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部编教材(2017年)
年级:八年级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后反思
课讲完后,有欣喜也有遗憾,欣喜是同学们能积极参与,敢于表现自己,小组合作非常好,小组长起到带头作用。我感觉此课有亮点,也反思有些遗憾。
1.亮点:问题引领,小组合作,课堂高效
本次设计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设计,以合作展示为引领,以问题解决本课难点。本课主要设计了四个小组团队展示。
两弹一星团队:介绍主要成就。
教师通过介绍邓稼先、钱学森、于敏事迹,全面体会两弹一星是中国人完全原创、克服环境简陋困难、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强烈爱国热情推动下研制成功的。
通过三则材料,分析我国研制核武器的重要意义。
载人航天工程团队:介绍主要成就。
教师以载人航天工程耗费巨大,有何用处?进行讨论,引发学生理解中国政府大力扶持高科技发展,对国家前途发展的前瞻性的重要作用。
袁隆平团队、屠呦呦团队: 介绍成就,理解两位科学家重大影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专注科研,一生只为一件事的扎实肯干精神。
以任务为中心,进行了小组合作。合作还是比较真实有效,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问题引领,则有效提升了课堂高度与深度。
2、不足:没有完全放手
现在的课改,讲究的是放手发动学生,本课涉及高科技的一些原理,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今后如何设计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喜闻乐见,乐学乐知的活动,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版本:部编教材(2017年)
年级:八年级下册
课题:科技文化成就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2课时 本课为第1课时)
【课程标准】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作用。
了解邓稼先等艰苦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杰出科学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而理性材料,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技成就成果,理解科技的重要性。培养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精神。
通过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精忠报国的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学习中国科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 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法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究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课内容。
利用PPT结合智慧课堂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趣味竞猜:出示蛟龙号深潜、中国高铁、嫦娥四号登月、神舟七号太空行走
当今中国科技日新月异,请同学辨认以上是中国的哪些科技成就?学生回答。
导入:中国科技已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九洋捉鳖。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 科技
文化成就,重点侧重建国70年历史,科技发展成果。
讲授新课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新中国是在科技起点是在水平落后、外国对我国实行严密技术封锁的情况下,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科学研究,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分成四个科研团队,分别是:
两弹一星团队、载人航天团队、袁隆平团队、屠呦呦团队
活动要求:
认真阅读教材P90—P95,标画时间、地点、人物、重要事件。
请介绍本团队的以下基本信息:
1.研究方向(内容)
2.团队组成人员(代表人物)
3.取得成就(时间、成就、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交流,合作,能更好的代入历史情境,顺利完成教学)
(一)两弹一星团队
小组展示: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点评后补充:1.什么是“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原子弹与氢弹关系?导弹与核武器关系?(氢弹是威力更大的核武器;运载核武器的飞行器)
3.展示:两弹一星成就时间,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时间如何特点?怎么在如此短暂的研制出来的两弹一星?
4.小组介绍:“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并进行文本解读:
(1)西南联合大学—反映邓稼先受到良好教育,也目睹中国贫弱,立志报国。
(2)1947—1950美国求学获得博士学位—反映天分极高,爱国情深。
(3)好友杨振宁1971年回国时询问邓稼先,得到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一时热泪盈眶为什么?为中国而自豪,为邓稼先团队的忘我默默付出而感动。
(4)邓稼先终年多少岁?以身许国,祖国终将铭记忠于国家的人。
5.钱学森视频:与邓稼先有何相似之处?留学美国,成就极大,强烈爱国之情。
6.史料探究:核弹研制的过程图片;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国名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你有什么感受?中国科研团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学习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精忠报国的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7、史料探究两弹一星意义:为什么要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进行高科技研究?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载人航天团队
过渡:中国一星的研制成功,打开了航天事业窗,载人航天事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大放异彩的。
小组展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这一领域取得成就(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1.思考:航天工程耗资巨大,发展它有什么用?结合你了解的新闻报道
师生交流:国家实力与强盛的象征,提升国际地位;带动高科技整体发展如通信、遥感、计算机、自动控制等;量子号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维护国家安全;开发太空资源。
2.中国改革开以来,党和政府对高科技研究大力重视与扶持,你能找出政府制定的两个高科技发展计划吗?(863计划和973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与提问,学生能理解我国科技发展是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
(三)袁隆平团队
过渡:建国70年,中国既有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技术是万众仰望的科技,也有袁隆平、屠呦呦团队接地气的科技成果。
小组展示:袁隆平的主要贡献 (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
教师点评补充:1.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不同于转基因粮食单性繁殖,他是运用天然的杂交水稻与上万株稻种双性繁殖优中选优,培育出的高产杂交水稻,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四)屠呦呦团队
过渡:袁隆平在文革期间,顶着压力进行科研,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仍然还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同样伟大的还有屠呦呦女士。
小组展示:屠呦呦的重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
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导弹发射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出示:十八大以来科技成果,蓝鲸一号钻井平台,高铁25000公里,北斗导航系统,天宫二号空间试验站,中国科技发展,穷时铮铮傲骨,富时壮志凌云。科技兴,民族兴;科技强,民族强。科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一引擎。今天我们学习科技成就,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精神,更要认识到打好基础从事科研的重要,从两弹一星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研制,数学是基础,物理化学是桥梁,生物是前沿,英语是工具,同时需要道法培养人品,语文、历史、地理底蕴滋养。同学们,今天我发起号召,学好一身本领,未来报效祖国!
(设计意图:图片反映了近五年科技大发展,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继而情感升华)
板书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堂达标
1.标志着我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的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导弹发射
C.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建立导弹部队
2. 2007年他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 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他就 是“中国航天之父”( )
A.钱伟长 B.钱学森 C.屠呦呦 D.袁隆平
3.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政府应美方要求逮捕华为CFO孟晚舟。加之先前出手对付中兴公司,我们看到美国封杀中国技术的决心,但是我们的科学家依靠自己的力量依然可以突出重围,例如20世纪60年代,我们( )
A.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B.神舟飞船载人成功
C.研制歼-20 D.首艘国产航母下水
4. 2019年3月10日,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长征七号遥二火箭的托举下升空,这是我国长征号火箭的第300次飞行.1970年,我国用长征火箭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神舟一号 B.东方红二号 C.嫦娥二号 D.东方红一号
5.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而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却粮食供应充足。下列人物为保障我国充足的粮食供应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侯德榜 D.詹天佑
6. 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种恶性疾病,已经在全球肆虐了几千年,患者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明了( )
A.青蒿素 B.抗生素 C.青霉素 D.头孢
课件29张PPT。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部编教材2017年八年级历史下册蛟龙载人潜水器月球探测器高铁列车风驰电掣神舟七号太空漫步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部编教材2017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济南泉城中学 侯文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成四个科研团队,分别是:
两弹一星团队、载人航天团队、袁隆平团队、屠呦呦团队
请介绍本团队的以下基本信息:
1、研究方向(内容)
2、团队组成人员(代表人物)
3、取得成就(时间、成就、意义)两弹一星团队展示含义:
两弹:核弹(原子弹、氢弹)
导弹
一星:人造卫星两弹一星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
实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世界第五观察,中国研制两弹一星成功的时间有何特点?愿得此生常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代表人物:
邓稼先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两弹一星元勋 稼先写的,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杨振宁《邓稼先》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十四州代表人物:
钱学森
(1911-2009) 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 工作条件艰苦,与原子弹研究共用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每周只有10个小时计算时间都在夜里,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大家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于敏讲话两弹一星元勋代表人物:
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1926-2019)一生辗转三千里 氢弹能挡百万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爆炸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思考:为什么中国能比强国用更短的时间研究出氢弹?材料一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
使用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
结合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意义:
两弹一星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载人航天工程团队展示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世界第三载人航天——漫步太空空间站建设登月工程结合见闻讨论:载人航天工程耗资巨大,有何用途?袁隆平团队展示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在文革期间,袁隆平六十个多实验棚被砸烂,他找到残存秧苗继续研究。1973年,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水稻。(1930- )现今89岁解决吃饭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屠呦呦团队展示人物: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治疗疟疾20世纪70年代(1930- )现今89岁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课堂小结 蓝鲸2号最大最深海上钻井平台北斗卫星导航为全球提供精准定位中国高铁全球第一天宫2号空间站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发展科技兴,民族兴
科技强,民族强【1】标志着我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的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导弹发射
C.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建立导弹部队
【2】2007年他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他就是“中国航天之父”( )
A.钱伟长 B.钱学森 C.屠呦呦 D.袁隆平
当堂达标AB【3】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政府应美方要求逮捕华为CFO孟晚舟。加之先前出手对付中兴公司,我们看到美国封杀中国技术的决心,但是我们的科学家依靠自己的力量依然可以突出重围,例如20世纪60年代,我们( )
A.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B.神舟飞船载人成功
C.研制歼-20 D.首艘国产航母下水 当堂达标A【4】2019年3月10日,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长征七号遥二火箭的托举下升空,这是我国长征号火箭的第300次飞行.1970年,我国用长征火箭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神舟一号 B.东方红二号
C.嫦娥二号 D.东方红一号 当堂达标D【5】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而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却粮食供应充足。下列人物为保障我国充足的粮食供应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侯德榜 D.詹天佑 当堂达标B【6】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种恶性疾病,已经在全球肆虐了几千年,患者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明了( )
A.青蒿素 B.抗生素
C.青霉素 D.头孢
当堂达标A
2019年5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