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知道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及政策
3.认识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三、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顺序:情景导入,小组合作----整体感知,信息回顾---合作探究,交流共享---情感升华,学以致用----达标训练,巩固双基------指导践行
教学
环节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情景导入,自主感悟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学生听歌曲,导入新课。教师:歌曲唱出当时人们的心情,社会主义好,63年的社会发展证明,社会主义就是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导入新课。学生可能难以回答。教师借此机会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紧接着追问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迟疑片刻后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以学生喜欢的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环节大约用3分钟,运用视频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设计思考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本节课所要解决的生活话题。问题的设计坚持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有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目的是使教学内容活动化,课堂活动内容化,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以景激情,以情激思,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沿着问题的深化方向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信息搜索
农业的改造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教材第23—24页第一段,在教材标注以下问题: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主要形式、原则、方法、阶段、结果
材料一:1950年“土改”后,政府将地主的土地和牲畜、农具都分了,分得土地的农户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自己的土地耕种中。但农户有犁杖的没马、有马的没车,还有的什么家什都没有。遭遇旱灾,附近的河流都已经干涸见底,周围十几个乡的庄稼全都没有水浇……自己身单力薄,根本没办法抗旱救灾,这可怎么办好?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手工业的改造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第24页第二自然段,在教材标注以下问题:手工业改造的背景、形式、结果
1、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说出本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标划。
材料:许多木器手工业者看了合作社的锯板机,都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 40 个锯木匠的劳动,这在个体分散生产的情况下,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真是:“ 想想合作实在好,个体分散办不到,组织起来乐道道,机器生产效率高”。
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探究当时的历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环节大约用3分钟,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把预习纳入课堂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感知教材,培养其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基本知识教学,为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自主探究,交流共享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第25页,在教材标注以下问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时间、目的、 形式、政策,结果。
材料一: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解放战争期间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为了工厂的发展,也只能剥削工人,甚至一段期间也生产过劣质产品,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材料二:1956年元旦,北京市各行各业工商业者申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得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1月15日,20万人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庆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紧接着,天津、上海也先后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八年级历史下册
合作探究一:“公私合营”中的“公”和“私”分别指的是什么?怎样实行“公私合营”?
合作探究二:如何认识赎买政策?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教材第26页,在教材标注下面问题: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意义、以及缺点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本环节大约用20分钟,学习个体和学习小组水平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对问题的认识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实现共享与互补。本环节通过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全员互动,使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趋于科学、完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各学习小组合作,师生合作互动探究解决思考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适时解答学生的疑惑,使学生应理解的思想观点、价值标准更全面、深入。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知识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对学生的生成性成果给予及时评价,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点拨学生的空白点、疑惑点,适时捕捉、提炼新的教学资源。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三:生产资料私有制如何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本环节大约用6分钟,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复杂、两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处理此题目体现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梳理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整理自己的课堂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书写规范习惯。
自我检测
本环节大约用时10分钟,本环节统揽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通过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层次性、时代性、开放性的训练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与转化,培养学生的学科规范和学科技能,这是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一环,从而实现达标训练题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最终落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板书设计
总结升华 指导践行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956年,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完成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方式:赎买政策
意义:1956年国家完成 、 、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梳理,进一步落实各项学习目标。
2、“深度迁移 拓展升华”,最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情感升华。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了历史。
3、问题解决。利用本节所知识,解决在第一环节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设置的悬念,做到课堂首尾呼应。
4、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板书设计要求以简洁、有条理,突出重点为主。因此我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用彩色增加信息的强度,突出重点。
本环节大约用3分钟,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教与学情况的反思,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回扣,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起到强化“三基”、深化升华主题的效果。
课件29张PPT。 第五课 三 大 改 造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学习目标1.掌握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知道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及政策
3.认识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重点:三大改造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第一篇 团结合作促发展第二篇 和平过渡谱新篇第三篇 社会主义终建成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一:1950年“土改”后,政府将地主的土地和牲畜、农具都分了,分得土地的农户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自己的土地耕种中。但农户有犁杖的没马、有马的没车,还有的什么家什都没有。遭遇旱灾,附近的河流都已经干涸见底,周围十几个乡的庄稼全都没有水浇……自己身单力薄,根本没办法抗旱救灾,这可怎么办好?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教材第23—24页第一段,在教材标注以下问题: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主要形式、原则、方法、阶段、结果第一篇 团结合作促发展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它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原因:1、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结果:阶段:方法:原则:主要形式: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社员把原有地界线平掉,将分散的各块土地连成一片检查入社农具合作社成员可以……合作改善农具兴修大型水利交流生产经验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历史小知识手工业定义:
它是指使用简单工具,依靠手工劳动,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工业。其特点是一家一户为单位,使用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第24页第二自然段,在教材标注以下问题:手工业改造的背景、形式、结果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1)背景:(2)形式: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结果: 材料:许多木器手工业者看了合作社的锯板机,都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 40 个锯木匠的劳动,这在个体分散生产的情况下,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真是:“ 想想合作实在好,个体分散办不到,组织起来乐道道,机器生产效率高”。 1956年,90%以上都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二篇 和平过渡谱新篇 材料一: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解放战争期间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为了工厂的发展,也只能剥削工人,甚至一段期间也生产过劣质产品,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材料二:1956年元旦,北京市各行各业工商业者申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得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1月15日,20万人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庆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紧接着,天津、上海也先后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八年级历史下册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第25页,在教材标注以下问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时间、目的、 形式、政策,结果。第二篇 和平过渡谱新篇原因:
时间:
目的:
形式:
政策:
结果:
①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为组成部分
②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
③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的发展
1954年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公私合营赎买政策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上海一家绸布商店庆祝公私合营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合作探究一:“公私合营”中的“公”和“私”分别指的是什么?怎样实行“公私合营”?公指(国家)
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做法:国家代表的公有成分同资本家代表的私有成分,首先在企业的公私合营,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则完全由国家管理和支配。1956年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合作探究二:如何认识赎买政策?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变为国有企业,赎买政策贯穿改造的整个过程。在企业公私合营以前,给资本家分配利润。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了定息制度:(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年息为5%。)这种政策即保证了资本家的利益,他们容易接受。同时又有利于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1952年公私合营,末代老板杨福来。在中国餐饮业500强中,全聚德排名为中式正餐之首。我们身边历经改造发展至今的一些中华老字号第三篇 社会主义终建成第三篇 社会主义终建成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教材第26页,在教材标注下面问题: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意义、以及缺点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时间:
意义:
缺点:1956年底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占有者:
占有者:
占有者: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合作探究三:生产资料私有制如何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占有者:
占有者:
占有者:
改造前改造后 农民个人
私有 集体
集体所有 个体手工业者
私有 集体
集体所有 资本家个人
私有 国家
国家公有私有公有小结三大改造 农业:合作社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缺点: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时间:1953年-1956年底自我检测 1.“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了75.6万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96.3%,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 )A.土地革命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2.新中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 )A.互助组B.供销合作社C.生产合作社D.公私合营C 4.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 西藏的和平解放B. 土地改革的完成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 实行赎买政策B. 成立生产合作社C. 建立人民公社D. 实行“一国两制”A 5.我国实行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 个体手工业相互合作C.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D.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C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