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重文轻武的由来:从“黄袍加身”到“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抓准了时机,从军人子弟成为实权在握的宋朝开国皇帝。纪律分明,懂得带兵,他在纷乱的五代十国中逐渐崛起。有亲信、有实力,他在众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宋朝。眼见藩镇割据的五代乱象,他改变施政重心,重用文人,兴办儒学,收回兵权,集权中央。他终结了五代的战乱,开启了平和的大宋时期,却也为之后的宋朝埋下被外族侵犯的隐忧。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1.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2.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学习目标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陈桥驿兵变(960年)
2.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年
(2)建立者:赵匡胤
(3)都城:开封宋太祖死后,其弟赵光义登基为帝,称宋太宗。
宋太宗时,灭吴越、闽南、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局部统一。局部统一东到东海;西或西南与大理、吐蕃诸部接壤;西北与西夏接壤,北与辽接壤。
南至南海诸岛。北宋的疆域强化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后来,“杯酒释兵权”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材料一 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材料二 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无力,北宋积贫积弱。 (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等。(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皇 帝(权力分散,受制约) 宰相
(百官之首,权力过大) 节度使
(行政权、财权、兵权集一身)宋太祖强化集权前后的对比示意图前:后:皇 帝(权力集中)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宰相中央:枢密院三司使政事堂地方:节度使知州通判转运使文官担任
轮岗轮换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议一议:宋太祖的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二、重文轻武的政策材料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3.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
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议一议: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重文轻武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据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军事上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史为鉴,你认为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3.原则:
(1)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
(2)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
(3)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
(4)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必要的。960年宋朝建立,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本课小结一、北宋建立:时间、人物、首都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在中央:
在地方:
重文轻武政策:
三、北宋政治的特点
960 赵匡胤 开封(东京) 局部统一 削弱相权 收行政权、财权、兵权 文人统兵,改革科举制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北宋的政治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