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对称与均衡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对称与均衡是美术创作中重要的形式美法则之一。
2,了解和感受对称与均衡之美,是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重要途径。
3引导同学们找出周围对称或均衡的物体,在美术作品中理解均衡与对称所形成的美。
2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绘画基础,但是缺少组织创作能力和把握画面整体的能力,通过对称和均衡的学习使同学们组织画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3重点难点
1用各种材料或绘画形式来表现对称和均衡。
2理解对称或均衡的表现形式和绘画形式。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出示各种图片,讲接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各种图片,引导同学们观察。图中图形有什么造型特点?
同学们回答:“他们是对称的。''
二、讲解新课
1通过“吃水的熊”更深一步讲解对称的造型特点。
这是一件表现白熊的雕塑作品,充分调动了对称。这一美感样式,从整体上看这是一正一反的两只熊,极富现代抽象意味,仔细品味下面反向的熊可识为水中倒影,这一正一反行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作品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在作品之外,含蓄的是水面,这水面构成了美的中轴线。
老师提问:中轴线两边的形象是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形状,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相等,面积相同,形状也一样。''
老师总结:这种突出中轴线两边的形象对应关系,就是对称的法则,对称轴可以是直的,横的,斜
的,所以应认识到上下,左右,对称的多种形态。
2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美。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有蝴蝶,向日葵,天安门,剪纸。”
老师讲解:“这种对称美在生活中存在很多。例如咱们生活中的人体。。”找一个学生讲台来示范人体及其表象从头到鼻子到胸,到脐中线,如果把人中间分开,中轴线两侧,是面积相同,形状也一样,所以我们说人体各部分是对称的。
在大自然中,树叶的生长排列,有对生,也有互生,蝴蝶,鸟,虫,都因自身的生张规律形成对称的骨架。这就要求我们同学们认真观察,更多的认识大自然,表现大自然。
3在生活中怎样运用这些对称。
例如,在绘画中主要运用装饰性绘画和壁画等,在人物画中,人物的装饰家具环境等,都运用了对称.随着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表现新潮的绘画作品中,具有对称美感的作品非常多。对称还运用到建筑中,像北京的故宫,和北京天坛建筑群,它们都运用了对称,表现了美感。还有咱中国民间的剪纸,用对称表现了它的整齐。
老师总结,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庄重,的美感。
4 讲解均衡的造型特点。
出示周星驰首部好莱坞电影招贴画作品“功夫”。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对称有中心轴,中心轴两边的形状相等,均衡的中心线两边的形象什么特点?
同学们回答:“不相等”。
老师讲解:"中心线两边的图形,色彩不同,形状也不完全对称,但在视觉上给人一平衡感,这种形式就叫均衡。
5 均衡有两种,一种是对称的均衡,一种是不对称式的均衡。
对称式的均衡支点(受力点)在中间,两边的形状相异,但量感相同。不对称的均衡支点(受力点),在一边,是通过数值的主观调配来实现的。引导学生看祝大年的“玉兰花开”提问:是对称式的均衡还是不对称式的均衡。
同学们回答:对称式的均衡,因为支点在中间,中线两边的形状不同,但量感相等。
老师总结,对称式的均衡支点在中间,两边形状不同,但距离是相等的。
出示图片讲解非对称式的均衡:支点到两边形象距离不相等,例如,有磨坊的风景,1670年蕾丝达尓的作品,作者表现了风车,和小河,吧风车放在了离中心点近的位置,与远处的小船作鲜明的对比,形成画面的均衡。再例如,辛德勒的名单,电影招贴画,把主要的手放在离支点近的位置,与远处的字形成均衡。这样画面给人一种安定感,使人舒服。
6 教师总结,“均衡这一美感样式变化多端,更生动的体现了大千世界中生动的自然美。同学们要认真观察,细心分析很快就可以掌握它。
三、课堂作业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用绘画,剪纸,雕塑,等形式来表现均衡与对称,老师对于做的好的同学要给与肯定,对于完成不充分的要给予帮助。帮助他们完成。
四、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初步掌握了对称与均衡的定义,但对与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还不够理解和掌握。在学生作业中要努力练习。
五、课堂小结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均衡和对称,同时也做了课堂练习,掌握了对称与均衡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