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你知道这一外交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发展的吗?
1.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4.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学习目标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
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
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
府。凡愿意遵守平等、互利
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
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均愿与之
建立外交关系。”
外交政策
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外交环境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及影响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内容
发展
影响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背景
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万隆会议
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召开
地位
结果
意义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万隆会议》
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954年4月参加
日内瓦会议
1954年访问印度
1954年访问缅甸
1955年出席
万隆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提出
内容
发展
影响
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
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
A.求同存异原则
B.互不侵犯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
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最典型范例是( )
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D.与苏联建交
3、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与新中国
建立了外交关系
D.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
五项基本原则
4、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
A.加强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国家统一
C.发展同印度等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D.缓和同美国的敌对关系
5、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中国很恐惧。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人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6、歌谣“鞠躬尽瘁好总理,万隆外交显智慧”反映的内容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7、下列有关周恩来总理事迹的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曾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B.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领导了南昌起义
D.在万隆会议上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
B.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采取明哲保身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9、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
①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相同
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要求相同
③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愿望相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外交活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什么原则?产生了什么影响?
出发点: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我国一直把处理好、发展好同邻国的关系放在外交全局中的首要地位。我国对邻国政策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但是睦邻友好这个根本政策始终未变。我国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周边。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同印度、缅甸这两个重要邻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阅读材料二,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目的。
处理好、发展好同邻国的关系,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周边。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请谈谈你的认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在规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