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了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难点
【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大屏幕展示同仁堂图片,介绍该品牌企业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于海内外。1954年经营该品牌老店的经理乐松生响应号召,把该店交给了国家,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5课《三大改造》。
第一篇章 顺势而行的抉择
1.结合教材P23第1段,思考: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是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呢?
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结合教材P24第1段,说一说农业合作化经历了哪些阶段。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4.阅读教材P23、P24的图片及“相关史事”,说说对农业改造的结果是怎样的。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5.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思考: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第二篇章 和平过渡的创举
1.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还有独创。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阅读教材P25,思考: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背景和方式分别是什么?
背景: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农业合作化的影响。方式:公私合营。
(2)“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私”指什么怎样实行“公私合营”?
公:国家;私:资本家。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教师点拨:“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就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区定息,年息为5%,就是有代价的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3)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有何意义?
赎买政策。这一方式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2.播放视频,思考:民族资本家对公私合营的态度怎样?
3.讨论:对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采取的态度和对待官僚资本为什么不一样?
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通过这些措施,既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过分发展给过渡任务完成带来的消极影响,又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本家利益来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工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和平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
4.在三大改造的过程中,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行业
改造前
改造后
农业
个体农民
集体
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者
集体
资本主义工商业
私人资本家
国家
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
教师点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阅读教材P26,回答: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1956年。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篇章 操之过急留瑕疵
三大改造取得巨大成功,成绩辉煌。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
三大改造后期阶段,因为要求过急,发展速度过快,工作过粗,以至留下一些问题:强迫不愿入社的农民入社,管理上过于单一,分配上存在平均主义,对于一些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企业的个体经营也进行了公私合营等等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总体来说三大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绩辉煌。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课后检测
(完成课堂达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