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太空一日杨利伟第一课时目 录拓展提升导入新课学习目标宏观整体把握课后作业毛主席说:“可上九天揽月”,杨利伟就是“揽月”第一中国人,请看那次激动人心的“飞天大戏”!学习目标:浏览全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学习重点:快速浏览全文,如何借助小标题,提取课文主要信息。
学习难点:默读扫视法的培训。一读:运用逐句逐行法,边默读边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解决。
二读:“跳读”,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抓住小标题,筛选、提取、整合文本主要信息。
三讨论归纳: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①在什么情况下,“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的共振”,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极度难受”,“痛苦的极点”,“难以承受”,“特别漫长”。②“我看到了什么”?看地球,是“一段弧”;
“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
“我没看到长城”等。③“神秘的敲击声”,看到该标题,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由什么造成的?④“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小标题的“此”指什么?什么经历会让杨利伟“惊心动魄”?作为中国飞天第一人的杨利伟,他在太空近一天的时段里,有何情感?
杨利伟在太空中的一句话:“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蕴含着作者对祖国航天科技强大的自豪,也道出了一个中国航天人面对艰难的太空探险时的乐观、镇静的情怀。1.利用网络,查找并诵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 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料,探寻中国航天梦的发展史: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 (人名)。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 把47个自制的 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 。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 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 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他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①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 ”,它于1970 年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② 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 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③ 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 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3.紧扣《太空一日》的主要信息,请用“遨游”、“俯瞰”、“严谨”、“惊心动魄”写一段话。退出太空一日杨利伟第二课时目 录微观究语言复习导入学习目标中观探段落课后作业:体验与反思1.请用“连火车”的回答问题分方式,回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2.杨利伟在神州五号发射过程中,心理活动是有什么变化?学习目标:
1.在微观上对语言进行探究;
2.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体会航天人严谨、科学的态度,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
学习重点:微观语言的探究,例如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
学习难点: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差异呢?1.文本里有三处提到了国外航天员,反复读。27节讲的是“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在天空里,看地球上的人工建筑)”;32节谈的是“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本末倒置'的错觉),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60节写的是“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抛伞受折磨),担心新手们害怕”。2.重点研读第二处与第三处,思考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VS不讲仔细讲过①国外航天员不讲“本末倒置”的“类似体会”,而杨利伟却给“神六”、“神七”“仔细讲过”,让其“已有心里准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俄罗斯航天员“从不给”“新人”讲“抛伞折磨”的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杨利伟“回来却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不用紧张”,“很正常”。②对航天探险遇到的相同问题,中外航天员用不同的方式与“新人”交流,实际上折射出了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杨利伟用自己的体验告知“新人”,是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与“义”;外国航天员的“从不给”,实质是西方个性体验与“自由”价值观的蕴涵。例子:“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可能”、“至今”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我认为”,是强调了这是作者自己一人的看法和推断;两个“可能”是杨利伟自己的推断和估计,说得留有余地,不显得绝对;“至今”是从时间上限制了“弄清”“谜底”,也不排除以后会“真相大白”的;这些语言用词较讲究、准确。(1)请找出文本感叹号的句段;
(2)讨论这些感叹号各有什么不同,及作用。例句①“神舟五号”的起飞过程里,当杨利伟“眨”眼时,“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杨利伟在太空中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两处感叹号,是在对话处出现的,面对地面人员的激动与惊喜的语气,杨利伟的报告回答,虽激动,但不失稳重。②“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等多处。
这是杨利伟的心理活动,这些感叹号的运用,强烈地体现出作者在天空探险的过程里,勇敢、乐观的精神;
文本的最后,也有感叹号的运用,“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这也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凸显出了杨利伟顺利返航极度地欣喜。总结:这些感叹号,不外乎两类:
一是语言说话处的强烈感情,
二是心理活动、认识看法的强情感。拟声词,也叫象声词,即摹拟事物实在声音的词,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语言的推敲中,本文的几个拟声词也不能放过,其运用也准确形象。“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 ‘嗵'的一下落地了”。这些红色拟声词的运用,没上太空的读者读后,也能够从听觉上感受到太空探险的神奇、刺激,身临其境不言而喻,同时也体现了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作为中国飞天第一人的杨利伟,他在太空近一天的时段里,有何情感?
杨利伟在太空中的一句话:“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蕴含着作者对祖国航天科技强大的自豪,也道出了一个中国航天人面对艰难的太空探险时的乐观、镇静的情怀。课后作业:体验与反思1.体验反思是对文章的总结,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师归纳写作特点,中心思想的陈旧做法而设置了如下形式。
将本文改写成为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100字以内。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实际上,“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八圈时,稍早之前来到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的杨利伟妻子张玉梅、儿子杨宁康与太空中的杨利伟通话,展开想象,一家三口会谈什么呢?退出3.紧扣《太空一日》的主要信息,请用“遨游”、“俯瞰”、“严谨”、“惊心动魄”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