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部分
34.(2016杭州)(6分)小金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拉动杠杆,使挂在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支点和杠杆的摩擦不计) 问:
(1)重为5N的钩码挂在A点时,人的拉力F为4N。钩码上升0.3m时,动力作用点C上升0.5m,此时机械效率η1为多大?
(2)小金为了进一步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仍用该实验装置,将钩码移到B点,再次缓慢提升杠杆使动力作用点C仍然上升0.5m。问:人的拉力F与第一次相比,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比较此时的机械效率η2与η1的大小,并用学过的知识给以推导。
(2)变小 (1分)
因为杠杆升高的高度不变,因此克服杠杆自重所做的额外功不变。而被提升的砝码由于靠近支点,因此砝码升高的高度减小,有用功减小。
由的表达式可以看出:
由于减小 不变,因此比值变大,分母变大,就减小。
即< (2分)
31.(2016宁波)把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管浸入水中,充满水后用手指把一端堵住,移出水面,如图甲所示。
(1)B端的水不会流下来是由于受到 ▲ 作用。
(2)如果把手指移开,管内的水会怎样流动,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猜想,而检验猜想是否正确最直接的方法是 ▲ 。
(3)把细管倒过来,如图乙所示。如果把手指移开,管内的水会不会从A处流出?请写出你的判断,并用你所学的理论知识证明你的判断。
32.(2016绍兴、义乌)光滑斜面甲与水平面AB平滑连接。从斜面甲
高H处静止释放小球,小球运动到B点静止,
如图甲。在AB上的C点平滑拼接另一光滑斜
面乙,已知AB=3AC,如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小球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说明
小球能在乙斜面到达的高度h与H的数量关系
及理由。
(2)要使小球在乙斜面上达到的高度变为2h,
小球应在甲斜面上多高处静止释放,并说明理由。
32.(1)从释放点到B点静止,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在AB水平面上由于摩擦而消耗的机械能。因为AB=3AC,在AC上损耗的机械能是AB上的三分之一,所以乙斜面上时机械能比甲斜面上时的机械能少了三分之一,故上升高度h=2H/3。
(2)小球在乙斜面上升高度为2h,即4H/3,因为AC段上消耗的机械能与第一次相同,即损耗H/3高度的机械能,所以释放高度是5H/3。
31.(2016温州)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下图为彩虹的形成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彩虹的形成作出解释。
31. 答题要点:①雨滴中单色光的形成;②光在雨滴内发生了反射;③单色光经雨滴折射后
的角度差异;④雨滴的高度对进入人眼单色光种类的影响;⑤大量雨滴的综
合效果
5分答案:答出5点,且逻辑关系合理
示例:太阳光经雨滴发生折射形成各种单色光,各种单色光经雨滴的反射和折射后
以不同角度射出,高度不同导致经雨滴折射进入人眼的单色光不同,数量巨
大的雨滴最终导致各种单色光大量进入人眼,使人观察到彩虹。
4分答案:答出4点,且逻辑关系合理
示例:太阳光经雨滴发生折射形成各种单色光,各种单色光经雨滴的反射和折射后
以不同角度射出,高度不同导致经雨滴折射进入人眼的单色光不同,使人观
察到彩虹。
3分答案:答出3点,且逻辑关系合理
示例:太阳光经雨滴发生折射形成各种单色光,各种单色光经雨滴后以不同角度射
出,高度不同导致经雨滴折射进入人眼的单色光不同,使人观察到彩虹。
2分答案:答出2点,且逻辑关系合理
示例:各种单色光经雨滴的反射和折射后进入人眼,使人观察到彩虹。
1分答案:只答出1点,没有其它科学性错误
示例:太阳光经过雨滴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使人观察到彩虹
宁波 32(5)
小科洗热水澡后发现;与进水管相连的金属进水阀表面布满了小水珠,而与出水管相连的金属出水阀表面仍保持干燥。请你分析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
与进水管相连的金属进水阀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而出水管相连的金属出水阀温度高,水蒸气不能遇冷,不能液化故没有小水珠。
绍兴(义乌)32 7分
排球充气后,让排球从手上自由落下,排球每次弹加的高度都低于落下时的高度。
(1)解释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否守恒。
(2)排球从接触地面到形变最大的过程中,速度v与形变大小ΔV之间的关系大致如图,请说明该过程中,排球受力情况与机械能变化的关系。
【答案】(1)排球下落和与地板的每次碰撞、及排球上升过程中,能量始终守恒。由于排球与空气摩擦、与地板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转化成内能和转移出去,但这些能量的总和仍然保持不变。
(2)排球接触地面后,受到重力和地面的弹力,弹力小于重力,排球的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和弹性势能。
到B点时,排球重力等于受到地面弹力,动能达到最大
从B点到形变最大,弹力大于重力,重力势能和动能全部转化成弹性势能。
【考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能量转化的知识,关于能的转化要牢牢把握能的变化,根据变化来判断能的转化。(1)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2)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被举得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3)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解答】(1)排球下落和与地板的每次碰撞、及排球上升过程中,能量始终守恒。由于排球与空气摩擦、与地板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转化成内能和转移出去,但这些能量的总和仍然保持不变;
(2)排球接触地面后,受到重力和地面的弹力,弹力小于重力,排球的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和弹性势能。到B点时,排球重力等于受到地面弹力,动能达到最大从B点到形变最大,弹力大于重力,重力势能和动能全部转化成弹性势能。
台州卷 36 5分
36.避险车道是与公路主干道相连的一段距离很短的分岔专用车道,供速度失控车辆安全减速。一般设置在长陡坡的拐弯处,保证驾驶员能看到(如图一、二)。这种车道很特别,一般长度在50~100米,有一定的坡度,路面上铺着疏松的石子、沙土层,两侧及顶部用废旧轮胎或防撞桶围起来(如图三、四)。避险车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汽车刹车失灵时的安全隐患。请你谈谈避险车道设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并作简要解释。
解释
长陡下坡,刹车失灵的汽车,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会起来越快,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来减速。(1分)
(1)避险车道设置在下坡拐弯处的右边,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便于司机看到,有充足的反应时间,能做出合理判断(1分)
(2)有一定的坡度,是利用动能转化为势能,使车减速(1分)
(3)铺上疏松的碎石、沙土,是为了增大摩擦,使车减速(1分)
(4)废旧轮胎和防撞桶,起到缓冲的作用,车的动能转化为内能,使车减速(1分)
避险车道通过上述设置,实现安全减速。
衢州 29 4分
小柯是个善于观察的学生,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无风的、寒冷的冬天,用吸管沿水平方向吹出的肥皂泡是先上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下降(如图)。而这种现象在火热的夏天不明显。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冬天吹肥皂泡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计空气阻力)
答题要点:
①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受到重力的原因分析(肥皂泡内气体密度小,浮力大)
②肥皂泡上升的原因(浮力大于重力)
③肥皂泡受到浮力减小的原因分析(肥皂泡内气体温度下降,热胀冷缩,体积减小)
④肥皂泡下降的原因(浮力小于重力)
台州 32 5分
夏季是溺水多发季节,在野外游泳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如清澈的溪流看上去较浅,实际上却较深;岸边潮湿,容易长有青苔,人在上面行走更容易摔倒;睡眠下可能会有暗流或漩涡,人在其附近容易被卷入。万一溺水,人在水下长时间缺氧会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
请你解释上述内容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化学部分
33.(2016丽水)质疑与探究是科学课堂永恒的主题。下面是小科同学对3种气体收集方式本质原因的探究。
甲 乙 丙
(1)有些同学说:“CO2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小科同学疑惑:为什么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于是,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
用图甲和图乙两种方式收集CO2,通入的气体流速和时间相同,发现甲集气瓶收集到的CO2浓度较大,乙集气瓶的CO2浓度很小。请分析两者浓度相差较大的原因。
(2)有些同学说:“O2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但CO2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对此,小科同学疑惑,于是又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 用图丙装置分别以相同流速通入O2 和CO2,发现收集满O2比CO2耗时少。请分析原因。
33.(1)当CO2沿导管到达图甲集气瓶底部后,由于CO2密度大于空气,排挤出集气瓶中原有的空气,最后得到较纯的CO2;当CO2沿导管到达图乙集气瓶底部后,由于CO2密度大于空气,大多数CO2会从瓶口逸出,残留在集气瓶中CO2不多,故CO2纯度不高。
(4分)
由于CO2溶于水,O2在水中的溶解性比CO2小,CO2溶于水中的量多,故用排水法收集相同体积的 O2耗时少。 (2分)
2018 绍兴(义乌)33 6分
33.油锅着火能用水扑灭吗?某科普类节目曾演示过一个模拟实验:
将锅中的油加热到燃烧后,身穿防护服的消防员将一瓶水倒入
油锅中,在水倒进锅里的一瞬间,热油飞溅,巨大的火苗窜起
一米多高。请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
【答案要点】①燃烧的条件
②水的密度比油大,水加入后,会沉在油的下方,起
不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③油锅的温度很高,水加进去之后容易汽化,水汽化过程将油滴带出,增加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剧烈。
示例: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助燃剂(氧气)充分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当水倒入燃烧的油锅时,因为水的密度比油大,水无法覆盖在油的表面,起不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油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在高温下,水迅速汽化过程中携带着油滴冲出油锅,大量的油滴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引发更剧烈的燃烧,产生大量的热。
【考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密度 汽化
【解析】物质能够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有助燃剂,温度达到着火点。通常灭火的原理是隔离可燃物、降低可燃物表面温度、隔绝助燃剂。而油锅着火,用水时,由于水的密度比油大,会沉入油锅底部,达不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无法达到灭火的要求;油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导致水的汽化,水汽化成为蒸汽过程中会带着油升高,从而导致燃烧的更加剧烈。
金华(丽水) 8分
35.某拓展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设计三颈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A颈、B颈分别连接充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注射器,C颈插有两端开口的玻璃导管(伸入瓶内的一端连有小气球),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操作:先通过A颈往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小气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过一段时间后再通过B颈往瓶中注入盐酸,发现小气球的形状又发生了改变。
请描述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气球“先膨胀,后变瘪”(或“先变大,后变小”)(2分)
等级 回答
水平Ⅰ 原理正确、解释正确(8分)
从NaOH吸收CO2、HCl与Na2CO3反应生成CO2及导致瓶内气压变化三方面进行解答。 (1)NaOH+CO2=Na2CO3+H2O (2)NaOH吸收CO2,使瓶内气压减小,导致气球膨胀。 (3)Na2CO3+2HCl=2NaCl+CO2↑+H2O (4)HCl与Na2CO3反应生成CO2,使瓶内气压增大,导致气球变瘪。
水平Ⅱ 原理正确、解释不完整或解释错误(6分)
只有NaOH与CO2、HCl与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释不完整
只有原理,反应原理不完整。
水平Ⅲ 只有原理,没有解释(或只有解释,没有原理;或原理、解释不完整)(4分)
水平Ⅳ 原理错误,解释不清(或从其它方面进行错误回答或没有回答)(0分)
【考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因为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使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小气球变大;稀盐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瓶内的压强增大,小气球变瘪。
生物部分
29.(2016嘉兴、舟山)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兴起,有更多的人参加马拉松运动。马拉松已经远远不只是一场比赛,它是你认识自己,认识一座城市,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
(1)因参赛选手很多,无法在同一起跑线出发而计时困难。近年常采用感应芯片计时,参赛者须按要求正确佩带计时芯片,当参赛者通过起点和终点设置有磁场的感应带时,芯片里的线圈中就会产生 ▲ ,从而激发芯片发送编码信息,系统实时获取计时信息。
(2)马拉松是一项剧烈运动,比赛沿途常设有饮水站,可便于运动员及时补充因 ▲ 所散失的水分。
(3)马拉松是一场比意志、比耐力的运动,运动员主要通过有氧呼吸来获取能量。在跑步途中运动员会感到肌肉酸痛,请你解释原因。
解析:(3)跑步时,肌肉细胞急需大量能量,但由于供氧不足,以致肌肉细胞处于暂时缺氧的状态,细胞就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3分)
34. (2016金华)取A、B 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 在A、B 钟罩内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蜡烛,且在B钟罩内再放入一盆植物,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点燃钟罩内的蜡烛(如图)。结果发现B钟罩内的蜡烛比A钟罩内的蜡烛燃烧时间长得多,请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解析: 可燃物的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1分),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分),当光照充足时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1分)。
钟罩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是蜡烛能否继续燃烧的原因。氧气充足时蜡烛能继续燃烧,氧气不足蜡烛就会熄灭(2分)
钟罩内的蜡烛燃烧,消耗氧气释放了二氧化碳。在A钟罩内随着氧气浓度的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蜡烛很快熄灭(1分);在B钟罩内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成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被吸收,且光照充足时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所以能为蜡烛继续燃烧补充氧气(1分),所以B钟罩内的蜡烛燃烧时间比A长。
【评分说明】:①“变化的原因”部分也可以这样写:钟罩内氧气是否有得到补充是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原因。钟罩内氧气得到补充,蜡烛燃烧时间长,钟罩内氧气没有得到补充,蜡烛燃烧时间短。
对应的“原理解释”部分也可以这样写:钟罩内的蜡烛燃烧,消耗氧气释放了二氧化碳。在A钟罩内蜡烛燃烧没有得到氧气补充,随着氧气浓度的降低,蜡烛很快熄灭(1分);在B钟罩内植物在光照充足时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吸收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时不断释放出氧气,为蜡烛继续燃烧补充氧气(1分),所以B钟罩内的蜡烛燃烧时间比A长。
②评分要点:1.燃烧、光合作用的知识、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的判断3分;2.导致钟罩内氧气浓度变化的原因(钟罩内氧气是否充足的原因)2分;3.A钟罩蜡烛燃烧的解释1分;4.B钟罩蜡烛燃烧的解释1分(必须包含光合作用知识和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判断的内容)
29.(2016衢州)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学习中,小柯做了如下实验:先在水槽里的架子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有适量NaOH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大烧杯外的水面下降。为什么杯外的水会进入杯内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
29.答题要点:①种子的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②种子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③NaOH溶液
会吸收二氧化碳;④杯内外气体压强的比较。
4分答案:答出4点,且逻辑关系合理。
示例:正在萌发的种子要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了杯内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杯内气体减少,导致杯内气体压强减小,使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杯外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杯内,使杯内水面上升,杯外水面下降。
3分答案:答出3点,且逻辑关系合理。
示例:正在萌发的种子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杯内气体减少,导致杯内气体压强减小,使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杯外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杯内,使杯内水面上升,杯外水面下降。
2分答案:答出2点,且逻辑关系合理。
示例:正在萌发的种子要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了杯内氧气。杯内气体减少,导致杯内气体压强减小,使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杯外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杯内,使杯内水面上升,杯外水面下降。
1分答案:答出1点。
示例: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杯外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杯内,使杯内水面
上升,杯外水面下降。
温州 31 6分
(2017?温州)民以食为天,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是科研工作者长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材料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喜高温、多湿环境。
材料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水的比热比沙土大。
材料三:西北某地农民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多种“稻田怪招”,不施农药与化肥,还能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元素)。其主要“怪招”有:
①针对种植地土壤是颗粒细小、透气性差的黏土这一状况,种植水稻之前在土壤中掺入一定量的沙子。
②水稻种植一段时间后,将灌溉后通常保持20厘米的稻田水位改为2.5厘米。
③每隔7~10天,给稻田断水一段时间,形成缺水环境,以杀死稻田中的小动物及寄生
虫(对水稻及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没有明显影响),而后对稻田进行补水。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多种“稻田怪招”能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作出解释。
【答案】沙子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根的呼吸作用,提高根的吸收能力。降低水位既可快速提高白天稻田温度,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又可快速降低夜晚稻田水温,减弱水稻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产量。短暂的缺水期,能杀死稻田寄生虫及其它小动物,其尸体被分解者分解后被根吸收,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元素,避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本题的知识点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对于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外界因素有温度、光合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矿质元素和水等。
【解答】沙子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根的呼吸作用,提高根的吸收能力。降低水位既可快速提高白天稻田温度,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又可快速降低夜晚稻田水温,减弱水稻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产量。短暂的缺水期,能杀死稻田寄生虫及其它小动物,其尸体被分解者分解后被根吸收,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元素,避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金华 35 8分
35.海尔蒙特、普利斯特利、萨克斯等多位科学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对光合作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有许多关于“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的经典实验流传至今。现将其中一个实验的思路及过程简述如下:
(注:NaHCO3稀溶液能维持溶液中CO2浓度恒定。其原理是当CO2浓度降低时,NaHCO3稀溶液能释放CO2,当CO2浓度升高时,NaHCO3稀溶液能吸收CO2。)
①剪取一烟草叶,立即将其放入盛有NaHCO3稀溶液的容器中,发现叶片浮于液面;
②用真空泵抽去该叶片中的气体后,发现叶片下沉至容器底部;
③将该容器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发现叶片逐渐上浮;
④再将该容器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发现叶片又慢慢下沉至容器底部。
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对以上③、④中叶片的上浮与下沉现象进行解释。
35.要点:
①叶片在光照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CO2,释放O2。
②叶片在黑暗中,不进行光合作用仍进行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
③NaHCO3稀溶液既能为叶片光合作用提供CO2,又能吸收CO2。
④浸在液体中的叶片,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⑤光照下,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CO2,释放O2,此时叶片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叶片上浮。
⑥黑暗中,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仍进行呼吸作用,消耗O2,释放CO2。释放的CO2被NaHCO3稀溶液吸收。此时叶片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当叶片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叶片下沉。
衢州 30 4分
30.(2018·衢州·30)杨梅酸甜爽口,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但它的保鲜期很短,通常只有1-2天。为延长其保鲜期,人们常常将杨梅放在保鲜袋中,扎口后再置于冰箱里冷威。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杨梅这样保存能延长保鲜期的原因。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的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肪和ATP等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杨梅的保鲜主要是减弱杨梅的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而呼吸作用是跟温度有关,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冰箱能够达到低温的环境。
【答案】①冷藏的低温环境抑制杨梅的呼吸作用,减少杨梅的有机物损耗;②冷藏的低唱环境抑制杨梅中细菌的呼吸作用,减少细菌的滋生;③冷藏的低温环境减慢杨梅中水分的蒸发速度,减少杨梅中水分的散失;④扎口的保鲜袋制造缺氧环境,抑制杨梅的有机物损耗;⑤扎口的保鲜袋减慢了杨梅表面气体的流动速度,减慢了杨梅中水分的蒸发速度,减少了杨梅中水分的散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