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组
单元分析: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都围绕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来叙事描写。教学时可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创作一幅以表现心中的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感受家乡的田园风光。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能用不同的创作方法,绘出不同特色的乡下人家的能力。
教时:2+1+3+1+2=9
20.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创作一幅以表现心中的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乡的田园风光。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能用不同的创作方法,绘出不同特色的乡下人家。
教学难点:感知文体,学会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的迷人的风景,不信你听。
2.田园小诗:(屏幕出示)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蜜。
二、自主阅读,扫清字词障碍。
1.学习生字。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预设:纠正个别读音:冠①guān?树冠;②guàn?冠军?扎zhā进)
2.了解词语意思。
三、自由阅读,整体感知。
1.同桌互读课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读音。教师重点指导“巢”字的音和形;“冠”“率”的音、形、义。
2.指名分段读文,教师指导朗读重点句子。想一想,乡村生活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3.组内互读课文,交流个人感受。
4.仔细观察插图,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课文描写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并联系课文想想自己的理由,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来。
四、自主阅读,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全文的内容。
1.全文采用“分——总”的写法。
2.第二部分写作顺序:植物——动物——乡下人家的夜生活
3.学生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五、学习第7自然段。
1.师:文中哪一自然段写出了作者的感受?文中有一句话对乡下美景做了概括性的描述,你能找出来吗?(理解“独特”“迷人”。板书:独特、迷人)
2.学生自由朗读第7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
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一读全文吧!
七、作业。
写写生字,记记新词。
cháo shì mì tǎng
归( ) 装( ) ( )食 ( )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并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
2.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创作一幅以表现心中的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3.感受家乡的田园风光。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能用不同的创作方法,绘出不同特色的乡下人家。
教学难点:感知文体,学会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两段。
(1)找出独特、迷人的地方做上记号,写出美在哪。
(2)二人小组交流看法。
(3)朗读欣赏。
a.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b.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2.指导朗读第1自然。
引导:攀、爬,写出瓜藤特别有活力,有生命力。前面的瓜、藤都是有生命力的东西,而石狮子和旗杆都是呆板的、严肃的物体。这两样东西你们愿意亲近哪样啊?(生:瓜藤)我们再来把这个对比读一下,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在读的过程中再次体会这个对比。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乡下人家的房前除了绿绿的瓜架还有什么?有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为什么作者说这些花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呢?“朴素”指的是什么?“华丽”指的是什么? 朴素——这些花都很普通,华丽——这些花都很鲜艳夺目。乡下人家的院子在这些鲜艳夺目的花的装饰下,是不是显得格外迷人?感受一下这种独特的风光。笋能探头吗?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三、学习第3、4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写乡下的鸡、鸭的?请在文中画出来,讲一讲,读一读。
2.这样的生活我们应怎样归纳并加以形容?
鸡觅食,谁能谈谈看到这个画面的感受?温馨(“母鸡率领”用拟人的手法),威武(大踏步→犹如斗志昂扬的将军在阅兵;丈夫保护家人)。整幅画面给人浓厚的人情味。
鸭觅食,这幅画面给你们什么感觉,你们觉得鸭子的生活怎样?(悠闲自在,自由快活)。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的景色,有生机勃勃的瓜藤、鲜花、竹笋,也有活泼的鸡、鸭。这些植物和动物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的农村风光图。
3.朗读欣赏。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4.小结。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乡村淳朴、宁静的生活以及作者朴素自然的表达方法。
四、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朗读,找出欣赏的句段。
从这段话中你们能看出乡下人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质朴与爽快,从“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可以看出来。)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下吃饭呢?(“天边的……田园风景画。”)
师总结:我们乡下人家的生活就是这么平淡,但平淡中带有和谐甜美。
乡下的夜晚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一起读第6自然段。
安静、和谐。写了纺织娘的叫声。通过纺织娘(一种昆虫)的叫声衬托乡间夜晚的静。
师总结:因为乡村的夜晚很安静才可能听到纺织娘的叫声,如果在喧闹的城市,能听见吗?纺织娘的叫声把乡下人家带入梦乡。
2.学生谈喜欢的理由。
五、体会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深化主题。
1.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怎样理解这句话?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六、朗读全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画面。
1.体味语言,有感情地朗读。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2.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师总结:作者通过描写与乡下人家密切相关的景和物,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表现出了对乡村生活无限的热爱。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法。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陈醉云爷爷一起感受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光。来到了乡村,我们既看到了屋前可爱的瓜架,门前遍地的鲜花,屋后富有勃勃生机的竹林,又见识了鸡鸭成群的欢乐场面,还享受了夏日独特的晚餐,听到了纺织娘的催眠曲,而且还知道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希望以后大家写作文的时候把这个方法用进去。
八、阅读链接。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九、作业。
1.写出近义词。
时令 —( ) 照例—( )
率领—( ) 和谐—(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
板书:
乡下人家
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无论何时
和谐 自然
21*.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3.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的词、句、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们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
1.边看插图,边读导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理解内容,感受美景。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谁能评一下?(教师相机出示重难点词语和生词,提示朗读。)
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之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师相机引导的学习相应的自然段。(如果先说到第2自然段,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牛多、牛的悠闲自在。)
师: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牛多)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理解作者运用拟人句的好处:准确、生动。)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待会儿咱们比一比。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提出选择句子积累背诵的要求,练习背诵。
师小结:看来作者是通过写牛来描写荷兰的牧业。
4.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2、3、4自然段。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同桌之间交流。
7.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四、总结。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垠、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五、作业。
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
板书:
牧场之国
碧绿草原 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 膘肥体壮
绵羊猪群 悠然自得
晚霞满天 牛羊歇息
22.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乡村四月》,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宋诗人,一生未做官,写了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到了,农民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桑蚕的事,又要插秧了。
五、作业。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句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默写《乡村四月》。
板书:
乡村四月
江南农村初夏美景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写景)
紧张繁忙的劳动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写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了解作者。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
范成大,南宋诗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明确节奏。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结合想象诵读,注意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画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理解字词。
(2)理解诗句。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的拿手本事。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四、课堂小结。
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的形象。
五、作业。
1.解释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昼( ) 耘田( )
绩麻( ) 供( )
2.抄写古诗。
板书:
昼、夜 各当家
四时田园杂兴 赞扬
桑阴 学种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生字:塞 箬 蓑。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请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自读这首词,提出疑问。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2.默读这首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3.再读这首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人?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子》。
2.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 鹭 箬 笠 蓑
斜风:微风。 归:回家、回去。不须:不想。
3.理解全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五、作业。
1.抄写《渔歌子》。
2.同学们动手给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
板书设计:
白鹭飞 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23*.麦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8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和积累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2.互助识字。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3.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三、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的?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并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欢快、柔美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了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四、全文总结。
课文描写了乡村孩子欢快、柔美的生活。农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孩子们的情感热烈活跃。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记文中的好词好句。
板书:
湖畔
麦哨 (欢快的) 田野 幸福的童年
湖边
教后反思: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习作
教学目标:通过口语交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一些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谈谈自己的乡村生活。
二、组成小组,自由谈自己的乡村见闻。
三、汇报。
1.小组汇报乡村生活的风光。
(1)乡村的生活清贫但淳朴。
(2)乡村的风光优美、恬淡。
(3)现代农村与城市差别不大。
2.小组汇报乡村见闻。
(1)乡村新事。
(2)乡村奇事。
3.出示相应的与乡村生活有关的图片。
4.口头交流展示。
小组交流,互说互评。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四、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学习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见过的农村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展示台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
2.展示才艺。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句子中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句的意思。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三、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展示自己见过的农村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