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盐到哪里去了 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盐到哪里去了 课件(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6-02 21:5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18.盐到哪里去了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对于溶解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本课通过猜想、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物体与水混合后的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了解溶解现象。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解”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乐于探究,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深入,仍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实验中,老师要培养他们小组合作,明确分工、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溶解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②能够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③能够设计实验,进行物体与水的混合实验。
3.情感态度: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团队合作的精神与乐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真完成物体与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难点: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学策略 根据四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具有初步抽象思维能力的特点,且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我采用了多种方法予以教学。有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分享交流法、回忆总结法教具准备PPT课件、烧杯、玻璃棒、记录卡、盐、糖、木块、大头针、沙子、泡沫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住在深山中,最缺少的就是盐,日本鬼子在路上设了许多关卡,没有盐吃只能想办法去偷运,结果绝大部分人被发现牺牲了,后来有一个人想出办法,他拉着许多桶,回来的时候里面盛满了水,同时也把盐运了回来。
2.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课堂。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像盐一样放入水中就不见了呢?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只有大胆猜想,才能有伟大的发明与创造,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大胆动手,勤于思考,认真观察的能力。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针对实验现象,放手让学生自定标准,将相似现象归为一类。小组成员共同商量,都迅速而正确的完成了分类,如以看得见与看不见分类,以沉浮分类等。
设计意图:课堂之上,老师要时刻践行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放手让学生去做。此环节对观察到的现象的进行升华,让学生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至此。学生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整理总结”的探究过程,体验了一把当科学家的感觉。归纳定义,理解溶解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分类后,再学习溶解定义,学生对溶解的理解和认识水到渠成。课堂的巩固练习,便于加深记忆。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老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那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溶解呢?”学生踊跃回答,如洗衣粉、蜂蜜、墨水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告诉学生,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小结: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板书设计盐到哪里去了
物体 预期现象 实验现象 水的变化 标准分类
盐糖
沙子
大头针
泡沫
木块
溶解:像食盐或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践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 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