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_第二章_声现象_ 2.1_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同步检测(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_第二章_声现象_ 2.1_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同步检测(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6-05 16:4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_第二章_声现象_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检测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1.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能听见水中音乐芯片播放的音乐 B.纸屑在发声的扬声器上跳动


C土电话通过绷直的线传播声音 D.抽气过程听到铃声逐渐变小
?2.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凡是我们可以听见的声音,其发声体一定在振动
B.振动的物体不一定能发出我们可以听见的声音
C.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声
D.因为我们听不见这个物体发声,所以这个物体一定没有振动
?3.如图所示,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罩内,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同时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将听到( )
A.声音越来越大 B.声音越来越小
C.声音的大小保持不变 D.声音立即停止

?4.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的烦人,但是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是主要是因为( )
A.饼干太干了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D.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
?5.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米/秒,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位学生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请你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B.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将变得很混乱
C.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 D.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发生振动,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
B.声音在液体中一定比在固体中传播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振动停止了,声音也不能继续传播
?7.在“汶川大地震”事件中,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方法是利用了铁管可以( )
A.通风 B.传热 C.导电 D.传声

8.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学生取得成绩重要前提.如图是我校教师授课时的情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教师讲课时,声音通过空气进入学生的耳朵
B.女教师音调较高,所以女教师的声音空气中传播得快些
C.若存在妨碍我们听老师授课的声音,都可以视为噪声
D.此情境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9.下面是对声速与回声问题的总结,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B.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C.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其次为液体,在空气中传播得最慢
D.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如果回声与原声进入人耳时间间隔小于,则人不能将两者区分开,此时回声加强了原声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中慢
C.物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D.只要有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11.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使耳中的________张开,使鼓膜内外的________保持平衡,从而防止对耳的损伤.
?12.人耳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13.人发声频率范围是________,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
?14.漫步花丛,我们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是由蜜蜂翅膀的________产生的.
?15.下面对声音现象的研究中,分别是在研究声音的什么现象?

用牙齿咬住发声的音叉如图,通过牙齿感受声音.研究________现象;

在玻璃罩内,放进发声的闹钟如图,抽出里面的空气.研究________问题.?
16.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对上面的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
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__.(填“大”、“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猜想假设;,得出结论;,分析归纳;,实验研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填字母)

?
17.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_______、________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________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________.
?
18.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________,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
?
19.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物体的__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
20.用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________;水中的鱼儿能够听见岸上的人的脚步声,说明:________.
?
21.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尽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沈括的这段记载有何科学道理?
?
22.星期天,小明和家人到北海公园游玩,小明静靠在湖边长椅上,通过树丛看着天上浮云悠悠的移动,耳边传来清脆的鸟鸣声.微风带着淡淡的花香迎面吹来,小明感到一丝凉意…
请从上面的阅读材料中找出两处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叙述,并标明相关的物理知识.

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叙述 涉及到的相关物理知识
举例 耳边传来清脆的鸟鸣声 空气传声



?
23.某课外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敲响右力的音叉,结果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敲响右边的音叉,右边的音叉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振动发声,左边音叉振动使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球弹起.为什么泡沫球弹起?假设在月球上重做这个实验,我们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
24.某兴趣小组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合作估测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某兴趣小组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合作估测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他们选择了鼓(含鼓槌)做实验,除了这种器材外,至少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和________;
如图所示,甲负责敲鼓、乙负责计时、丙负责听声.实验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操作步骤补充完整:
.量出的直线距离并做记录;
.甲同学用力敲一下鼓,乙同学看到敲鼓的同时开始记时;
.当负责听声的丙同学听到鼓声时立即喊“停”;
.乙同学________;
.将测得的时间记录下来;
.重复做上述实验两次,计算出三次测量声音速度的大小并求出平均值.
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测量声音速度的实验记录表格,设计的表格应体现上述实验要求.
请写出造成本实验误差的原因之一:________.







答案
1.B
2.D
3.B
4.D
5.C
6.C
7.D
8.B
9.A
10.C
11.咽鼓管气压
12.外耳中耳内耳
13.
14.振动
15.骨传导;真空是否能传声.
16.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小①
17.时刻强弱声源方位方位
18.振动音调
19.振动振动
20.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水能传播声音
21.解:
因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而且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快,所以士兵能及早听到敌军马蹄的声音.
22.淡淡花香–扩散;
浮云悠悠的移动–以树枝为参照物,云是运动的.
2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能看到弹起,听不到声音.
24.停表(秒表、钟表)卷尺立刻停止计时计时操作反应误差或测量路程的误差或停表的误差或卷尺本身的误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