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九下化学 7.4结晶现象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九下化学 7.4结晶现象 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6-01 09:5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 7.4 结晶现象学习目标:
1、认识晶体与结晶的区别。
2、了解结晶现象。
4、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学习难点: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雪花水晶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 晶体通常都有规则的形状。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
实验现象 :明矾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无色的晶体;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蓝色的硫酸铜晶体;硫酸钠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无色的硫酸钠晶体。怎样制造较大的晶体? 晶体不是生物,可它也能生长。将一颗小的现成的硫酸铜晶体悬着浸入其饱和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如果在烧杯中继续倒入饱和硫酸铜溶液,则结晶体的增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你将会得到一颗美丽的大晶体。 实验操作 1.在烧杯里注入100ml水,加热至约50℃。
2.向烧杯里加入硫酸铜粉末,边加边搅拌,直至溶液饱和,不再溶解硫酸铜粉末为止。
3.把上述热溶液自然冷却数分钟后,再过滤,滤液收集在一个洁净的烧杯中。 4.选一颗形状和大小都较好的硫酸铜晶体作为晶种,用线绑好。 5.把“晶种”浸泡在饱和溶液中央,线的一端系在木棍上(如下图所示),留待下次上课时观察。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有两种方法:
1.恒温蒸发,使溶剂的量减少;
2.保持溶剂的量不变,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冷却热饱和溶液)怎样分离混合物?一、结晶法(蒸发溶剂结晶法、冷却结晶法) 对于含有杂质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一般采用结晶法 进行分离。
例如:将少量食盐从硝酸钾固体中除去。?? 方法与步骤:1.加热溶解2.趁热过滤3.冷却结晶4.再过滤5.干燥晶体(冷却热饱和溶液)二、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洗涤粗盐提纯: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用托盘天平取粗盐一定量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待粗盐充分溶解后,把浑浊的食盐水沿玻璃棒倒入已安装好的过滤器中,再将得到的滤液在蒸发皿中加热,一直到滤液出现多量固体,停止加热。 三、玻璃棒的作用: (1)溶解时搅拌,加快溶解。 (2)过滤时,引流。 (3)蒸发时,搅拌使受热均匀。一、实验仪器:量筒、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滤纸、蒸发皿、酒精灯二、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法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 一贴: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上。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否则液体会从滤纸和漏斗壁之间流下,使固体混入滤液)。
三靠: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让滤液沿玻璃棒缓缓地流入漏斗);玻璃棒末端斜靠三层滤纸一边(避免将滤纸戳穿);漏斗下端紧靠接液烧杯的内壁。讨论与交流1.实验过程中,进行过滤和蒸发应掌握什么要领?2.通过本实验制取的精盐是否为纯净物?为什么?蒸发中的注意要点:玻璃棒搅拌,余热蒸干滤液。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不是,因为经过过滤操作后虽然把不溶性的砂石等杂质除去,但食盐中还可能存在少量可溶性杂质。小结1、有规则形状的固体称为晶体,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晶体是名词、结晶是动词。
2、两种固体混合后的分离方法:
①过滤法:一种可溶另一种不溶时采用。
②结晶法:
a、蒸发溶剂结晶法(晒盐)
b、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法)
(分离KNO3与NaCl溶液)当堂检测1、化学来源于生活,留心观察,你会
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现象蕴含着化学知识。
(1)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会出现白色的斑迹;
(2)若将咸菜放置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发现咸菜表面有一层白色晶体析出;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人体的体液本来就是0.9%的NaCl溶液,,晒干后NaCl在衣服上结晶了白色的斑迹实际就是氯化钠在空气中水分的蒸发,溶剂减少,咸菜里的盐以晶体的形式析出,主要成分为NaCl晶体,还有少量其它盐晶体。所以会有白色晶体。 冷却(降温)结晶AB蒸发溶剂冷却(降温)结晶4、下列混合物,可以按溶解、过滤、
蒸发、结晶顺序进行分离的是( )
A、硝酸钾(氯化钠)
B、硫粉(铁粉)
C、碳酸钙(氯化钠)
D、食盐(泥沙)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