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臣妾(qì) 昳丽(yǐ) 朝服衣冠(zhāo)
B.孰与(shú) 弗如(fú ) 皆朝(cháo)于齐
C.窥镜(kuì) 期年(qī) 数(shuò)月之后
D.旦日(dàn) 暮寝(qīn) 时时而间(jiān)进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 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找出下列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汝之不惠 D. 夫晋,何厌之有?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6.填空。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
7.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2.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4.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5.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6.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
江乙对楚宣王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群臣莫对:______________ (2)虎求百兽:_________ _____
(3)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_______(4)子以我为不信: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天帝使我长百兽
(3)子无敢食我也 (4)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5.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B
2.B
3.D
4.B
5.A
6.
①国别 《战国策》 “讽” 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 是名词,指批评意见。“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②“暮寝而思之,曰…… 欲有求于我也。”“令初下……虽欲言,无可进者。”
7.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能力提高
1.D 2.C 3.C 4.C 5.A 6.D
开放探究
1.(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
2.B
3.B
4.B
5.都善于运用故事比喻说理,故事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说理委婉,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组讨论解决文本内容的理解;
2、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多媒体、PPT课件、音频朗读文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2、解题: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3、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生字认读。
(1)出示生字:
帙丽 朝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明确: yì zhāo guān kuī jī cháo jiàn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2、掌握重点词语。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丽:光艳美丽。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讽:委婉劝说。
谤讥:公开指责。
3、特殊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通假字
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三、深读课文,理解内容
1、阅读第一段,思考:
(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2)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二段,思考:
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
3、阅读第三四段,思考:
(1)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四、课堂练习
小组同学之间进行分角色朗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直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三叠法”: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自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3、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所以,我在教学之中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课件32张PPT。邹忌讽齐王纳谏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导入新课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学习目标作品简介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检查预习昳 丽 窥 镜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jiànyì zhāoguānkuī jī cháobàng jī整体感知重点词语: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丽:光艳美丽。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善:好。整体感知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讽:委婉劝说。
谤讥:公开指责。整体感知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整体感知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整体感知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整体感知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判断式标志 整体感知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整体感知通假字
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分析课文阅读第一段,思考:
(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与徐公比美。(2)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想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分析课文阅读第二段,思考: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分析课文(1)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阅读第三段,思考:分析课文(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
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分析课文(3)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
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分析课文(4)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分析课文课堂练习
小组同学之间进行分角色朗读。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直译全文。
品读赏析体会三问的语气:
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三问 妾: “吾孰与徐公美?”
客: “吾与徐公孰美?”
自信 不自信 不好意思
品读赏析三答 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肯定 更加肯定 较为平淡体会三答的语气:品读课文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三比体会类比的精妙:品读课文三令讽谏的措施:品读课文讽谏的结果:品读课文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讨论交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课堂练习1.文中,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发现不足。
(2)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
(3)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1)齐国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劝谏君王的忠臣。
(2)齐威王能够接受和采纳群臣的劝谏和意见。2.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课堂练习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为题,写一篇学习心得。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