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吴承恩中学09-10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调研试题(缺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安市吴承恩中学09-10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调研试题(缺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9 20: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淮安市吴承恩中学09-10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调研试题09.1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案一律填在答卷上,否则无效。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纤(xiān)细 龟(jūn)裂 粘(zhān)住 垣(yuán)墙
B福祚(zhuò) 修葺(qì) 缂(gè)丝 船坞(wù)
C棱 (líng)角 逋(bū)慢 洗(xían)马 揭露(lòu)
D委蛇(shé ) 两靥(yàn) 喝(hè)彩 呱呱(gū)坠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栖息 端祥 粗糙 因地制宜 含辛如苦
B.斑斓 镌刻 蛊惑 渲染 疏疏朗朗
C.枕籍 浸渍 贮藏 生吞活剥 苍海桑田
D.铁砧 掐丝 萌孽 相形见拙 功亏一篑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儿子的轮椅渐渐向远方驶去,史铁生的母亲仍孤单地茕茕孑立着,直到儿子的轮椅消失在视线之外,才缓缓地转身而回。
B.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C.私立学校虽然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公办学校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路来。
D.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被困难吓倒。
4.下列各项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得知情况,他立即掉转车头赶往案发现场,并下达命令:—定要不惜任何代价、任何手段,确保人质安全。
B.希望各方本着相互尊重、互不敌视、平等协商,努力寻找符合各方利益并为各方接受的方案。
C.“要我说,”张师傅说,“当质量检查员就得有‘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才能保证
咱们厂的产品件件是优质品。”
D.对于五车间的建议,我认为还是应当再认真研究一次,这样做对厂部对五车间都有好处。
5.下列各句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B.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6.下列句式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 《西厢记》、《梧桐雨》和《倩女离魂》。
C.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D.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而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旧体诗,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也应是现代诗歌。
8.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任找三处并加以修改。(3分)
日前惠顾你台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想应聘。我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采编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有关材料,如果满意,可尽快与我洽谈。
(1)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③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⑤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⑥。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
【词语注释】 ①孺人:明代七品官的妻子封为孺人,后来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②殇:未成年而死。 ③姁姁(xǔ):温和的样子。 ④缉: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⑤问:慰问,问候。⑥洒然:整齐的样子。
9.(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十六来归: 出嫁,嫁过来。 B.室靡弃物:无。
C.每至夜分: 半夜。 D.遇僮奴有恩:遇到。
10.(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B.①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②恐年岁之不吾与
C.①以二子肖母也              D.①乃劳苦若不谋夕
②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3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 )
①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③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⑤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12.(3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
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13.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

(2)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三.诗歌鉴赏(8分)
14. 阅读下面这支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问:“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支曲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空缺处名句。(8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2)但以刘日薄西山, , , 朝不保夕。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 ,禾黍秋风听马嘶。
(4)靡不有初, 。言者无罪, 。 (《诗经》)
五.文学作品阅读(14分)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①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
②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倒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进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进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③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有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上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清脆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竞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层层叠叠,间羼杂染,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像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
④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呜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埋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⑤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⑥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竞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⑦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⑧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⑨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选自《散文》2007年第8期)
16.“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这段文字写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赏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4分)
答:

17.作者说:“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村庄留存着哪些记忆?(4分)
答:

18.文题为“一个村庄的消失”,哪些景象能表现“村庄的消失”?并请结合全文,探究村庄消失的原因。(6分)
答:

六.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5分)
人类征服流感之历程
从1918年到1919年,甲1型流感几乎传遍了全球,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受到了它的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死在炮火之下的人数还要多。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当年2月流行于中国贵州西部,4月扩散到全世界,共死亡几十万人。1968年甲3型流感大流行。发病率30%,病死率与1957年相近。2009年的全球多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多表现为兵营、学校等的“单位内爆发”;丙型多为散发病例,婴幼儿最易感染。目前虽有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流感中度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流感为“小病”,更应引起全人类的重视。
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全球升温也将给人口稠密但对疾病毫无准备的富饶地区带来可怕的热带疾病等等。大气层的漏洞导致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就是明显的例证。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茂滋生,因为那里的人们经常保持身体的接触,吸入别人的废气。在水中、废物、房屋、家具和食物中滋生的细菌,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古人用芳香疗法来医治疾病,绝大多数是采用熏蒸法,燃点乳香、沈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驱逐秽气、杀虫灭菌,对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有一定的效果。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隔离、洗手、禁止随地吐痰是现代社会防止流感流行的常用方法。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因此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在中国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对随地吐痰的罚款分别为600港元和500澳元。在人们还习惯于随地吐痰的情况下,不经过一个重罚严打的痛苦过程,就很难达到“不禁而止”的境界。现代人类采用综合防治法,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
1849年,英国著名的麻醉专家约翰·斯诺博士发表于关于霍乱传播问题的文章,提出了“粪便传播说”,在当时是破天荒的。1865年,路易·巴斯德提出了“疾病的病原说”。以巴斯德的名字命名的有两个:一是巴斯德氏鼠疫杆菌;二是巴黎的巴斯德大学。罗伯特·柯克他先后发现了霍乱杆菌、炭疽杆菌和结核杆菌,并因为发现炭疽杆菌和结核杆菌,获得19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英国医生伦纳德·罗斯,从1890年起开始解剖蚊子,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发现了疟原虫的传播机制。为此他被授予190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选自叶金编著《人类瘟疫报告》海峡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1型流感、甲2型流感、甲3型流感都是世界性大流行,每次死亡人数都在几十万人以上,其中甲2型流感和甲3型流感的发病率相近。
B.甲型流感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但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为“小病”,未引起人类的重视。
C.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是因为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这种重罚最终可以达到“不禁而止”的境界。
D.在人类与流感对抗的历史上,科学家有的发现的病菌的传播原理,有的发现了新的病菌,他们都获得了特殊的荣誉。
20.根据文章内容,分条阐述传染性疾病产生的原因。(6分)


21.概括流感的分类、发病特点和主要的防治方法。(6分)


七、作文(7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生活中往往有一些细节为我们所忽视,有些事情就是因为一个细节而功亏一篑;生活中我们也往往为一些细节所感动,让我们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爱和温暖。
生活中,有没有让你刻骨铭心的细节?你曾为一些细节伤心过吗?你曾为一些细节感动过吗?面对细节你最想说些什么?
请以“细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800字
w.w.w.k.s.5.u.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