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达标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 上(R版)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黄晕(yūn) 酝酿(niànɡ) 发髻(jì) 澄碧(chénɡ)
B.水藻(zǎo) 贮蓄(zhù) 啼叫(tí) 栖息(xī)
C.朗润(rùn) 莅临(wèi) 吝啬(sè) 高邈(miǎo)
D.看护(kān) 棱镜(léng) 抖擞(sǒu) 竦峙(zhì)
2.选出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 )(3分)
A.哄托 陶治 束手无策 呼朋引伴
B.燎亮 窠巢 花枝招展 抖擞精神
C.和谐 荟萃 名副其实 咄咄逼人
D.水藻 朦胧 繁花嫩叶 迫不急待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秋季百花凋零,只有菊花精神抖擞地开着。
B.今天,张萌和李璐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她们要在联欢会上表演节目。
C.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D.遇到困难,不要着急,不要慌乱,要闲情逸致地去解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屠呦呦从小草中萃取的青蒿素,使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B.我国每年因吸烟引发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100万左右,控烟立法迫在眉睫。
C.为水上古城元宵灯会量身制作的融传统人文故事、地域特色于一体的花灯,体现出现代灯光技术与古典文化艺术的结合。
D.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是能否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容,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5.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3分)
聆听自然,万物皆有情。春雨淅沥,泉水叮咚,诉说着心中的喜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梅傲雪,白杏吐蕊,绽放着生活的芬芳。让我们心存感恩,为它们赞美,为它们歌唱:赞美这成长路上风霜雨雪的奇观,歌唱这前行途中鸟语花香的陪伴。
6.对于本单元课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的主体部分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图景,层次清晰地勾画出春天动人的景象。
B.《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热爱之情。
C.《雨的四季》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出春雨端庄沉静,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美丽娇媚,冬雨自然平静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仅用了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7.古诗词默写。(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抒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一诗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生活哲理,鼓舞人乐观向上。
(6)“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写出体现游子思念故土、思念家乡的两句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右图)
材料二: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4分)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2分)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2分)
二、阅读探究(3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6分)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登临的目的观沧海。“观”字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以下十句写景的句子。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景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10.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济南之春
简 墨
①地气一动,人们就开始常说一句话了:济南春脖子短。
②哦,惊蛰了,开始了——是谁,失手打翻了一杯隔夜的茶?某些不明所以的东西到来,白色的烟团包围了四野,各处弥漫着蠢动的腥涩。早晨一睁开眼睛,就见空地上无端多了些湿漉漉的印子,小小地凸起着,像鱼儿吐的小泡泡,这儿一团,那儿一簇——是蚯蚓活动筋骨的痕迹。然后,很多很多的爱和力量苏醒了,整个大地,寂静中充满响动。
③城内城外的小山们就不用说了,积攒了一冬的绿啊,这时说什么也憋不住了,一股脑儿全都倾倒在山坡上,没有了疆域。浆果、灌木、蕨类你推我搡,绞出了汁子,连石头也被这绿泡软了,就要兴致勃勃地开出花来。而满城的柳,那是满城的绿啊,如烟似雾,没边没沿地蒸腾、洇染开来。到小阳春,柳絮都飞起来了,柳树的心都飞起来了,它们捉对儿,成球、成团,追逐嬉闹,如同一群白衫少年——它们飞奔在半空里,不肯再回到凡间。这时候,你被柳絮烦恼着,也欢喜着,走在柳絮里,像走在梦里,一切都不真实起来。
④就这样,随着雨一次次地返回,大地寒气散尽,变得整个儿香喷喷的,遍地花开。在街上走着,会生出一种小醉的感觉,精力集中不起来,脑子也有点蒙。花都开得发酵了,像给大地吃上了一种什么药。这种日子,在屋子里根本待不住——你会一整天一整天,泡在户外,舍不得回家。
⑤这叫你的眼睛和鼻子也闲不住。因为自从迎春和连翘开了门,花朵们的拜访就从来没断过——黄色还真是一种急性子的颜色啊,率领着颜色家族众姊妹,用百米赛的爆发力,一刻也不停地前进。它们的洁净叫人简直想一朵一朵、一瓣一瓣展开,在上面书写诗篇。它们又多有耐力啊,所谓开到荼?,也还是向前奔着——春至而梅、而樱、而海棠;春深则桃、则李、则丁香;即便春去,还蜀葵,还茑萝,还蔷薇……花朵开了又开,开了又开,将身体里的呼号都给喊了出去。那些大都有着草字头、木字边姓氏的小号们,一百万一千万支地演奏香气。
⑥与香气结伴而来的,是一群群的蜂子和鸟儿——鸟儿用不同的语言对歌,在枝头跳来跳去,从早到晚都能听见它们的歌唱。头角黑黑、遍身黄嫩的蜂子,腿子肥嘟嘟的,金粉闪耀,裙摆被阳光照透。
⑦在这个季节的尾巴上,济南大大小小的池塘湖泊里,莲叶平水冒出,小小的叶子,羞涩地抿着嘴唇,打个哈欠就长成了半大小伙儿。它们舒展开来,平铺下身子,躺在水水的软床上,恨天恨地地等待起来。其实,不必着急,到不了夏天,白腰雨燕低低掠过水面的时候,它们这些“绿衣人”所盼望的伴侣——“粉衣人”,就来到身边了,垂着眼睛,红着面孔。在花下,人们的说话声也温柔起来,过了恋爱年龄的人,又想恋爱一次。
⑧而对着莲微笑的人、出神的人,也一样,都是有福之人。
(有删改)
11.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请简要分析。(3分)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3分)
13.除了从视觉绘景外,作者还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济南的春景?请各举一例。(4分)
14.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而对着莲微笑的人、出神的人,也一样,都是有福之人”的理解。(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莺歌山之冬
林清玄
①去年冬天,我经常到台北近郊莺歌山上的亲戚家里度假,那时我觉得,就是没有雪,人坐在屋里听着山上呼啸的风雨,也能寒到彻骨。莺歌,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小镇,因为它是个陶瓷工业城,还隐伏着空气污染、噪音弥漫、道路崎岖等种种问题,大致地说,它不能说是一个美丽的城。可是就在我从台北往莺歌驰车的路上,心情就美丽了,尤其是在冬天。
②我说冬天最好,是因为一到冬天,污染的空气就仿佛在丝丝的冷雨中洗清了。
③亲戚住的地方是在山上一座独立的大屋,旁侧就是一家工厂,即使在冬天,工厂也二十四小时发出隆隆的机械声,机械的规律性,时间一久也能不闻其声了。如果有风雨隔着,机械的声音就暗淡下来,那时坐在桌前听风看雨,机械的声音仿佛是有生命的,不肯向风雨妥协。然而在第二天的清晨,我看见一车的地砖从工厂中运出,它们是沉默的,但是全省有多少大楼就在那沉默中被建造起来呢?
④最好的是火车的声音吧。居处不远,每隔几分钟就有火车的声音响过,从远处看,火车真是美的,每一格车窗都有一格乡心在旷野中奔驰,每一扇亮灯的车窗都是活的,它带着我们夜的怀乡的心情,开向南方;南方此刻可能是暖天,是阳光普照的,我总觉得望着远远的列车,雨中远比阳光下让人惊心。
⑤有时候亲戚的小孩放假,我们就在书房里说故事,围着煤油的炉子,我聆听着孩子们说出他们心里的梦想,他们在冬季仍充满生命的热力,不畏寒冷。有一天,他们在院子里放冲天炮,一道闪光射过满天的雨,最小的孩子欢呼着说:“我要把冲天炮射到星星的位置。”那时天上并没有星星,可是在孩子心里却有星星的光芒。我想,孩子不畏冬,因为他们总知道春天的百花不远,大人怕冷,是知道下一个春天不是今年的春天。
⑥冬天在孩子的眼中是为春天而吹奏的音乐,冬天在孩子的眼中是在风雨中还能看见的朝霞。在孩子看来,冬天和春天的距离像同一花枝的两朵花。对我们来说,冬与春的距离,像星与星的距离一样大。我几乎能体会孩子的想法,但也使我惆怅,冬天是烦人的,然而只要我们能捉住小小的乐趣,冬天烤番薯的香味也可以和春天的玫瑰花香一样令人回味。
⑦人只要有孩子的心情和孩子的梦,冬天下不下雪无关紧要,因为雪也总要过去。纪伯伦说:“橡树和松柏既不是同类,也不必在彼此的荫中生长。”在莺歌山上过冬,我觉得冬天如果是松柏,春天就是橡树,原是没有好坏,差别的只是心情。我写信给朋友:“不必怀念北国的雪了,没有雪也能有雪的心情。”
1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可是就在我从台北往莺歌驰车的路上,心情就美丽了,尤其是在冬天。
(2)如果有风雨隔着,机械的声音就暗淡下来,那时坐在桌前听风看雨,机械的声音仿佛是有生命的,不肯向风雨妥协。
16.“从远处看,火车真是美的”,火车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7.在莺歌山过冬,“我”感受到了哪些美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4分)
18.“我写信给朋友:‘不必怀念北国的雪了,没有雪也能有雪的心情。’”从“我”写给朋友的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6分)
三、作文(50分)
19.“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多姿多彩,风景如画,美不胜收。你爱哪一季的哪一景?请将此景描绘出来,供大家欣赏,好吗?请以《我爱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抓住特征写景,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D 点拨:A项中“晕”应读yùn,B项中“栖”应读qī,C项中“莅”应读lì。
2.C 点拨:A项烘托、陶冶;B项嘹亮;D项迫不及待。
3.D 点拨:“闲情逸致”指闲适的情致,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C 点拨:A项搭配不当,“使……造福”应改为“给……造福”;B项语意重复,应删去“大约”或“左右”;D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 5.示例:金风送爽 白雪轻舞 吟咏着生活的美好
6.C 点拨:C项中春雨的特点应为“美丽娇媚”,秋雨的特点应为“端庄沉静”。
7.(1)沾衣欲湿杏花雨 (2)枯藤老树昏鸦 (3)风正一帆悬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5)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6)示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1)①时间的确定;②习俗;③雨水增多,滋养谷物生长;④农民进入农忙时节。(意思对即可)
(2)冬至吃饺子习俗的来历。(意思对即可)
(3)示例:二十四节气不仅归纳了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且和人类的农事安排、民俗活动等密切相关。(内容正确,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即可)
二、(一)9.C
10.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11.时间顺序。先点出“惊蛰”这一节气,随后用“就这样,随着雨一次次地返回”来说明时间往后推移;“在这个季节的尾巴上”则告诉我们时间已经到了暮春了。
12.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柳絮漫天飞舞的情景,流露出作者对柳树和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3.①嗅觉:某些不明所以的东西到来,白色的烟团包围了四野,各处弥漫着蠢动的腥涩。②听觉:鸟儿用不同的语言对歌,在枝头跳来跳去,从早到晚都能听见它们的歌唱。
14.济南的春天是多彩而美丽的,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丽、热爱生活的人,都是有福的人。
(三)15.(1)愉快、高兴的意思。
(2)风雨中仍传来机械的声音,不肯消失。
16.每一格车窗都有一格乡心在旷野中奔驰,每一扇亮灯的车窗都是活的,它带着我们夜的怀乡的心情,开向南方。
17.污染的空气被丝丝的冷雨洗清;在风雨中倾听机械的声音;夜晚畅看火车的飞驰;围着煤油的炉子,聆听着孩子们诉说心里的梦想。
18.示例: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愉快美好的心情,因为只有拥有好心情,才能看到好风景。
三、19.思路点拨:写作文时,在表达方式上应以描写为主,要写出景物特征,选取最具特色的典型景物,选择好观察角度,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有重点地写。借助形象感强的词语直接描摹,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突出,这样就可以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要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