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2课时,17张ppt,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2课时,17张ppt,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02 16:09:19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八年级 语文
下册人教版课件PPT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课件PPT课时目标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课件PPT情境导入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课件PPT作者档案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写作背景 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宛敏渭。篇尾编者注明:“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原文约4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小标题。
字词清单
1.了解多音字读音。
连翘(qiáo)——翘起(qiào)?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2.明确词义。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指循环往复。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色美丽动人。课件PPT
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课件PPT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明确: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且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乏味。?
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课件PPT3.第1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明确: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5.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明确:举例多少应按照需求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认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是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有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课件PPT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6.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课件PPT
课文解析拓展延伸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课件PPT结构图示大自然的语言
描述物候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全文思路非常清晰: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这篇科普文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课件PPT课时训练答案1.①chā ②chāi ③chà ④cī ⑤qiáo ⑥qiào
2.①销声匿迹 ②无可奈何 ③难能可贵 ④衰草连天
3.①酷热 寒冷 ②敏锐 迟钝
③回来 离开 ④简便 困难
4.①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②前者指1741年到1750年10年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5.物候现象 物候景象 物候现象 特征 成因 意义课件15张PPT。八年级 语文
下册人教版课件PPT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课件PPT课时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课件PPT情境导入 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一、精读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理解说明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二、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明确: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3.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明确: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三、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凡是”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许多” “只” “就”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
“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3.第1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明确: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课文解析拓展延伸
下列哪些现象是物候现象?请结合文中知识说明理由。
(1)阴天下雨的时候,老人关节疼。
(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3)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课堂小结课件PPT结构图示大自然的语言
农谚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课件PPT主题概括 简述了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课件PPT课时训练答案1.时间顺序
2.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 花费 用来迷惑人的 模糊迷乱
②长成 知道得清楚 熟练 程度深
③这样 是(判断词) 正确 正是
3.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4.有,例如燕子归来。
5.本段前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