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1课时》 习题
一、基础练习
1.(2017昆明)馒头中的淀粉在消化管内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中,无直接作用的是( )
A.唾液 B.牙齿 C.大肠 D.胰液
2.(2018邵阳)下列消化管的各部分中,含消化液种类最多的是( )
A.口腔 B.大肠 C.胃 D.小肠
3.(2017济宁)“吃饱”的感觉是因为下述哪个器官中有较多的食物( )
A.胃 B.小肠 C.大肠 D.肝脏
4.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其中能分泌胆汁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
5.下列组成人体消化系统的器官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
A.大肠 B.食管 C.胃 D.胰腺
6.(2018龙岩)小红在吃樱桃时将核咽了下去,樱桃核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
A.口腔→咽→胃→大肠→食管→小肠→肛门
B.口腔→小肠→胃→咽→食管→大肠→肛门
C.口腔→食管→小肠→胃→咽→大肠→肛门
D.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7.不能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液是( )
A.唾液 B.胃液 C.肠液 D.胰液
8.(2018青岛)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实验可以验证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水浴保温前分别在两支试管中进行搅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滴加碘液后,两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是①变蓝,②不变蓝
D.该实验可以得出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的结论
二、提升练习
9.(2011苏州)下列有关对人体消化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B.所有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
C.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10.(潍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要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这是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在高于和低于37℃条件下催化作用都会逐渐降低。下图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与温度关系的是( )
/
11.(2011绍兴)小敏进行了认识唾液淀粉酶性质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
试管编号
实/验过程
1号
2号
3号
4号
①注入物质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②水温处理
37℃/
10℃
60℃
37℃
③加入物质震荡
1ml蒸馏水
1ml唾液
1ml唾液
1ml唾液
④滴入碘液并观察现象
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这个实验能说明唾液淀粉酶( )
A.催化作用受PH影响 B.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高效性
12.消化系统是有________ 和________ 两大部分组成的,其中消化管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13.________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它分泌的________汇集于________中储存,其中不含消化酶,只能促进________的消化(乳化作用:大颗粒变成小颗粒).
14.如图是消化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
(1)西瓜子从不小心被吃进去到随粪便排出,经过的器官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填写序号)。
(2)能分泌消化蛋白质的酶的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
(3)口服胶囊,其中的药物会在[ ] _________被释放,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4)⑧长且内表面积大,其内除了有肠液和胰液,还有[ ] ________分泌的胆汁,这些使其成为消化的主要场所。
(5)在[ ] _______中,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与水等混合成粪便,经由_______排出体外。
15.(金华)为了探究pH是不是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1%淀粉液。
步骤二: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不同的盐酸溶液3毫升,使1-3号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3.0,4.5,6.0。
步骤三: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相同的稀释唾液(唾液的浓度满足本实验的要求)。摇匀后,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3分钟。
步骤四:在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
步骤五:观察并对比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预期与结论:
①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相同.则pH______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②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不相同,则pH______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实验过程中为什么3 支试管都要选择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1课时》 习题答案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A
【解析】图中结构:①肝脏,②小肠,③胃,④胰腺,⑤大肠.
A、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流入小肠后,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符合题意;
B、②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不符合题意;
C、③是胃,胃中的胃腺能够分泌胃液,胃液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D、④是胰腺,它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小肠.不符合题意.
9.【答案】A
【解析】A、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里面不含消化酶,只是对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成比较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故A不正确.
B、消化腺分为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腺和唾液腺,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唾液腺分泌唾液;小腺体有肠腺和胃腺,肠腺能分泌肠液,胃腺能分泌胃液.故B正确.
C、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故C正确.
D、在消化道内,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的吸收;小肠内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可以对多种物质进行消化.所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故D正确.
10.【答案】B
【解析】在观察前,必须先将小肠绒毛纵剖开,这样可以比较仔细的观察小肠的绒毛的结构,如横剖开,还是看不到小肠绒毛的结构.放在清水中的原因是小肠黏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襞,着生绒毛;用生理盐水虽然能够保持该部分组织的原始特征,然而由于是皱缩的,看不清绒毛特征.浓盐水的浓度比生理盐水的浓度要大的多,细胞比放在生理盐水中还要皱缩的很,更不易看清楚小肠绒毛的特征.而采用清水的话,可由于渗透压的存在造成小肠黏膜吸水膨胀,这样绒毛就看见了.
11.【答案】D
【解析】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应该是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消化作用逐渐增强,达到一定温度后(37℃),随温度升高,消化作用又逐渐减弱,即呈一弧形曲线.
12.【答案】消化道;消化腺;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肛门
【解析】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消化道是一条长长的管道,从上而下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3.【答案】肝脏 ;胆汁 ;胆囊 ;脂肪
【解析】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能分泌胆汁,首先将胆汁储存在胆囊内,然后胆汁从胆管进入小肠,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
14.【答案】(1)①→②→③→④→⑧→⑦→⑨ (2)胃、胰、小肠
(3)⑧ 小肠 (4)⑤ 肝脏 (5)⑦ 大肠 肛门
【解析】(1)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根据消化道的结构图可知:一粒西瓜经过消化道的顺序:口腔→①咽→③食道→⑤胃→⑧大肠→⑦小肠→⑨肛门.
(2)能分泌消化蛋白质的酶的器官有胃、胰、小肠.
(3)④胃内有胃腺,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将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但不能对淀粉进行消化,所以,制药厂常把一些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给人服用,其依据是胶囊(淀粉)化,胶囊会完好的进入小肠,胶囊在⑧小肠内被消化液分解消化,释放出药物.这样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起到保护胃的作用.
(4)⑥胰腺包括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可以消化食物,属于消化液.内分泌部是指散布在胰腺内的许多腺细胞团,叫做胰岛,能分泌胰岛素.
(5)⑧小肠长且内表面积大,其内除了有肠液和胰液,还有⑤肝脏分泌的胆汁,这些使其成为消化的主要场所.
15.【答案】(1)①不是;②是;(2)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解析】(1)实验结果预期与结论:该实验变量是pH值,①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相同.则pH不是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②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不相同,则pH是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37℃是模拟人口腔的温度,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1课时
章
8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年
学习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3.通过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使学生理解食物为什么要经过消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改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食物消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意识,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重点
1.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2.消化系统的各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3.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难点
1.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人类的食物各类多种多样,我们吃进去的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都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如图是淀粉无转化为麦芽糖再转化为葡萄糖;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脂肪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这些变化是在哪里发生的?怎麽发生的?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观察图片中的变化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
我们吃的食物,需要在消化系统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消化和吸收都是由消化系统完成的。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1.消化管的组成及功能
由于构造和作用的不同,消化管(又称消化道)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消化管具有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等功能。
胃位于腹腔的左上方,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器官;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器官,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开始的一段叫盲肠,盲肠上有一突起叫阑尾。
2.消化腺的种类及功能
(1)唾液腺:唾液腺由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组成,位于口腔周围,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送入口腔,唾液内含唾液淀粉酶,对淀粉起消化作用。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不仅能消化食物,还有杀菌作用,对口腔有保护作用。
(2)胃腺:胃腺位于胃壁内侧,由许多微小腺体组成,胃壁的肌肉是平滑肌,其有一定的伸展性。胃腺可以分泌胃液,其中的胃蛋白酶对蛋白质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胃液分泌过多或过少对消化都不利。
(3)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成人肝脏重约1.5kg,位于腹腔的上方偏右,它的功能主要是分泌胆汁、贮存养料、解毒等。当血液中葡萄糖过多时,肝脏会将多余的葡萄糖合成为糖元贮存起来。肝脏分泌的胆汁先贮存在胆囊中,然后通过胆管送入小肠中。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它能促进脂肪的乳化。
(4)胰腺:胰腺位于胃下方,它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小肠。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对淀粉、脂肪、蛋白质有彻底的消化作用。
(5)肠腺:肠腺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腺体,数目很多,是散布于小肠壁上的微小腺体,它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对三大有机物都起消
规律总结
消化液及含有的消化酶
消化腺
分泌的消化液
排入部位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唾液
口腔
含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
胃腺
胃液
胃
含消化蛋白质的胃蛋白酶
肝脏
胆汁
小肠
不含消化酶
肠腺
肠液
小肠
含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
胰腺
胰液
小肠
含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
二、食物在消化管中逐渐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进入消化管的个食物为什么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呢?
1.消化的概念
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是消化。
2.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
(1)原理
①尿糖试纸:可用于检测糖尿病,如果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试纸就会发生颜色变化。
②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一个特性。
(2)实验步骤
①用线绳将透析袋一端扎紧;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至距顶端3?5cm,然后用线绳将透析袋顶端扎紧;用水彻底清洗透析袋外壁;将透析袋置于盛有水的烧杯内,再向烧杯内加入碘液,直至溶液呈淡黄色为止。
②用线绳将另一个透析袋一端扎紧;注入葡萄糖溶液至距顶端3?5cm,然后用线绳将透析袋顶端扎紧;用水彻底清洗透析袋外壁;将透析袋置于盛有水的烧杯内,将尿糖试纸A放入烧杯内清水中蘸一下,保留该试纸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③20min后,观察并记录步骤①中透析袋及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再取尿糖试纸B放入步骤②的烧杯内溶液中蘸一下,比较并记录A、B试纸的颜色。
(3)实验现象及分析
在步骤①中,向烧杯内加入碘液,20min后仍然没有变蓝,说明透析袋内的淀粉没有进入烧杯的清水中。在步骤②中,20min后用尿糖试纸检测透析袋周围的液体,发现试纸变色,这说明葡萄糖能透过透析袋进入周围的水中。
(4)结论
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等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管壁上皮细胞吸收。
教材第10页“讨论”
1.葡萄糖。
2.不能。因为淀粉的分子较大不能造过细胞膜直接被细胞吸收
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是消化。
那么,在消化管内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我们来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可是馒头或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本身并没有甜味,由此可以说明淀粉可能发生了变化。那么它是怎样变化的呢?是在什么物质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可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
(1)材料用具:大、小烧杯,量筒,试管,温度计,滴管,小刀,脱脂棉馒头,清水,碘液,镊子。
2)方法步骤: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3块,将其中的2块分别用小刀细细地切碎、拌匀,另一块不做任何处理。
②用清水漱口后,将一块消毒的脱脂棉含在口中。约1min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脱脂棉,将其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③取3支洁净的试管,按图所示进行处理后,一起放入盛有37℃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min。
④取出3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仔细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3)对以上实验产生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①1号试管内溶液没有变蓝,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
②2号试管内溶液变蓝色,说明馒头中的淀粉仍然存在,清水对淀粉不起作用。
③3号试管内溶液稍微变蓝,原因是馒头块中的淀粉没有与唾液充分混合接触,唾液只消化了馒头块表面的一部分淀粉。
(4)通过以上实验思考如下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的温水保温试管?
【唾液淀粉酶只有在与人的口腔温度(37℃)相同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的最佳催化效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它的催化能力】
②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它们的区别:牙齿切断和磨碎食物,舌不断搅拌食物,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能使淀粉开始发生变化。它们的联系:牙齿的切断与磨碎以及舌的搅拌都是为了使唾液与食物碎屑更加充分地混合,以便更好地促使淀粉发生变化。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唾液。】
③有的人吃饭细嚼慢咽,而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你认为哪种进食方式比较科学?为什么?
【吃饭时细嚼慢咽比较科学。因为这样可使唾液与食物颗粒充分接触有利于消化,同时也减轻了胃、肠的负担。】
(5)以上实验中,1号和2号对照,可以证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1号与3号对照,可以证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利于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6)根据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补充完善教材表格如下
现象
淀粉检验
结论
实验前
预期结果
实验后
实验组
淀粉液+唾液
未变化
淀粉可能被分解成其他物质
溶液不变蓝,淀粉转化成麦芽糖
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对照组
淀粉液+清水
未变化
淀粉可能未发生变化
溶液变蓝,淀粉未变化
注意
①取唾液前必须漱口,以便除去口腔内的杂质。
②取唾液的另一种方法是漱口后,略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上颌门齿的下方,约3min后,将下唇搁在个小烧杯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烧杯中。
③在37℃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不能太短(约10min)
④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37℃是唾液淀粉酶最适于催化分解淀粉的温度。
⑤测量水温时,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不要接触烧杯的玻璃壁,要插入水中。
教材问题全解
教材第11页“讨论”
1.对照组用等量的清水代替唾液,其他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要严格保持一致。
2.提示:此问题的答案视同学们的具体实验结果而定,但通常的结论是唾液可以消化淀粉(或得出相反的结论: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不起作用)
3.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可以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从而促进消化。
结论: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相反的结论亦可,只要与小组的实验结果一致)
初步了解消化系统
知道消化管的器官组成
了解胃、小肠和大肠
知道消化腺种类和功能
了解唾液腺
了解胃腺
了解肝脏
了解胰腺
了解肠腺
汇总:消化液及含有的消化酶
知道什么是消化
通过实验知道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
对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知道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设计并完成实验
分析实验
得出实验结论
完成教材讨论内容
介绍消化系统
介绍消化管的器官组成
图文介绍胃、小肠和大肠
图文介绍化腺种类和功能
引导进行知识汇总
介绍什么是消化
进行演示实验
引导对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进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启发引导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
引导分析实验
引导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完成教材讨论内容
课堂练习
1.(2018贵港市港南区模拟)消化系统的组成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D )
A.胃 B.小肠 C.食管 D.肝脏
2.(2018龙岩)小红在吃樱桃时将核咽了下去,樱桃核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D )
A.口腔→咽→胃→大肠→食管→小肠→肛门
B.口腔→小肠→胃→咽→食管→大肠→肛门
C.口腔→食管→小肠→胃→咽→大肠→肛门
D.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3.(2014威海)馒头是我们的主食,淀粉是其主要成分。人体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 B )
A.胃液 胆汁 胰液 B.唾液 肠液 胰液
C.胆汁 肠液 胰液 D.唾液 胃液 肠液
4.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小悦设置了右图实验装置,已知A试管实验材料是:淀粉液+唾液,则B试管实验材料应为( B )
A.淀粉液+唾液 B.淀粉液+清水
C.唾液+碘液 D.唾液+清水
习题训练
知识应用与理解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
消化管从前到后有哪些?
消化腺从前到后有哪些?它们各分泌什么消化液?有何功用?
二、食物在消化管中逐渐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什么是消化?消化是如何分类的?
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实验证明了什么?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证明了什么?
知识小结
总结概括
板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