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农业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我国农业的概念及分类。
2.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
3.概述畜牧业的发展。
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5.农业结构的变化。
二、预习要点
1. 我国农业的概况。
2.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三、达标练习
1. 我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_______ 、 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 为主。
2.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为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坚持走 的道路,提高农业 。
3. 华北平原的耕作制度是 ;东北平原的耕作制度是 。
4. 在上海市郊区的农民,种植蔬菜,发展肉、乳、蛋、禽生产,主要是考虑 。
5. 我国建设“三北”防护林的目的是( )
A. “三北”地区气候湿润,适宜树林的生长
B. “三北”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的木材资源
C. 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严重,建设防护林是为了阻止风沙,保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受影响
D. “三北”地区有漫长的国界,建设防护林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
6. 我国农业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
A. 西稻东麦,南牧北耕
B. 西麦东稻,南耕北牧
C. 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D. 西耕东牧,南麦北稻
7. 不属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是( )
A. 林业
B. 旅游业
C. 渔业
D. 畜牧业
8. 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生产部门是( )
A. 种植业
B. 林业
C. 畜牧业
D. 水产业
9.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正确的是( )
A. 东北平原发展甘蔗生产
B. 华北平原发展棉花生产
C. 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量引进热带经济作物
D. 内蒙古高原发展种植业
10. 有关我国农业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畜牧业主要分布在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西
B. 四大牧区是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
C. 天然林分布在东南山区
D. 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业东部临海省区
探究案
一、要点回顾
1. 我国东部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和 ,以 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 山东半岛的作物熟制 海南岛的作物熟制 。
3. 北方地区农田多以 为主,以种植 为主。
二、问题展示
1.我国农业分布的概况是什么?
2.桑基鱼塘的运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3.长江流域商品粮基地名称有哪些?
4.我国的三大棉花产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三、课堂小结
1.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南北方的农业有一定的差异。
3.中国有12个省区的119个县(旗)是牧业地区,这些牧业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7%。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
四、拓展交流
1.造成我国南北方熟制和农作物种类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土壤
B. 地形
C. 气候
D. 耕作习惯
2.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
A. 在新疆绿洲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
B. 在降水稀少的高原地区,宜发展粮食生产
C. 西北地区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地区,宜发展林业
D. 在珠江三角洲发展耕作业和渔业
3.下列活动属于科技兴农的是( )
A. 大水漫灌
B. 毁林开荒
C. 陡坡垦田
D. 温室种菜
4. 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 )
A. 东北和西南的山地
B. 长江中下游平原
C. 西北的高原和盆地
D.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5.三河马、三河牛的产地是( )
A.内蒙古牧区
B. 青海牧区
C. 西藏牧区
D. 新疆牧区
6. 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主要分布在( )
A. 云贵高原
B. 青藏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黄土高原
7.关于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B. 前者饲料充足,后者不足
C. 两者分别以乳肉产品和禽蛋产品为主
D. 两者生产方式相同
8.我国海域辽阔,素有“天然鱼仓”之称并分布有我国最大渔场的海域是( )
A. 黄海
B. 东海
C. 南海
D. 渤海
9. 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下列做法合适的是( )
A. 内蒙古高原有些地方缺粮,在水草肥美的地方发展粮食种植业
B. 在三江平原的沼泽区,排干水,开垦为耕地
C. 在大城市的郊区,发展蔬菜和花卉业
D. 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可在沟壑积水处发展渔业
10. 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是( )
A. 台风
B. 寒潮
C. 洪涝
D. 干旱
11. 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 )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
12.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属于( )
A. 生态农业
B. 观光农业
C. 精确农业
D. 外向型农业
参考答案
一.达标练习
1. 种植业、林业 种植业
2. 科教兴国 生产力
3. 两年三熟 一年一熟
4. 市场需求
5. C
6. C
7. B
8. A
9. B
10. A
二.拓展交流
1.C 2.C 3.D 4.A
5.A 6.B 7.A 8.B
9.C 10.D 11.A 1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