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 (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 (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02 11:05: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38张PPT。第一课时河中石兽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意思。理解故事情节,初步把握作者观点。学习目标目
录导入新课朗读课文(一)理读游戏一:浪淘沙第一组:河干( ) 棹( )
湮( ) 溯( ) 啮( )gān zhào yān sù niè河干:
棹:
湮:
溯:
啮:河岸。
划船。
埋没。
逆流。
咬,文中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本文中,这组字的意思都与“水”有关。第二组:
曳( )铁钯( ) 曳铁钯(找石兽)
转转( )不已 (石兽)转转不已
倒掷( ) (石兽)倒掷这一组都表示动作。动作的对象都是石兽。yèpázhuànzhì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是/非木柿 然则/天下之事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游戏二:飞花令游戏规则:请同学们用含有该字的成语来解释文中这个字的意思。注意成语中的字义要与课文该字的字义一致。(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柿。
(3)一老河兵闻之。积累词语
(1)寻根究底,学究天人,研精究微。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二)趣答细读课文,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结合课文内容给出理由。
1.山门重修后,僧人立即寻找石兽。游戏一:对号入座“圮”是倒塌的意思,“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的意思。说明石兽沉入水中,已经有十多年了。2.僧人起先在河的下游求取石兽。3.讲学家在寺庙里搭了一个帐篷。“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一句中“求”是“寻找”的意思,“竟”字是“终了、最后”的意思,说明开始是在原地水中找石兽,找了有一段时间了。设帐”是“设馆教书”的意思。4.讲学家判断石兽在河沙下面,表现了他熟知物理这门学科的知识。
“物理”是指事物的规律、道理。
5.老河兵认为水的力量不能冲击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兽就会一下子翻转到河的上游去了。由“渐激渐深”“转转不已”可知,石兽不是一下子翻转到河的上游去的。游戏二:火眼金睛要求:浏览课文第3段,给下面的图片排序。顺序依次是E、F、A、D、C、B、G、H(三)巧思你是如何判断出图片的顺序的?方法1:找关键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这几幅图,按照由下游到上游的平行位置移动排序。
方法2:按照图中箭头标识,判断石兽的受力方向。方法3:按照课文第3段提示的过程:“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可据理臆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表示感叹,相当于“了”。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句式变化,感情强弱也会变化。反问句的感情更强烈。布置作业整理本文中的反问句式,反复诵读课文。结课理读——拆分组合,集中识词。
趣答——提取信息,梳理文意。
巧思——举一反三,明确观点。第二课时河中石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了解作者,学习设置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目标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导入学习活动目
录(一)句式联读(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wéi▲这三句话分别是谁说的?
讲学家、老河兵。
▲反问句语气强烈,从这三句话中,你可以看出讲学家和老河兵说话的语气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流露出非常的自信。▲这种自信除了通过相同的句式表现出来,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呢?
例如,讲学家之“笑”与老河兵之“笑”,意味不同;
再如,讲学家说“尔辈不能究物理”的“尔辈”这个称呼等。(二)段落比读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众服为确论”这一句能否删减?侧面衬托,一个“服”字既表现出了众人的愚昧盲从,也反衬了老河兵的睿智自信。情节反转,“确论”不确,更能讽剌“知其一,不知其二,据理臆断”的荒谬。2.事实证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但原文并没有写出众人的反应,请你发挥想象,在横线处用一句话补白。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故事辨读1.说“理”。关于如何寻找石兽,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请自选角度,用警句的形式写下你的感受。从寺僧的角度。(可围绕缺乏深思、盲从等来谈)
从讲学家的角度。(可围绕自负、纸上谈兵、片面看问题等来谈)
从老河兵的角度。(可围绕实践重要性、注意观察、综合考虑问题等来谈)寺僧据的“理”是水流的力量,却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讲学家只注意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只有老河兵根据实践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才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璞是指蕴藏有玉的石头,表面上看不出来差别,只有剖析来看,才能找到其中的美玉。所以,考虑问题要细致全面,透过表象深入本质,如同雕琢美玉一样。2.辨“理”。
思考:铁牛为什么会在原址找到,而不是河的上游呢?
小组讨论,发散思维。
例如:
铁牛的重量与石兽的重量不同,形状也不同。
黄河泥沙与沧州泥沙的粗细质地不同,泥沙堆积的数量有差异。
不同河段水流流速、方向差异。
河底地质面貌不同。铁牛与石兽沉没的角度不同,受力面积也不同。(课后练习题中说铁牛“没入水中”“埋在地下”)
不同朝代气候变化因素,降雨量的影响。
两则事件出处不同,一是笔记小说,一是文史资料,真实性不同……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河中石兽,求之上游,据理臆断,笑谈思维有定式;
黄河铁牛,掘其原址,事易时移,深感结论无常理。3.总结本节课完成三个学习任务:
句式联读——触类旁通,揣摩人物;
段落比读——依据情节,想象补白;
故事辨读——质疑思辨,据理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