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复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复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6-04 12:0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一、填空
1、日晷是测定(时间)的仪器,日晷又称为(“日归”)。它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地面上物体的(影子)也在相应的变化的规律制成的。
2、现存最早的日晷是(秦汉)时期的赤道日晷。最早在(隋朝)年间,中国就有了关于日晷的文字记载。
3、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的影子的(长度)与(位置)和(地面上的气温)也随着而变化。
4、影子方向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方向的变化(相反)。
5、人看太阳的视线与水平视线之间的角度叫做(太阳高度)。
6、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上昼夜(交替)。
7、夜间出来活动的动物有(蛾、蝙蝠、老鼠、猫头鹰)等,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牛、羊、蝴蝶)等。
8、在白天开放的植物有(太阳花、向日葵)等,在晚上开花的植物有(昙花)等。
9、有的动物适于白天活动,有的动物适于夜晚活动。大多数动物一般在(白天)活动。
10、人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11、法国科学家(傅科)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后来人们把傅科实验的装置叫做(“傅科摆”)。
12、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一周需要(一年)。
13、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自转一周的时间约是(24小时)。
14、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同时也在(自转)。
15、极圈以内的地区,每年总有一个时期太阳不落到地平线以下,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这种现象叫(极昼),反之是(极夜)。
16、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是四季主要的特征。
17、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形态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18、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有关。“春耕秋收”和(四季的变化)有关。
19、我们平时看到星星、月亮(自东向西)运行、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形成的。
20、植物在不同季节里的有不同状况,一般来讲: 百花齐放是(春季),快速生长是(夏季),硕果累累是(秋季),植物休眠的(冬季)。
21、气候统计上,以公历(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12、1、2)月份为冬季 。这种分法适宜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22、春、夏、秋、冬称为(四季)。气候统计上,一般(1)月最冷,(7)月最热。
23、(赤道)没有四季变化,是因为阳光直射点一直在(赤道)附近移动,因而(赤道)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
24、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昼夜是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而形成的。
25、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有(公转和自传)。
26、(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533年,哥白尼完成了(《天体运行论》)的写作,推翻了(“地心说”)。他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颗普通行星,自身又绕地轴自转。
27、2月4日前后是(立春),3月21日前后是(春分),5月6日前后(立夏), 6月22日前后是(夏至),8月8日前后(立秋),9月23日前后是(秋分),11月8日前后(立冬),12月22日前后(冬至)。
28、以北半球为例,天文学上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中国传统上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
二、判断
1、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相同高度的物体的影子的长度相同,不同高度物体影子的长度不同。( √ )
2、一天之中,同一物体的影长是相同的。(×)
3、一天之中,同一物体的影子越长时气温越高。(× )
4、所有的植物都在白天开放,所有的动物都在白天活动,晚上休息。( × )
5、人的活动,动植物的行为习性变化与昼夜变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
6、我们居住的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 )
7、树木发芽、长叶、落叶是树木的生命周期变化,与四季变化无关。( × )
8、地球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
9、夏至、冬至这两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10、傅科摆利用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 )
11、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 )
12、南北半球的季节变化是相反的。( √)
13、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是四季形成的另一个原因。(√)
14、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同时也在自转。(√)
15、夏至时,北极附近整天是白昼,南极附近始终是黑夜。(√)
16、赤道和两极附近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17、地球上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有明显的四季差异。(√)
三.选择
1、古代利用日晷来测定( C )  
A、年  B、季节  C、时间  D、天气
2、下列适于夜晚开放的花有( B )。
A、太阳花 B、昙花 C、兰花
3、傅科摆可以证明( B )
A、地球绕太阳转 B、地球在自转 C、地球绕太阳转,同时也在自转 D、太阳绕地球转
4、傅科摆摆动时会发生( B )
A、加速 B、偏转 C、减速
5、下列现象与四季变化有关的是( B、F )
A、猫捉老鼠 B、青蛙和蛇冬眠 C、工人工作 D、日落而息 E、鸟吃虫子 F、大雁南飞
6、下列城市中,最先迎来黎明的是( A )
A、北京 B、杭州 C、乌鲁木齐
7、下列不在秋天收获的农作物是( C )
A、玉米 B、大豆 C、小麦 D、水稻
8、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时间作为标准的时间,称为( B )。
A、 统一时间  B 、北京时间  C 、标准时间
9、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C )个时区。
A、6 B、12 C、24
10、地球自转一周需要的时间是(A),地球公转一周需要的时间是( C )。
A、1天  B、 1个月   C、1年
11 、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 A )。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 C )。
A、昼夜现象   B、 日食现象 C、四季现象
12、( A )时,北极附近整天是白昼,南极附近始终是黑夜。
A.夏至时 B.冬至时 C.夏至和冬至时
13、创立“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A )
A、哥白尼 B、傅科 C、罗伯特胡克
四、问答
1、在一天之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早晨,影子指向西方;正午,影子指向正北;傍晚,影子指向东方。一天中,正午的影子最短,早晚影子都比较长。
2、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与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度、气温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答: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小,物体影子长,气温低;正午太阳高度大,物体影子短,气温高。
3、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答:四季是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形成四季变化。
4、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答:由于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自转一周大约需24小时;又因为地球是个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就形成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就形成黑夜,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五、实验题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  
实验猜想: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实验材料: 地球仪、手电筒、小纸人、遮光窗帘。
实验过程:打开手电筒,让光线水平照射地球仪,调整地球仪的位置,让地球仪完全处于手电筒的光照之中。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的明暗变化。   
实验现象:地球仪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对着手电筒的一面好还是暗的。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的和暗的一面交替出现。   
实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