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无处不在的能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无处不在的能量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6-03 17:1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无处不在的能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无处不在的能量》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能量。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蜡烛、塑料梳子、简单电路、小纸片、瘪了的乒乓球、放大镜、烧杯、热水、铁丝等;有关能量的影像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请大家仔细观察。
教师演示:将细铁丝快速在某一段弯折30—50次,然后将弯折的部分放到蜡烛的侧面上,会看到蜡烛上产生了凹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学生观察后交流自己的想法——铁丝弯曲处产生了热从而融化蜡烛。)
如果持续不断地做下去会怎样啊?
【预设】:蜡烛会断
就像大家分析的,我利用的是热能,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切断蜡烛,它们利用的是什么能量呢?
【设计意图: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出发,利于知识的生成。】
(学生交流讨论。)
同学们说的这些能量都可以切断蜡烛,其实自然界还有很多能量也具有相应的作用。那自然界都有哪些能量,它们有什么作用,又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
板书:无处不在的能量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学生讨论交流。
2、刚才老师表演的小魔术用到了热能,可是却没有火,那这热能从哪里来?
小组内讨论交流。
【预设1】:太阳能
【预设2】:能量转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师小结:
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没有能量就没有自然界,同时能量存在着多种形式。
2、指说:小魔术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3、出示一部分物品,如电热器、电风扇、电熨斗、电须刀等,这些物品中也存在能量的转化,你能描述一下它们的能量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吗?
讨论交流。
【设计及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加强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既然展示了学生的素质,又锻炼了学生能力。】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教师小结。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老师出示电路,你能描述灯泡发亮时,能量的相互转化吗?把电池拿走后还有能量转化吗?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能量之间的转化,那生活中还有怎样的能量转化?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出示实验材料,讨论交流它们之间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蜡烛、塑料梳子、简单电路、小纸片、瘪了的乒乓球、放大镜、烧杯、热水、铁丝等
2、记录实验。
实验材料 操作过程 实验现象 能量的转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用手握住铁丝两端,来回折铁丝,使铁丝弯曲部分生热。
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把瘪了的乒乓球放置在热水中,乒乓球恢复原状。
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塑料梳子梳头后可以吸起桌子上的碎纸屑。
光能转化成热能:用放大镜放在太阳光下,利用焦点上的光将火柴头引燃。
刚才同学们分析老师的小魔术的时候,了解了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那我们人体所产生的机械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同学们的实验都说明了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也看到了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能量都可以被我们利用。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我们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现象与太阳之间有什么关系,如:电视的声和像、太空中运行的工作站。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将它们联系起来吗?
板书设计 :
10、无处不在的能量
机械能
热能
?????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动手动脑,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我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仔细观察。当学生思考出“力量”一词时,我赶紧抓住转换成新课的知识“能量”,让学生很好地从自己的经验过度到新知,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今后要多抓住学生思维、学生的语言很好地和新知衔接。借助实验,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概念,并及时地板书。最近的一段教学使我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板书在黑板上,并且概念中重要的理解点要逻辑性地出现,使学生真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