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共2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6-05 08:0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45 联合国成立 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1971.10 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恢复原因 1.综合国力2.外交政策3.国际新式(1)亚非国家支持(2)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恢复原因 1.综合国力
2.外交政策
3.国际形势
(1)亚非国家支持(2)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
20世纪70年代初
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需要,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外交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中国外交过程
“小球转动打球”的“乒乓外交”
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问中国。
尼克松访华。(毛泽东接见)--《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美正式建交(卡特)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
美国《时代》杂志刊登美国乒乓球队在长城作为封面
“小球影响大球”
“乒乓外交”
1972年 ,中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读材料,想问题
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公报》(1978年)
美国方面声明: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
概括指出,中美关系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台湾问题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建交
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外交活动成就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推进与主要大国的关系
加强国际合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
金砖五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
点击此处输入论文的主题,即此篇论文的题目是什么;可以进行较详细的描述,并加以适当性的修饰;但切忌过多赘述,言简意赅地进行介绍即可。
【2018年中国外交亮点主要体现在四大主场活动】
今年的中国外交亮点主要体现在四大主场活动上。
一是4月在海南举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旋律是改革开放。
二是6月在青岛举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主旋律是弘扬“上海精神”。
三是9月在北京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主旋律是“一带一路”。
四是12月在上海首次举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旋律是市场开放。
影响: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了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如今,中国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并多次举办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
意义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巩固检测
1.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
A.第24届联大 B.第25届联大
C.第26届联大 D.第27届联大
2.中美关系改善的转机出现在( )
A.20世纪50年代中期    B.20世纪50年代初期
C.20世纪60年代中期 D.20世纪70年代初期
3.标志着中美两国二十多年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是( )
A.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华 B.1971年基辛格访华
C.1972年尼克松访华 D.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C
D
C
A
4、1971年10月,第26界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大力支持
C、台湾当局政权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不满和反对
D、美国有意让台湾退出联合国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 ( ) 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