB的对称点,然后连接OC′(即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即入射光线),并标出光线的方向,如图所示:
38.解:(1)由于小孔成像是据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形成的,所以据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画出即可,见下图1;
(2)由小孔成像的特点可知日偏食经小孔成的像的缺口正好在日偏食缺口的对侧,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
(3)①据表格中的数据不难看出,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h=(或S=2h);再据描点连线的方法做出对应的图即可,答案见上图2;
②如图d所示,小孔的位置和屏的位置固定后,只将蜡烛AB由甲位置移到乙位置,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屏上蜡烛的像将变小,同时像距也变小.
(4)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所成的像,由于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或树叶缝隙的高度)不同,使得光斑大小不同.
故答案为:(1)见上图;(2)B;(3)①见图2; h=(或S=2h); ②变小;4)太阳; 像;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或树叶缝隙的高度).
39.解:(1)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没有蜡烛的像;
(3)如图所示: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当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由①位置运动到②位置时,像的位置如右图所示:
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做竖直向下运动.
故答案为:(1)大小;(2)虚;(3)竖直向下.
40.解:(1)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可知,取两个等大的蜡烛A和B,把A蜡烛摆在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B,在乙区观察蜡烛B形成的像,并调节B的位置,使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蜡烛A和B到薄玻璃板的垂直距离分别为S1和S2,则S1=S2;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小鹏看到的是燃烧的蜡烛B通过薄玻璃板所成的等大的、正立的虚像.
故答案为:(1)=;(2)正立;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