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
一.选择题
1.(2018?安徽)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谁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有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有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2.(2018?江苏一模)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3.(2018?东昌府区一模)下列声现象的叙述中与图中情景不相符的是( )
A.甲图中,拨动琴弦发出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乙图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丙图中,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丁图中,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4.(2018?太原一模)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曾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对钟声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钟声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
B.钟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钟声对睡觉的人来说是乐音
D.诗人根据音调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5.(2018?武昌区一模)用硬纸片把一个音响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不能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音乐声越大,小“人”跳得也越高
C.音响发出的音乐声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6.(2018?惠山区校级一模)“橘州音乐节”在长沙洋湖湿地公园开唱,“情歌王子”张信哲倾情演唱,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手的歌声由声带振动产生,又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张信哲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D.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7.(2018?内江)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小孔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B.图乙所示,加油机相对歼击机是静止的,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C.图丙所示,我们吃饭使用的筷子是省力杠杆
D.图丁所示,用抽气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时,我们听到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
8.(2018?南充)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师讲课时声音洪亮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真空不能传声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在城市主要道路两边,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9.(2018?蓝田县一模)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铜
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89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5100
5000
3750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10.(2018?铁西区模拟)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纳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下列有关声现象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蓝鲸叫声响度比海豚大
B.海豚叫声的音调比蓝鲸高
C.海豚在水中发声的声速比在空气中慢
D.蓝鲸和海豚发的声可以回声定位
11.(2018?绵阳)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
A.声音的响度大些 B.声音的音调高些
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 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12.(2017?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13.(2017秋?白云区期末)一艘科考船在经过 A、B、C、D、E 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0s、0.14s、0.18s、0.15s、0.20s,根据时间,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14.(2017?大冶市模拟)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 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15.(2017?菏泽模拟)人工智能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华人青年王孟秋发明了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家用“无人相机”,相机内装有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底部装有镜头和声呐(发射超声,同时能接受超声的装置),机身只有240克.你认为向下发射超声的“底部声呐”可能与下列相机的哪个功能有关( )
A.用手机控制相机
B.相机能自动悬浮停在合适高度拍摄
C.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
D.笑脸抓拍
16.(2018?越秀区二模)在音乐中,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由此可知C调“1(do)”比D调“1(do)”的( )
A.音调低 B.音调高 C.响度小 D.响度大
17.(2018?无锡模拟)如图,把一个装有少量水的杯子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按住的底座,将另一只手的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使其发出声音。下面关于水杯发声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杯中空气振动产生的;杯中水量越小,音调越低
B.声音是由于杯中空气振动产生的;杯中水量越大,音调越低
C.声音是由于杯和水振动产生的;杯中水量越小,音调越低
D.声音是由于杯和水振动产生的;杯中水量越大,音调越低
18.(2018?通州区一模)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如图所示。青铜编钟按钟体大小依次悬挂,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编钟正在发声,但不一定在振动
B.编钟钟体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编钟钟体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编钟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但不会产生噪声
19.(2018?游仙区模拟)关于声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B.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及声呐都是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
C.借助超声波医生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脏器的图象信息,工业上可给产品内部探伤
D.超声清洗机、超声碎石仪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
20.(2018?肥城市三模)科技馆里经常会见到“声聚焦”装置,它是一个像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如图所示,当参观者将耳朵靠近装置固定架的中心时,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就变大了,这是因为“声聚焦”使远处传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了反射而会聚,结果改变了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音调和响度
21.(2018?揭阳一模)一把二胡如图所示。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以下对调音时采用的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B.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响度
C.将琴枕上移上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D.换一根再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22.(2018?太谷县校级模拟)许多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句中涉及的关于声现象的一些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23.(2018?山西模拟)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吹奏的过程中音色在不断改变
D.我们现场听到唢呐声是靠空气传入人耳
24.(2018?滨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B.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二.实验探究题
25.(2017秋?滕州市期末)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 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比 传声性能好。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停止, 停止。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 (填“易”或“不易”)传声。
26.(2016秋?高新区校级期中)学习完声现象后,物理小组同学对声速进行进一步研究.
(1)想粗略测量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的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
A.在直跑道上量出足够长的距离s,甲站在一端鸣枪,乙站在另一端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听到枪声立即停止计时,记录时间t,则声音传播速度v=
B.站在空旷的操场上对着一面墙鸣枪,距这面墙的距离为s,记录发令枪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t,则声音传播的速度v=
C.站在空旷的操场上,距一面墙的距离为s,按照均匀的时间间隔打鼓,调节节奏,使听到反射回来的第一次鼓声与打出来的第二次鼓声完全重合,听到反射回来的第二次鼓声与打出来的第三次鼓声完全重合…记录打鼓20次的时间t,则声音传播的速度v=
(2)他们在网上查资料得到声音在不同温度下的速度值.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参考数据,可以推算5°C时的声速是: m/s.
声速/m?s﹣1
331.5
332.7
333.9
335.1
336.3
337.5
温度/℃
0
2
4
6
8
10
声音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走”直线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地方“走”.赤日炎炎,在沙漠上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呼喊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沙漠地表空气温度高,随着高度增加空气温度降低,声音在传播时向 (上/下)拐弯了.
27.(2017秋?高邮市期末)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来下表的几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1.02
C
铜
80
0.76
D
钢
80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选用编号A、C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 ;
(3)如果小明还想验证猜想三,则他可以选择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此时表中所缺的数据应该填 。
28.(2017秋?大邑县期末)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警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测速仪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测速仪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2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求:(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2)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3)若此路段限速120km/h,试计算说明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4)如果将测速仪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将汽车运动的距离(s)﹣时间(t)和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请在甲、乙、图中画出汽车运动的图象,并丙图中画出汽车在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29.(2016秋?重庆校级月考)研究声现象:
(1)图1所示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填写序号,下同);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 ;研究声音特征有关的是 。
(2)图④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在探究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小明将一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向上拨动钢尺的另一端,钢尺拍打桌面发出声音(如图2所示),发现向上拨动钢尺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上述现象,小明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小明得出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的理由是 。
(4)小明还用钢尺探究了音调与频率关系,实验时他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等的力拨动钢尺,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低了,同时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由此可得结论是: ;实验中小明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018?安徽)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谁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有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有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B、敲击瓶子时由于瓶子与水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B错误;
CD、往瓶中吹气也会听到声音,这是空气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2.(2018?江苏一模)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解答】解:甲图: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乙图: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丙图:太空中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丁图: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因此声学知识相同的是乙和丙。
故选:B。
3.(2018?东昌府区一模)下列声现象的叙述中与图中情景不相符的是( )
A.甲图中,拨动琴弦发出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乙图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丙图中,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丁图中,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B正确;
C、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D错误。
故选:D。
4.(2018?太原一模)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曾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对钟声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钟声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
B.钟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钟声对睡觉的人来说是乐音
D.诗人根据音调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解答】解: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钟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钟声影响了人的正常休息,所以对睡觉的人来说属于噪音。故C错误;
D、不同材料的物质发声结构不同,所以钟发出的声音音色与其它的物质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故D错误。
故选:A。
5.(2018?武昌区一模)用硬纸片把一个音响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不能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音乐声越大,小“人”跳得也越高
C.音响发出的音乐声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A、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音乐声越大,振幅越大,小人舞动的越剧烈,跳得也越高,故B正确;
C、声音既能传递信息,故音响发出的音乐声能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6.(2018?惠山区校级一模)“橘州音乐节”在长沙洋湖湿地公园开唱,“情歌王子”张信哲倾情演唱,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手的歌声由声带振动产生,又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张信哲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D.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解答】解:A、在演唱会上,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故A正确;
B、在同样的环境下,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与张信哲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响度,但不能提高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
D、现场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而不是通过响度,故D错误。
故选:A。
7.(2018?内江)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小孔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B.图乙所示,加油机相对歼击机是静止的,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C.图丙所示,我们吃饭使用的筷子是省力杠杆
D.图丁所示,用抽气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时,我们听到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
【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光沿由于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故A错误;
B、加油机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相对歼击机位置的没改变,加油机相对歼击机是静止的,故B正确;
C、筷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是费力杠杆,故C错误;
D、随着玻璃钟罩内空气的逐渐抽出,可以听到手机的声音的响度逐渐变小,故D错误。
故选:B。
8.(2018?南充)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师讲课时声音洪亮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真空不能传声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在城市主要道路两边,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解答】解:A、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老师讲课时声音洪亮是指声音的很大,是指响度,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正确;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C错误;
D、在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大小,并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9.(2018?蓝田县一模)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铜
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89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5100
5000
3750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解答】解:A、空气的密度小于氧气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氧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B、空气的密度小于铝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铝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C、声音在固体(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空气和氧气)中的传播速度,符合题意;
D、铁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而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铜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2018?铁西区模拟)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纳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下列有关声现象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蓝鲸叫声响度比海豚大
B.海豚叫声的音调比蓝鲸高
C.海豚在水中发声的声速比在空气中慢
D.蓝鲸和海豚发的声可以回声定位
【解答】解:A、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故蓝鲸叫声响度比海豚大,故A正确;
B、读图可知,海豚的声音频率比蓝鲸的频率高,故海豚叫声的音调比蓝鲸高,故B正确;
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海豚在水中发声的声速比在空气中快,故C错误;
D、蓝鲸和海豚发出的都是超声波,故可以回声定位,故D正确。
故选:C。
11.(2018?绵阳)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
A.声音的响度大些 B.声音的音调高些
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 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解答】解:教室的长与宽约8m左右,在空教室讲话时,声音经墙壁反射回仅需0.04s左右,当回声比原声到达耳内的时间差低于0.1s时,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这就是空教室内讲话声特别响的原因;开着窗声音会传出室外减小响度,教室内放有桌椅,声音传播过程中会桌椅等物质吸收,使声音能量大大减少,这样一来即使有回声,也因能量变小而使声音变弱。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2017?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解答】解: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回声的音效效果.
故选:D.
13.(2017秋?白云区期末)一艘科考船在经过 A、B、C、D、E 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0s、0.14s、0.18s、0.15s、0.20s,根据时间,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解答】解:已知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0s、0.14s、0.18s、0.15s、0.20s,
则单趟时间分别为×0.20s=0.10s;×0.14s=0.07s;×0.18s=0.09s;×0.15s=0.075s;
根据v=变形s=vt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因为0.10s>0.09s>0.075>0.07s,所以sA=sE>sC>sD>sB,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2017?大冶市模拟)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 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解答】解:
A、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1==0.3s,距测速仪s1=v波t1=340m/s×0.3s=102m;故A错;
B、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2==0.2s,距测速仪s2=v波t2=340m/s×0.2s=68m;故B正确;
C、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s=s1﹣s2=102m﹣68m=34m,经过时间t=1.6s﹣0.3s=1.3s,汽车的速度v==≈26.15m/s,故C、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
15.(2017?菏泽模拟)人工智能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华人青年王孟秋发明了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家用“无人相机”,相机内装有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底部装有镜头和声呐(发射超声,同时能接受超声的装置),机身只有240克.你认为向下发射超声的“底部声呐”可能与下列相机的哪个功能有关( )
A.用手机控制相机
B.相机能自动悬浮停在合适高度拍摄
C.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
D.笑脸抓拍
【解答】解:
“底部声呐”发出超声波,该超声波被景物反射,“底部声呐”吸收被反射的超声波,形成影像,完成拍摄,相当于相机能自动悬浮停在合适高度拍摄.
故选B.
16.(2018?越秀区二模)在音乐中,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由此可知C调“1(do)”比D调“1(do)”的( )
A.音调低 B.音调高 C.响度小 D.响度大
【解答】解:在音乐中,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即D调的频率比C调的频率高,所以音调高;
故选:A。
17.(2018?无锡模拟)如图,把一个装有少量水的杯子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按住的底座,将另一只手的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使其发出声音。下面关于水杯发声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杯中空气振动产生的;杯中水量越小,音调越低
B.声音是由于杯中空气振动产生的;杯中水量越大,音调越低
C.声音是由于杯和水振动产生的;杯中水量越小,音调越低
D.声音是由于杯和水振动产生的;杯中水量越大,音调越低
【解答】解:如图的实验中,当用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因此可以得出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故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8.(2018?通州区一模)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如图所示。青铜编钟按钟体大小依次悬挂,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编钟正在发声,但不一定在振动
B.编钟钟体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编钟钟体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编钟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但不会产生噪声
【解答】解:
A、编钟正在发声,说明编钟一定在振动,故A错误;
BC、编钟振动频率的大小与编钟钟体的大小有关,编钟钟体越小,越容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而响度是由物体的振幅决定的(即编钟发出声音的响度与敲击的力度有关),故B正确,C错误;
D、美妙的音乐如果影响了人们正常的休息、工作或学习就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19.(2018?游仙区模拟)关于声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B.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及声呐都是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
C.借助超声波医生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脏器的图象信息,工业上可给产品内部探伤
D.超声清洗机、超声碎石仪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
【解答】解:A、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会产生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故A错误;
B、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倒车雷达和超声导盲仪,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正确;
C、超声波能传递信息,借助超声波医生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脏器的图象信息,在工业上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来检查产品的内部,故C正确;
D、用超声波击碎体内的胆结石、用超声清洗机清洗仪器属于声音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A。
20.(2018?肥城市三模)科技馆里经常会见到“声聚焦”装置,它是一个像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如图所示,当参观者将耳朵靠近装置固定架的中心时,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就变大了,这是因为“声聚焦”使远处传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了反射而会聚,结果改变了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音调和响度
【解答】解:“声聚焦”装置,它是一个像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如图所示,当参观者将耳朵靠近装置固定架的中心时,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就变大了,这是因为“声聚焦”使远处传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了反射而会聚,减少了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1.(2018?揭阳一模)一把二胡如图所示。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以下对调音时采用的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B.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响度
C.将琴枕上移上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D.换一根再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解答】解:A、旋转弦轴,使弦拉得松一些,弦振动的频率变小,音调变低,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弦振动的频率变大,音调变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将压弦的手下移一些,弦振动的频率变小,音调变低,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换一根再细一些的琴弦,弦振动的频率变大,音调变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2.(2018?太谷县校级模拟)许多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句中涉及的关于声现象的一些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家乡的口音,其意思更接近于音色不变,而不是音调,故A错误;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不敢大声说话,是指响度大,故B错误;
C、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钟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C。
23.(2018?山西模拟)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吹奏的过程中音色在不断改变
D.我们现场听到唢呐声是靠空气传入人耳
【解答】解: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发声体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所以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唢呐吹奏的过程中音色不改变,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现场听到唢呐声是靠空气传入人耳,故D正确。
故选:D。
24.(2018?滨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B.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解答】解: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响度放低些,故A错误;
B、不同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播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二.实验探究题
25.(2017秋?滕州市期末)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 固体 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金属丝 比 棉线 传声性能好。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振动 停止, 发声 停止。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 不易 (填“易”或“不易”)传声。
【解答】解:(1)利用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
(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该部分停止振动,则不会产生声音;
(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松弛”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
故答案为:(1)固体;(2)金属丝;棉线;(3)振动;发声;(4)不易。
26.(2016秋?高新区校级期中)学习完声现象后,物理小组同学对声速进行进一步研究.
(1)想粗略测量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的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C .
A.在直跑道上量出足够长的距离s,甲站在一端鸣枪,乙站在另一端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听到枪声立即停止计时,记录时间t,则声音传播速度v=
B.站在空旷的操场上对着一面墙鸣枪,距这面墙的距离为s,记录发令枪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t,则声音传播的速度v=
C.站在空旷的操场上,距一面墙的距离为s,按照均匀的时间间隔打鼓,调节节奏,使听到反射回来的第一次鼓声与打出来的第二次鼓声完全重合,听到反射回来的第二次鼓声与打出来的第三次鼓声完全重合…记录打鼓20次的时间t,则声音传播的速度v=
(2)他们在网上查资料得到声音在不同温度下的速度值.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参考数据,可以推算5°C时的声速是: 334.5 m/s.
声速/m?s﹣1
331.5
332.7
333.9
335.1
336.3
337.5
温度/℃
0
2
4
6
8
10
声音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走”直线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地方“走”.赤日炎炎,在沙漠上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呼喊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沙漠地表空气温度高,随着高度增加空气温度降低,声音在传播时向 上 (上/下)拐弯了.
【解答】解:
(1)A、由于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听到枪声立即停止计时,声音通过路程是s,则声音传播的速度v=,故A错误;
B、记录发令枪发声到听到回声时,声音是从发声处出发,到远处的墙,然后反射回来又经过距离s回到发声处,声音通过总路程是2s,则声音传播速度v=,故B错误;
C、由于听到反射回来的第一次鼓声与打出来的第二次鼓声完全重合,则根据打鼓20次的时间t可知:从打出来的第一次鼓声听到反射回来的第一次鼓声时声音所用的时间为:t0=t,
声音通过路程是2s,则声音传播的速度v===,故C正确;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空气的温度为0℃时,声音的速度331.5m/s;空气的温度为2℃时,声音的速度332.7m/s;空气的温度为4℃时,声音的速度333.9m/s;空气的温度为6℃时,声音的速度335.1m/s…
由此可知,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温度每升高2℃,声音的传播速度就会增加1.2m/s,故温度每增加1℃,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增加0.6m/s,故5℃时的声速是333.9m/s+0.6m/s=334.5m/s.
由题可知,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人的说话声会拐向高空,其结果就是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听不清对方的喊叫声了,即声音传播时会向上拐弯.
故答案为:(1)C;(2)334.5;上.
27.(2017秋?高邮市期末)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来下表的几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1.02
C
铜
80
0.76
D
钢
80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A 、 B 的琴弦进行实验;
(2)选用编号A、C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 二 ;
(3)如果小明还想验证猜想三,则他可以选择编号为 C 、 D 的琴弦进行实验,此时表中所缺的数据应该填 0.76 。
【解答】解:控制变量法就是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研究物理量与该因素的关系,
(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故选AB;
(2)AC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短不同,故研究的是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即猜想二;
(3)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选CD;表格应该填入与C的数据相同,即80;0.76。
故答案为:(1)A;B;(2)二;(3)C;D;0.76。
28.(2017秋?大邑县期末)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警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测速仪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测速仪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2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求:(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2)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3)若此路段限速120km/h,试计算说明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4)如果将测速仪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将汽车运动的距离(s)﹣时间(t)和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请在甲、乙、图中画出汽车运动的图象,并丙图中画出汽车在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解答】解:(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t1==0.2s,
由v=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s1=v声t1=340m/s×0.2s=68m。
(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t2==0.1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s2=v声t2=340m/s×0.1s=34m;
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s=s2﹣s1=68m﹣34m=34m。
(3)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时间:
t=△t﹣t1+t2=1.1s﹣0.2s+0.1s=1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v===34m/s=122.4km/h。
因为v=122.4km/h>120km/h,所以汽车在此路段超速;
(4)根据数据画出图象如图示:
答:(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为68m;
(2)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34m;
(3)汽车在此路段超速;
(4)如图示。
29.(2016秋?重庆校级月考)研究声现象:
(1)图1所示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①④ (填写序号,下同);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 ③⑤ ;研究声音特征有关的是 ②⑥ 。
(2)图④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
(3)在探究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小明将一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向上拨动钢尺的另一端,钢尺拍打桌面发出声音(如图2所示),发现向上拨动钢尺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上述现象,小明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小明得出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的理由是 此实验应使钢尺振动发声,不能使桌面被拍打而发声 。
(4)小明还用钢尺探究了音调与频率关系,实验时他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等的力拨动钢尺,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低了,同时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由此可得结论是: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实验中小明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钢尺发出的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 。
【解答】解:(1)①发声的音叉溅起水花,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用力越大,鼓声越响,即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该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④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⑤该实验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⑥该实验说明音调的高低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故如图所示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①④;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③⑤;研究声音特征有关的是②⑥。
(2)图④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实验时眼睛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耳朵听钢尺振动产生的响度,我们不是研究桌子振动的幅度和桌子的响度,不能收集桌面被拍打而发声。
(4)实验时他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等的力拨动钢尺,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低了,同时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由此可得结论是:音调和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很慢,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不到。
故答案为:(1)①④;③⑤;②⑥;
(2)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错误;此实验应使钢尺振动发声,不能使桌面被拍打而发声;
(4)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钢尺发出的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