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检测(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八下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检测(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06 16:3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检测(二)
(总分:120分 时间: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6分)
(1)________________,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送友人》中用比喻、对偶的修辞,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注音将相应的汉字写在括号中。(8分)
大bì ( )嘉yáo ( ) 两bìn( ) 塘ào ( ) 槽lì ( )
选贤jǔ ( )能 ɡuān( ) 寡孤独   伯乐xiàng( )马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林尽水源
B.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道之行也
D.虽有嘉肴/虽有千里之能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欣赏漫画《兔子和萝卜》,按要求答题。(10分)
(1)请概述漫画的内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漫画的寓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6分)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联系上下文,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A.一车炭,千余斤。
B.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深刻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复杂的内心活动。
B.“可怜身上衣正单”中“可怜”一词表现了诗人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C.“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二)(11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①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捐:抛弃。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选贤与能        与:____________
(2)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____________
(3)谷年十有五,谏父曰 谏:____________
(4)谷随,收舆归 归:____________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父 不 从 作 舆 捐 祖 于 野。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一)(10分)
杜甫草堂漫笔
王琪森
①一条清碧亮丽的浣花溪环绕着草堂,那潺潺的流水把草堂四周洇润得花草葱郁、林木茂盛,弥散出雅逸的氛围和盎然的生机。我们这代人对于杜甫大都怀有特殊的情结,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曾是我们最初的文学记忆。对于杜甫的出生或终老之地,大多数人也许并不清楚,然而这“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却是令人向往的“诗圣”栖居之地。
  ②秋阳映照下的草堂,泛出一层亮丽的金黄色光泽,使丝丝茅草显得富有质感。翠竹芭蕉依偎着土墙竹窗,留下了满壁绿荫,过滤了尘世的喧嚣。寂静的庭院中,随意地安放着粗糙而结实的石桌石凳,平添了温馨的乡居气息。那矮矮的竹篱上爬满了藤萝和杂花,在秋风中作着忆念故人的絮语。记得诗人在《堂成》中曾写道:“桤林碍日吟风川,笼竹和烟滴露梢。”一代大诗人的安身立命之处,竟是如此简陋而淳朴。惟其如此,草堂才能长存民间、情系桑梓、永驻青史。而多少华堂豪宫在当时是多么的风光张扬,而后却在历史的烟雨中泯灭。
  ③步入草堂,我不由得放轻了脚步,唯恐惊扰了老杜的“诗思”。是呵,诗人一生穷困,怀才不遇,落魄江湖。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岁末,为避安史之乱,饱经离乱之苦的杜甫带着妻儿由陇入蜀,起初在成都西郊的一处古寺借住,靠旧友、时任四川彭州刺史高适接济。760年桃红柳绿的初春,友人在浣花溪边为他觅得了一处景色清幽之地便筑屋建房,但他此时已一贫如洗,其表弟悉知后,雪中送炭,慷慨资助。为此,诗人在《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一诗中,以十分感激的心情说:“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劳。”
  ④“半生落魄已成翁”的诗人,总算有了一处可以遮风避雨、属于自己的暖巢。尽管是有些寒酸而低矮的草堂,但诗人却十分满足与自赏,“背郭堂成荫白茅”“野老墙低还是家”。为此,诗人在草堂内外作了诗化的安排经营,开辟了花圃、菜圃、药圃,筑起藤架,建了草亭,还掘井挖塘,颇具乡村田园的秀丽风光,成为诗人一生中最美的精神家园。在此他居住了近四年的时间,并创作了240多首诗,其中有不朽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为忧国忧民、博爱大同的千古绝唱。
⑤泥地泥墙的书房中那张宽约一尺、长约三尺的矮小诗桌,上面放着一副笔墨和诗笺。一抹秋阳投射在砚池上,氤氲出缕缕墨香,桌角的一只粗瓷杯里还留着一些残酒。老杜在《寄题江外草堂》的诗中曾心情坦然地说:“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就在这张最普通的杂木诗桌上,老杜却创作出了中国文学史上那么辉煌的诗篇。遥想在那霞涌红日、花香拂郁的清晨,或是在那月照草堂、秋虫鸣唱的夜半,诗人与桌为伴,笔歌墨舞,诗笺上留下了多少华章佳作。难怪唐人韩愈在《调张籍》中直言不讳地讲:“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参观杜甫草堂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分)
                                       
1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那矮矮的竹篱上爬满了藤萝和杂花,在秋风中作着忆念故人的絮语。
                                       
15.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介绍杜甫草堂的来历?(2分)
                                       
16.你觉得文中哪两个词语最能概括杜甫诸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类诗歌的主题?(2分)
                                       
17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歌颂了杜甫?通读全文,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10分)
漂流大竹河
刘德寿
实在不愿意离开这片英雄的土地,因为她是红色万源。在共和国的将星册上,徐向前元帅和300多名将军参加了在红四方面军军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艰苦,战绩最辉煌”的“万源保卫战”这场重大的战役。徐向前元帅、李先念主席逝世后,遵其遗嘱,他们的骨灰分别撒在了曾指挥作战的大面山和花萼山上。巍巍青山无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忠魂和光辉足迹永远留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这就是红色万源永恒的风采和独特的魅力。
感受着花萼山的召唤,我们悄然地神往和前行。在与花萼山环环相扣的山涧里,我们沿着幽深的河谷谨慎前行,两岸的青山万丈高悬。沟谷里,没有阳光照耀;崖畔上,没有猿声啼叫。但雄鹰展翅崖燕滑翔却画面般地闪过。穿越河谷,迎面而来的是泼墨的绿,河风也净、也纯,甚至很温馨。
60里穿越,漂流大竹河的驿站终于呈现在眼前。置身于河岸,我首先感到的是,这是大巴山里真正的“一线天”。要在古时,它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不仅仅是因为眼前的高山峡谷突然就在我们旅途生涯中点缀出一笔绝妙的奇景:两岸的山脉排山倒海,来势凶猛,而且刀劈斧削般地想关上山门,想把客人拒之门外。七十年前,英雄的红军战士是不是也在这个地方与敌人争夺过这百般险要的关口,我不得而知,但触景生情,我不知怎么就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绝地三千丈,酷留一线天。
鬼斧劈高岩,神功凿巴山。
四万八千发,烟云一挥间。
鱼蚕归故里,莫言蜀道难。
这个小小的地方名叫胡家沱。这名儿鲜、名儿古、名儿怪。为什么叫胡家沱呢?问主人,他只说是因为这附近的远山近岭、高峡低谷,原本胡氏家族居多。一会儿是汉江支流,一会儿是大竹河漂流,一会儿又是胡家沱,一会儿又是任河第一家,真让人眼花缭乱。愈加让人猜不透这大竹河漂流的浪漫和神秘。
一切都在那种原始而古朴的节奏之中。距胡家沱8公里的峡河上游,是我们漂流的起点,而终点就是这胡家沱。当简陋的运输工具载着我们驶向长长的深壑时,在狭窄的河床上,我们更加深深地感受到水流湍急、浪花飞舟,如锦如簇的救生衣为这深深的大竹河增添了一道优美而独特的风景。是当年的红军战士在抢占大渡河?在穿越长江天险?在勇夺金沙江?还是英雄的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抗洪抢险,在誓死保卫长江,保卫黄河?此情此景,我不敢牵强附会地畅想。但在正午的阳光下,这河流的清澈、这连山的陡峭和雄奇、这难得的滑翔和清纯之感、这排山倒海的激流涌进的深潭漂流,真是让人大有返璞归真之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想,每一个游人都有同感。
船过险滩,我和昊鹏紧紧地压住船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敢的皮筏载着我们,毫不畏惧地冲向飞浪,穿越峡壑,迎战悬崖……当然,在已经很浅的河流中,我们被河石、被浪花、被绝崖险些掀翻,以至于小昊鹏的妈妈落下水去。我们的书记奋不顾身地去救娘子的时候,我和昊鹏还在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压住船头。大浪中,这似乎是我们献身于一种追求和境界的壮举,也是平生的一次情怀的展示和充实。可没想到,当卫生局长杨长生和他的司机在惊险中全力救起小昊鹏的妈妈时,我们的书记也早已穿越筏底,在飞浪中一泻长河,远远地出现在前面那绿绿而平静的水面上,遥遥地向我们招手。
  漂流吧,漂流,就这样长长地漂流……
18.本文开篇介绍万源光荣的革命历史的作用是什么?(2分)
                                       
19.文中作者所吟诗句的主题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20.文中画线句子中的“返璞归真”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21.文末一个句子独句成段,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有人说,本文前面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万源的红色革命史,与文章主题无关,完全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分)
                                       
四、作文(50分)
23.相信同学们都有畅游某地的愉快经历,融入青山绿水,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请以“畅游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写景生动,抒情真挚,不少于600字。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检测(二)
一、1.(1)驿外断桥边 更着风和雨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3)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2.庇 肴 鬓 坳 枥 与 矜 相
3.C(A.“食”同“饲”,喂;B.“与”同“举”,推举;D.“直”同“值”,价钱)
4.D(即使;A.竭尽/尽头;B.正确方法/说;C.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5.B(A.《礼记》是儒家论著;C.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6.(1)两只兔子各种了一棵萝卜,一只兔子的萝卜叶子茂盛而萝卜却长得很小;另一只兔子的萝卜叶子很少但萝卜却很大。(2)看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应看问题的实质。
二、(一)7.加点词语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8.D(“敢于反抗”说法错误。)
(二)9.(1)同“举”,推举 (2)兴起 (3)好言规劝 (4)回家
10.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11.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
12.老人养育子女很不容易,子女不能因为他们老了而抛弃他们,我们应该好好赡养老人,让他们“老有所终”。(言之成理即可)
【乙译文】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爷爷,就想将其抛弃。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了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诫,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将爷爷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工具回来做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
三、(一)13.作者是怀着怀念和崇敬之情参观杜甫草堂的。比如作者说杜甫草堂是“令人向往”之地,最后引用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句也体现了这种感情。
14.示例: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怀念。(言之有理即可)
15.介绍杜甫草堂的来历,突出了杜甫当年的艰苦生活,更能反衬出杜甫诗词和人格的伟大。(言之有理即可)
16.忧国忧民,博爱大同。
17.一是歌颂了杜甫在文学史上的伟大成就;二是歌颂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是歌颂了杜甫在草堂居住时宁静祥和的精神追求。
(二)18.揭示万源独特的魅力,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
19.所吟主题是描写“一线天”的美丽、险峻;起到了生动文章内容的作用。
20.指的是灵魂的纯洁、高尚与豁达。
21.表达出作者对大竹河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在大竹河漂流的惬意与流连忘返之情。
22.不同意;前面的几个自然段看似与主题无关,实则揭示了大竹河的魅力之源,而正是大竹河具有如此魅力,才令人赞叹与流连忘返,因此,前文的几个自然段间接突出了中心,故不能删去。
四、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