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蝙蝠和雷达》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蝙蝠和雷达》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05 22:5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设计学生阅读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训练重点,第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记录表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设疑导学
1.(出示蝙蝠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预设: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在古代“虫”并不仅仅只是昆虫,泛指的是所有动物,所以蝙蝠虽是一种动物,却是虫子旁。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板书:蝙蝠)
2.(出示雷达图片)这又是什么?(板书:雷达)
对,你们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预设: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3.谈话设疑
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板书:和,完成课题)
3.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开始吧。
2.认读字词
师:首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情况。(课件出示字词)(1)指名4人读词,一人一行。
(2)相机比较“清朗与“晴朗”
(3)齐读词语。
3.指导写字
师:屏幕上,显示红色的是本课的生字,请大家认真看一看,你觉得那个字我们使用或书写容易出错,给大家提醒一下。(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范字“揭”)
师:对,“揭开”的“揭”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还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不要再多写一竖。下面我们一起边说笔顺边书空一下,书空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笔。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写字纸,写两个“揭”字。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学生书写及握笔姿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认真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用直线画出来。
  学生读文,勾画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问题,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文中直接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2)请同学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也是归纳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激情读文,探究蝙蝠
1、过渡:读着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指名回答)
  生:蝙蝠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能给人类带来启示。
  师: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自己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课件出示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
2、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蝙蝠飞行的特点,你认为那个词最合适?(预设:灵巧)
师:你觉得那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蝙蝠飞行时的灵巧?
(指名回答)
师:你找得真好,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重读这些词语,这样能更好的读出蝙蝠飞行时灵巧的感觉。谁来试一试。(课件关键词变红色)
指导朗读(蝙蝠夜行的本领真厉害!要读出赞叹、佩服的语气来,谁来挑战?)
3.看了这段文字,大家结合我们的生活想一想,大部分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如果能够灵敏地分辩前方的障碍物,说明我们哪个器官敏锐?(预设:眼睛)
师:对,过去的科学家也有这样的猜测。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读一下这句话。
生齐读。
(二)自主学文,探究试验
1.自研试验,完成表格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猜测和疑问,和科学家们一起来解开这个奥秘!请大家默读课文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同桌合作填写一下这张表格。
(课件出示: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实验证明
第一次
?
?
?
?
?
第二次
?
?
第三次
?
?
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修改表格
相机理解词语“横七竖八”
4.总结试验,得出结论
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请大家齐读一遍第六自然段。(课件出示)
生齐读。
理解“配合”,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三)读说结合,探究配合
1.自学探路,探究“配合”
师:我们明白了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他们是怎样配合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七自然段,找出有关蝙蝠探路秘密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师:蝙蝠究竟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谁来说一说。
3.师:理解第七自然段第一句话。
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吗?(不容易)文段的哪一句让你体会到这一点的?
从“反复、终于”你感受到什么?
4.指导读,把科学家的艰辛读出来。
(课件相机出示第七自然段内容。)
5.师:老师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过程进行了一个简单动画演示,请大家看一看。
(课件模拟演示)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调整自己的飞行。
指名讲述。
(四)模拟探路,探究原理
1.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第八自然段。(指名读文)
2.师:谁能看着动画演示,说一说雷达工作的原理。
(五)比较读文,探究启示
1.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我们弄清楚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工作的原理,那么,蝙蝠和雷达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指名看动画叙述原理)
2.师生总结: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师:像本文介绍的这样,人类通过研究动物或植物,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发明创造出新的仪器或器械服务于人类,这一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在书本38页的资料袋中有对仿生学的简单介绍,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2.学生读资料,了解仿生学。
3.交流生活中的仿生学。
六、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
七、板书设计
 9 蝙蝠和雷达                    嘴 ))))))))                超声波
(研究)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           (启示)                   天线 ))))))))           (发明) 雷达   无线电波   障碍物                   
荧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