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八年级 语文
下册人教版课件PPT
11 核舟记课件PPT课时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课件PPT情境导入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趋之若鹜。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课件PPT作者档案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字词清单
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贻 八分有奇不属 诎 椎髻 舟楫 篆二黍许 篛篷 髯 石青糁之mǐnwǎngyíyòushǔruòránsǎnzhǔqūchuí jìjízhuàn课件PPT
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课件PPT通假字 “有”通“又”,还有零头。为字共三十有四“诎”通“屈”,弯曲。诎右臂支船“衡”通“横”,横。左手倚一衡木
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课件PPT一词多义 奇有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
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2.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说明对象的特征:体积上:小构思上: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奇巧核舟课件PPT
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2.逻辑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及船尾。
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
船头是主,船尾是次。
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课件PPT
课文解析拓展延伸
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课文解析拓展延伸
作比较:
“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2019/7/29
课文解析拓展延伸
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课文解析拓展延伸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课件PPT结构图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头坐三人中轩敞者舟尾横卧一楫其船背稍夷整体局部中间两边船背逻辑顺序空间顺序主——次主题概括 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课件PPT课时训练答案1.(1)无 没有 顺着 就着 (2)赠
(3)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4) 靠近(5)举 (6)平
2.B
3.核舟。
4.技亦灵怪矣哉。
5.核舟是“大苏泛赤壁”,苏是中心人物。
6.扣“泛赤壁”,不是过江,所以放舟江上,不必撑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