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上二单元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六年级上二单元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6-05 11:2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执教者:曹阳 单位:成都市兴盛小学校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二课。本课中,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来让学生体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是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并可以分离的沙豆混合实验,2是通过加热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两个实验。本课通过两个实验活动的探究,是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的重要一课。本课为六年级《物质的变化》单元后3-6课学生探究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建立了概念基础。2.学情分析在试讲过程中,我发现五年级的孩子比较容易完成本课的一系列探究活动——观察、混合、加热;能完成活动前、后的观察记录。然而,五年级学生要根据探究活动和观察记录来理解本课的“物质变化”这一抽象概念时是有困难的。因此,学生在本课探究活动中,需要教师搭建一个思维台阶,帮助自己完成思维升级。学生最终将在课堂内完成从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抽象地理解这些现象是物质的变化,能发现一类变化是没有生成与原来不同的物质,而另一类是生成了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最后能判断生成新物质的物质变化是化学变化 。3.本课设计思路1、本课以承接前一课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在不断变化的概念,学生根据本课的出现的三种物质和教材提供让物质变化的“混合”、“加热”的方法,来探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生完成让物质发生变化的探究活动,并能记录实验现象。能根据探究活动的前后实验现象的对比,完成本课抽象概念的建立。3、教师在本课给学生搭建思维台阶的方法是引导法。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两种实验的结论,指导学生明确“沙豆混合”与“白糖加热”相比较而言,前者没有产生新物质;而后者产生了新物质。从而理解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特色亮点——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地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分类的关键是产生新物质。学生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完成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抽象概念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能用表示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的词语描述实验前后所观察到的物质。2.学生能说出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能力目标:1.学生能安全得完成两个实验。2.学生能填写完书中有关实验记录的表格。3.学生能理解“产生了新物质”的化学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对探究物质的变化的实验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学生能用颜色、形状、气味的词语描述实验前后所观察到的物质。学生能判断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难点:学生能理解“产生了新物质”的物质变化是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鞭、ppt、评价用磁铁或彩色粉笔。分组准备12-13组沙、豆、塑料杯、筛子、培养皿、药匙、燃烧匙、白糖、蜡烛、火柴、烧杯、湿布、蒸发皿。学生准备:钢笔、书、直尺
教学环节及时长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教师语言 学生活动
一、引入环节2分钟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 ……”师:“这些物质还在……”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 生: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生:物质是在变化的回忆、倾听 激趣
二、探究物质的物理变化—沙豆混合 20分钟 (一)沙、豆混合前的观察 1.师:这里准备了两种物质,分别是沙和豆子。(2分钟)。要观察他们的发生了的什么变化,我们可以用混合的方法。(板书)2.师:观察沙豆混合后的有没有变化,要怎么做呢?师:对,实验现象会告诉我们有没有变化。这个变化是谁跟谁比较得出来的呢?师:对。那么混合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师:(展示ppt)。是的,观察混合前的沙豆,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注意气味需要孩子们,做到“扇闻”。请开始观察活动,并记得记录。 4.请小组分享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8分钟) 生:要做实验。 生1:这个变化是混合后的沙豆跟混合前的沙豆做的比较。 生2:混合前我们可以观察沙豆。 小组实验 学生观察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并记录观察到的特点。 混合沙和豆,观察并思考 讨论、 独立思考、发言 记录生1:我们小组观察到沙混在了豆子上。豆子颜色变深了。: 生1:没有变化。生2:我们小组发现豆子有了土的气味。 生齐:可以分离。 思考并回答。“没有产生不同于沙、豆的新物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沙豆混合前后的观察,比较观察记录,得出沙豆混合后沙豆可以分离,没有产生不同于沙豆的新物质。学生完成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对物质的物理变化的学习。
(二)混合时要求和提问 (三)混合后、分离沙豆的观察和记录 3.师:谢谢这个小组的分享。接下来,我们混合它们,也从这3个方面观察沙豆混合物。师:分离它们,再观察并记录。(2分钟)4.师:沙和豆子混合后,它们有变化吗?(5分钟)师:很好。沙的位置变化了,沙的颜色、颜色、形状变化了吗?师:豆子的颜色、形状、气味变化了吗?师:原来混合后有了这些变化。那么沙豆混合后,可以分离吗?师:沙豆混合后,有没有产生不同于沙、豆子的新物质?师:(ppt展示)我们把刚才的物质变化用这个表格总结
(四)小结 师:可以分离。没有生成不同于沙、豆子的新物质。(板书)(2分钟)
三、探究物质的化学变化—白糖加热12分钟 (一)过渡 1.师:完成了刚才的探究,我们再来探究另一种让物质的变化的方法。——加热(板书)。(1分钟) 生:会变化。 生:是加热前的白糖和加热后的白糖比较。 生:加热前,我们要观察白糖。 小组活动观察并记录加热前的白糖特点。 生1:我们小组观察到白糖是白色的;气味是无味;是颗粒状的。 生1:我预测白糖加热后,气味没有变化,颜色会变黑,会变成液体。 生:我觉得白糖颜色会变黄。 读ppt里的加热要求 加热白糖实验。生1:我们小组发现白糖先变黄、然后变黑。白糖也从颗粒变成了液态。气味是香的。 生2:我们发现白糖加热后是膨胀的。颜色是从黄色变成红黑色,最后变成黑色的。然后最后,也凝固在一起了。生3:白糖加热后的气味是棉花糖的味道。还有火焰产生。 生1:不一样的物质。 观看ppt 引导学生探究白糖加热前后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加热前的白糖,并记录观察结果。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完成教学重点。 完成本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学生探究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过程。
(二)加热前的观察 2.师:要加热的物质是白糖。师:加热会让白糖变化吗?师:这个变化师谁和谁比?师:对。那加热前,我们可以做什么? 师:我们还是从这3方面观察白糖,并记录下来。 师巡视生观察活动,“请一一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观察结果”。 师:白糖是颗粒状,是透明的。很多颗白糖在一起,反射了光,让我们看起来觉得是白色的。 师:刚才所有同学都说加热白糖后,白糖会有变化,你们能预测一下有哪些变化吗?(板书学生的回答)师:还有其他预测吗?师:好的。(板书学生回答。)预测完毕,我们可以加热白糖了。加热之前,关于安全,老师必须要提示大家注意,请看ppt。
(三)加热 加热时,巡视(3分钟)并提问。Ppt展示安全提示
(四)加热后的观察 师巡视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气味”三方面观察加热后的白糖。(3分钟)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板书学生回答)师:其他组的同学有什么补充?(板书学生发现)师:很好。还有其他组有补充吗?(板书学生发现)师:5小组还有同学要补充,请告诉大家。
(五)小结 师:看看我们的观察结果。原来白糖加热后,有这么多变化。火焰、棉花糖的味道,黑色的物质。这些是跟白糖一样的物质吗?师:我们把白糖加热后的现象总结为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展示ppt)
三、探究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一)过渡 师:混合和加热是让物质变化的两种方法。通过探究,这两种方法让物质变化了吗? 观察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生1:混合和加热让物质变化了。生:沙豆混合实验后可以再分离,没有产生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新物质。生:白糖加热实验现象,有火焰,有烟雾,产生了新物质。
(二)提问和总结 师:回顾一下两种变化的前后对比。沙豆混合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师:白糖加热实验的现象呢? 师:科学家把像沙豆混合实验-没有产生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板书)师:科学家把白糖加热实验——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板书)
(三)要求学生勾画概念。 师:请同学们翻书第29页。勾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四、总结本课 (一)过渡 师:我们今天用混合和加热两种方法让物质发生了变化。变化有几种呢? 师:能说说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吗? 阅读、勾画书。交流、思考生1:变化有两种。分别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知道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还有两种变化。生2:物质的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一类是物理变化。
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安排)
课内:1、完成书中28-29页的实验记录。2、根据老师要求勾画29页的概念
板书设计








记录单设计:
学生用(书中28页和29页的表格)
教学实录(节选教学设计中第二个探究活动——白糖加热):
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加热前的白糖
师:通过沙豆的混合,我们发现物质的变化中有一种是混合的两种物质可以分离,并且没有产生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变化。(板书)
师:接着,我们再来探究另一种让物质的变化的方法。——加热(板书)。(1分钟)看看,我们要加热哪种物质?
生1:我们要加热白糖。
师:对,白糖加热后,会变化吗?
生:会变化。
师:这个变化是谁和谁比较得出的结果呢?
生:是加热前的白糖和加热后的白糖比较。
师:孩子们都这么认为吗?
生齐:是的。
师:那就加热前,我们要做什么?
生:在加热前,我们要观察白糖。
师:很好,我们还是从颜色、气味、形状3这方面观察白糖,并记录下来。
二、学生汇报白糖观察结果、预测白糖加热会出现的现象
师巡视生观察活动,“请一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观察结果”。
生小组汇报:我们小组观察到白糖是白色的;气味是无味;是颗粒状的。
师:(板书学生发现)观察得很仔细。老师需要指出白糖是颗粒状,是透明的。很多颗白糖在一起,反射了光,让我们看起来觉得是白色的。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小组发现白糖是淡淡的香味。
师:好的,谢谢你们的补充。(板书学生发现)
师:刚才所有同学都说加热白糖后,白糖会有变化,你们能预测一下有哪些变化吗?回答)
生1:我预测白糖加热后,气味没有变化,颜色会变黑,会变成液体。
师:(板书学生的回答)
生2:我觉得白糖加热后颜色会变黄,最后还会凝固在一起。
师:(板书学生的回答)我记录下你们的预测。大伙儿想看看白糖加热后是什么样子吗?
生齐:想。
师:加热前,我们来看看安全提示吧?(展示ppt)
三、学生完成白糖加热实验和记录
师:“记住我们的提示,加热白糖吧。记得记下实验现象哦。”
学生加热白糖,记录实验现象。师巡视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气味”三方面观察加热后的白糖。
四、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白糖加热后的实验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加热,白糖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我们小组发现白糖先变黄、然后变黑。白糖也从颗粒变成了液态。气味是香的。
师(记录学生发言):“这个组记录得比较详细。其他组的同学有什么补充?”
生2:我们发现白糖加热后是膨胀的。颜色是从黄色变成红黑色,最后变成黑色的。然后最后,也凝固在一起了。
师(记录学生发言):“这个小组的同学把颜色变化的过程记录得更详细了。还发现了体积有变化。还有补充吗?”
生3:白糖加热后的气味是棉花糖的味道。还有火焰产生。
师(记录学生发言):谢谢这个同学的补充,大家看到火焰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看看我们的记录的白糖加热的变化结果。原来白糖加热后,有这么多变化。火焰、黑色的物质。这些是跟白糖一样的物质吗?
生:我认为这些物质和白糖不一样。
师:是的。它们是不同于白糖的新物质。用表格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总结(ppt展示)
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对本课的设计,要达成4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学生完成两个探究活动、2学生记录实验现象、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对实验现象的分析,4引发学生探究物质的变化的兴趣。根据教师用书和教材里的内容,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定义化学变化和物质变化的区别是在物质的变化是否“生成新物质”。本课对新物质的概念定义在“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本课内,教师要思考如何搭载一个思维台阶,让学生先理解新物质是不同于原来的物质,再通过现象发现其背后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通过一节课的探究活动,教师发现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的教学目标、记录实验现象的教学目标达成较好。学生对物质的变化的探究兴趣也浓,能够在课堂内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在课堂外的生活中,也愿意去发现物质的变化。
然而本课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这个教学目标达成效果不理想。学生能表述实验现象,却在归纳总结这一块显得有些迟疑。在本课设计中,我设计的思维台阶是通过总结实验现象来归纳新知。然而,本课内的总结只限于1—3个组的小组观察结果,课后我有考虑使用希沃计算机辅助功能来将全班的观察结果照下来,投射在屏幕上。不知道这样的处理能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物质是不同于原来的物质。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改进。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①
后⑤
混合② 没有新物质产生
(变化不明显)

后⑨
加热⑥ 有新物质产生
(变化明显)


前④
沙和豆子③


前⑧
白糖⑦


小组评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