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6-01 12:4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姿态万千的少数民族生活
满族
蒙古族
汉族
回族
维吾尔族
朝鲜族
壮族
黎族
瑶族
藏族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内容、实施情况和意义;

2.知道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0-61,完成助学P46预习笔记相关内容,掌握以下知识点: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________________。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__________,随后又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意义?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基本政治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1.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依据:
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我国古代有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政权,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王朝?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依据:
②西部多,东部少
①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抗战期间,活跃于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装“回民支队”
蒙古族人民建立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3.在近代的革命斗争中,各族人民共御外敌,休戚与共。
回族抗日英雄
马本斋
依据: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2.含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分别建立民族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确定制度
载入宪法
单独立法
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2、自治机关: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相应的人民政府
3、民族区域自治权,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安排管理地方经济;
3)安排使用地方财政;
4)依法组织地方的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5)管理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事业;
6)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思考: 面对一个疆域广大,民族众多的大家庭,我们国家实行哪些政策来解决民族问题呢?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1)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
(2)处于封建农奴制(藏族)约400万人口;
(3)处于奴隶制(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有100万人口;
(4)云南地区的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各民族发展不平衡
共同繁荣发展
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采取优惠政策,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
改造
援助
保护
支持
措施
政治
经济
文化
政策
政治: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进行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经过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破天荒第一次获得当家作主的权利。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给予政策、人力、技术、资金、物资等支持
创造机遇
带动发展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覆盖了5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东西部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
文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帮助创制文字
在自治区内不仅汉语与当地民族语言同时使用,连图书、广播、电视等都可以广泛使用本民族语言。
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西藏立法和行政机关在执行全国法定节日的基础上,还将“藏历年”和“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
文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搜集、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文献
1989年至1994年,国家投入5500万元,1 000千克黄金,对布达拉宫进行一期维修。2001年开始,又拨专款3.3亿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二期维修。
新时期干部楷模—孔繁森
他先后两次进藏,在高原工作10年,最后牺牲在阿里地委书记任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藏汉人民友好的壮丽颂歌。每次下乡,他都背着药箱,随身携带用自己的钱购买的药品,走村串户,慰问受灾群众,给被冻伤的牧民们看病。尽管孔繁森自己家庭负担比较重,但每次下乡,他总要把钱分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花得所剩无几,有时连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了。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后,他经济上更加拮据,最后他靠献血获得营养费来抚养三个孩子
◆知识拓展
1.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第一,从历史传统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第二,从民族关系看,在中华民族的格局中,各民族之间密切而又广泛的联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济文化基础。第三,从民族分布看,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以及自然、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有利于从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出发,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3)能够在实现国家富强的同时促进民族繁荣。
(4)有利于激发各民族热爱祖国和本民族的感情。
3.当代中学生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要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