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6-01 16:0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建国初期我国外交面临着怎样的严峻形势?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实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敌视、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和外交孤立政策,对新中国政权构成极大威胁。而苏联则对中国的民族和民主革命给予了同情和支持。 1949年上半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毛泽东提出了外交三原则。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1950.2.14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结束了百余年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掀开了中国外交新篇章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结合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原则。 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给予同情和支持。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革命胜利的成果,保护和平,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首


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正


定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抵达缅甸首都仰光。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影响深远,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召开的:
时间、地点
会议性质、内容
中国代表、提出方针
历史意义
“万隆精神”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遭遇:曾受到帝国主义的 侵略;面临问题:
如何发展国家经济,
维护民族独立,
促进世界和平.建设道路不同“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亚非万隆会议(1955)同异社会制度不同《南京条约》签订《马关条约》 近代外交=屈辱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 周恩来回顾历史:旧中国的外交形象1.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也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 结与合作求【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意义】同存异万隆精神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称为“万隆精神”。(Bandung Conference)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想一下“求同存异”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适用吗?实际上它存在什么道理?
畅所欲言“求同存异”实际上包含了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内涵。 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1955年出席
万隆会议1954年访问
缅甸1954年访问
印度
1954年4月参加
日内瓦会议。
1.有记者问:“你们中国一向反对美国,为什么还要使用美国制造的商品?” (事实的确如此。诸位请看,这支派克笔就是美国制造的,但大家有所不知,这可是在抗援朝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啊!)2.有记者问:“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10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恩来外交才华的展示3.有记者问:“我们西方人走路总是挺起胸堂,中国人走路总是弯腰驼背,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你们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
4.有记者问:我们美国人走的是公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走的是马路呢?
(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一三二四五一条外交新政策两个国家表敌友三国总理齐声明四字方针万隆定五项原则促和平知识小结:课堂小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对外开放
C.对内改革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堂小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课堂小测: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 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