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04 14:4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组
单元分析:
本组精心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作者笔下的千山万水是多姿多彩的,江河是奔流不息的,江山是如诗如画的!学习本组课文要读懂三首古诗词,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时:3+2+2+1+2=10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懂三首古诗词,感悟每首诗(词)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2个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搜集、背诵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2.背诵并默写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诗,并默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古诗词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应是什么样的心情?(孤独、寂寞)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写下的这首诗?(敬亭山)
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
2.划分节奏。
3.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句的意思。再讲出诗歌的背景,读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4.汇报解决疑难。
5.欣赏诗歌。
(1)自由朗读,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及喜欢的原因。
(2)师生互动,共同欣赏诗歌。
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以景衬托人,以动衬静)
讨论: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的确,同学们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6.背诵全诗。
三、想象练习。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四、拓展学习李白其他的写景诗歌。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写敬亭山中的景物来表达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从而突出了作者在大自然中朋友之多,也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寂寞。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默写《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望洞庭》。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首诗,并默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2.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诗句。正音:潭tán、螺luó。
2.自由学习生字。
3.检测朗读。
三、了解诗人生平。
四、自主学习诗歌,进行质疑。
1.教师范读,划分节奏。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翠,白银/ 盘里/ 一青螺。
2.了解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色融为一体。湖光:湖水的光。秋月:秋夜的月亮,由此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山水翠:山水风景一片苍翠。山就是指君山。
3.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两句诗意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儿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那苍翠的君山,就像白银盘里盛着的一枚青螺。
五、欣赏朗读诗歌。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1)洞庭湖水光和秋月交相融合,水面波平浪静,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那苍翠的君山,就像白银盘里盛着的一枚青螺。
(2)强调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遥望)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第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第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七、作业:
1.默写诗歌。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忆江南》。
2.了解词句的意思,能对词句展开想象。
3.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诗歌《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诗句。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深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由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2.自由学习生字。
三、了解诗人的生平。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四、简介本首词。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这首词的内容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五、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胜过。曾:曾经。)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词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六、交流搜集的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柴》《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七、作业:
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板书:
鸟飞云去
独坐敬亭山
不厌敬亭山
湖光秋月 潭面无风
望洞庭
山水翠 一青螺
日出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之水、桂林之山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广西桂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而且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自由读文,扫清生字词。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三、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4.小结过渡:“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山水是天下最美的。这山水怎样完美地形成了天下奇美之画?读第4自然段。
5.自由读第4自然段,画比喻句,了解“画卷”指的是桂林的山水。文中的画卷是什么样子的?给人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了解第1、4自然段与中间两段的关系。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录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四、课堂总结。
这部分说了当山和水相映衬时,是怎样一番景象,作者有什么感受。那山和水各自是什么样子的呢?下一课解说。
五、作业:
背诵第1、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2.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之水、桂林之山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了解到桂林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样的水。
二、精读第二段,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画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课件)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一说。(板书:静、清、绿)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做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课件)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像,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自然段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段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出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话。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三、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段。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水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画画、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3自然段。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3自然段。
画画:画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1)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2)读给老师或同学听。
  (3)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 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学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四、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3.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六、作业:
背诵第2、3自然段。
板书: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画卷)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 z h è,不要读成z h é;“蜿”的读音是w ā n,不要读成w ǎ 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浙(z h è)稍(s h ā o)是翘舌音;
 臀(t ú n)蜿(w ā n)蜒(y á n)源(y u á n)是前鼻音。
 多音字:曲(q ū;q ǔ) 系(j ì x ì) 似(s h ì;s ì)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蜿蜒——原指蛇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方面,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在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七、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沙土、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山上粉红色的沙土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的。)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三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到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受,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有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态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六、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七、作业: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
(引导体会该句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
(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3.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外洞??? ?孔隙?? ? 内洞
大?? 小(矮?窄)???黑、大、奇
看到的、感受到的??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两课我们领略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奇妙无比的浙江双龙洞。今天我们将去美丽的北国——新疆的天山尽情地游览一番。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
二、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三、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四、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五、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这些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六、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七、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归纳写作特点:
如,文中第2自然段,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八、作业:
抄写词语。
板书:
骑马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美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热爱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习作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2.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3.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四、宽带网。
  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