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读6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老支书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严父、慈父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体会简短句段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悟简短句段的表达特点,体会和学习老支书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齐读课题)你还学过哪些关于“桥”的文章?都写了什么?如果让你以“桥”为题,你会写些什么,怎么写呢?如果我们每学一篇文章都能像这样去思考,相信我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
二、预习检测
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来检查一下自己预习的怎么样吧!
1、出示检测题
A 字词
B 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主要内容汇报:指名说(师点拨写人记事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全班练习说
指名说
交流读后感受
预习就交流到这里。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谁愿意说说看?
(学生从这几个角度来谈感受:老汉是个舍己为人的人、大公无私的人、慈爱的父亲、有威严的人、沉着冷静的人)
教师要适时指导,引导学生提升总结。
品读感悟写法
通过同学们不同角度的交流,老师感受到你们确实把文章读明白,读透彻了。老汉的行为确实很感人,他为了村民,不但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了自己的儿子!真可谓是可歌可泣啊!不知你读完文章后,是否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
(一) 生:读21-27自然段
师:出示句段
我们就来看这几个句段,看看故事如此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外,在表达方法上,是不是也有独具匠心之处呢?
师:出示主线问题:(这些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好在哪?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问,谁发现了,这些句段有什么特点?(启发,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比一比)
生:这些自然段都比较短,有的一句话就是一个自然段,有的两句话是一个自然段。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把这样的句段叫做“简短句段”,那么使用简短句段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里研究研究。
生:小组讨论
师:巡视,参与讨论
生:汇报
师:引导,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好处。
师:出示两组 句段
生:反复读,对比
师:引导体会 “画面感;渲染气氛,加强情感”
生:读出自己的感动
找一找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句段,读读体会体会。
拓展延伸
多读体会简短句段的好处
a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b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先体会,再改写体会简短句段的好处: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教学设计说明
一、谈话导入
设计说明:介于学生写作文时“写什么”的困难,我以课文为例,对学生进行选材指导,学习教材中以“感人的故事”为主题,都是从哪些角度进行选材的,体会选材的多样性,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这一单元围绕“感人的故事”这一主题,从不同视角向我们讲述了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单元导读课,我们已经对本单元几篇课文有了大体的了解:《再见了,亲人》中的军民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战友情,更是催人泪下!《梦想的力量》读来令人心灵震撼;《桥》中老支书高大的形象亦是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今天的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细细地品读第16课《桥》,看看作者是怎样以“桥”为题,来向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的!(出示:《桥》,学生齐读课题)
预习反馈
生字词(选择正确读音)
设计说明: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又介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识字能力,我采用“选择正确读音”的方式,让学生动手选一选,来反馈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例如,在反馈时,我发现学生把放肆的肆字读成了律,于是,我相机把肆的拼音:si写在黑板上,指着拼音,让学生反复练习读。这样再现拼音的读写法,解决了高年级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回旋”问题。再如,势不可当的当,学生读成了挡,于是我让学生拿出字典,当即查一查“什么情况下读当”“什么情况下读挡”,这样也落实了识字写字目标中学会查字典的要求。
主要内容
设计说明: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对本文主要内容有所了解,所以本环节教师要重在提炼方法,规范语言。指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要交流到位,不流于形式,要面向全体,由个别——教师指导提升——个别的形式,达到人人过关。
交流读后感受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要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实现与文本、与编者对话,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以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认识。在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感受是支离破碎的,不完整的,语言是不规范的,谈的时候,不得法。如我班有一个学生这样谈道:“我觉得老汉是个大公无私的人。”谈到这里,就不知道该再说些什么?提示他结合文中句子来谈一谈,他也无从下手。再如,有的学生在谈感受时候,颠三倒四,语言组织不好,于是我给了学生一个“扶手”,教他们如何谈感受(出示:我认为老汉是一个......的人,因为原文中这样写道“......”,这句话是对老汉.....的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所以我认为老汉是一个......的人)我想时间长了,学生就能够自主的、有条理的把握文章内容了。另外学生对老汉的认识仅限于是一个“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人,理解是不全面的,所以我启发学生抓住两次“吼”道,来感受老汉的严父与慈父形象,并适时进行板书。最后再收一下,大家达成共识,老汉就是这样一个舍己为人的人、大公无私的人、既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这样交流下来,学生对老汉就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远比我们用音乐去煽情,用录像去渲染来的自然、来的深刻。这一环节一定要慢下来,大概10分钟左右。
品读感悟写法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可以说是我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个大胆创新的点!备课时,我心里真的忐忑了,不知道自己摒弃了内容分析直接到写法上是不是对的,符不符合学期初棚棚老师的研训精神——单元整体教学一课一得。但是课后,棚棚老师对我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下面我就说说我当时确立这个训练点的想法:中年级阅读教学“内容”是训练点,我们高年级阅读教学,写法是训练点。在第三环节,我们已经充分感受了老汉的人物形象,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情感,所以学生完全可以由此过渡到写法的感悟上,本文在写法上有三大特点:一、环境描写 二是构思新颖,设置悬念,最后交代人物关系。三是大量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四是简短句段的使用。一课一得,这一课到底要得什么?比喻拟人学生以前学过,如果作为本课训练点,只是进行了复习,环境描写我们以前也接触过,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反复接触,只有简短句段的运用是新的知识点,而且在小学阶段是比较典型的一篇。所以我把“体会运用简短句段写法的好处”确立为本课的训练点。于是在交流完读后感受后,我进行了这样的过渡引导“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感受到你们确实把文章读明白,读透彻了。老汉的行为确实很感人,他为了村民,不但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了自己的儿子!真可谓是可歌可泣啊!不知你读完文章后,是否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直接引到“老汉和儿子被洪水吞没”的几个自然段(21——27自然段)。教师顺势引导:“我们就来看这几个句段,看看故事如此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外,在表达方法上,是不是也有独具匠心之处呢?”然后出示主线问题“(这些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好在哪?”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引导学生先来看第一问“我们先来看第一问,谁发现了,这些句段有什么特点?(启发,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比一比)
学生会说:这些自然段都比较短,有的一句话就是一个自然段,有的两句话是一个自然段。
老师适时表扬:你真善于观察!我们把这样的句段叫做“简短句段”,那么使用简短句段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里研究研究。
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汇报,当学生体会不到位时,老师引导学生学生运用对比和反复朗读的方法体会简短句段的好处。最后,再鼓励学生把“故事的悲壮与自己的感动”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拓展阅读训练点
——体会简短句段渲染气氛,加强情感的好处,
我设计了2道题目:
多读体会:
a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b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先体会,再改写: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