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美术作品中的比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片观察发现美术作品中的许多的比例知识——黄金比、远近、大小、高矮、色彩、面积的比例知识。
(2)初步懂得运用比例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造型表现力,使作品更具有美感。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正确的比例审美观,美化我们的生活,并能够用艺术眼光来观察世界、了解物象的和谐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2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量颇大,学生前半期参与互动的几率比较少,所以要运用优美、生动的课件和教师的语言魅力去迅速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在实践训练中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在前几节课的作品基础上进行创作,会带来不小的偶然效果,学生会很感兴趣;最后作业展评用小书签作为礼物,以莫言获奖的诺奖委员会的点评把课堂进行思想的升华,再用许多小问题使课堂进一步延伸到课外,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
3重点难点
1.通过图片的观察,发现黄金比例在建筑中和谐、大气和庄重之美; 以及在其它美术作品中存在的远近、大小、高矮、色彩、面积……的比例知识。
2.提高儿童造型的比例技能,逐步提高观察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知识在美术中的运用。(板书课题)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画中是怎样运用比例的。 小结:我们刚才看到的作品叫《溪山行旅图》(课件),是宋代范宽的作品。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知识在美术中的运用。)欣赏书中作品,认识比例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体会中国画中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活动2【讲授】讲授新知
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游戏,学生了解中国画中比例运用的方法。 作业要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发现人体的比例变化,明确比例的定义: 最早见于数学,一般指长度与长度、面积与面积的比率。如长的与短的、大的与小的等都形成比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最合理的、最美的呢?怎样才能使比例的美感更突出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学生练习:刚才我们测量的比率都接近1: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比值,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优美的陶瓶。谁愿意来给大家画一个具有比例美感的陶罐?
活动3【作业】作业要求
看书人体比例图,通过学习比例的关系设计一个美观的花瓶,要求造型优美,比例合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活动4【活动】学生分组动手实践
测一测美术术的长宽比例、测测国旗的长宽比例、 测测帕特农神庙的长宽比例。说一说不同比例的陶瓶所具有的不同美感。
活动5【活动】分组讨论
看哪组找到的陶罐上的比例最多,并能说出是哪部分和哪部分的比。学生绘画通过自己的测量,初步了解黄金分割比例的知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动手参与,对比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下面的制作充满信心。通过学生现场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后面的练习中避免问题的出现打下基础。
活动6【活动】展示评价、师评
自评:从比例关系入手,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