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地理七上课件:5.1世界的人口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地理七上课件:5.1世界的人口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6-06 11:2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5.1 世界的人口七年级上册1、了解当前人口总数,会通过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规律。
2、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并能比较不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3、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4、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目标展示人口的变化新课导入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分布新课导入世界的人口数量概况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人口就是“某一地区的全体居民”。
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70亿。由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以及结构不尽合理等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被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认识。人口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课堂探究世界人口的分布课堂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特点:(1)不平衡性。
(2)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
(3)时滞性(或惰性)。课堂探究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腾冲-黑河一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城乡分布: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我国约有三千多万华侨和华人生活在国外。侨胞的原藉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 课堂探究人口稠密区的纬度分布有什么特点?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地形有什么特点?气候有什么特点?课堂探究世界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1、2、3 欧洲人向北美、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 4 非洲人被迫移民美洲
5 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 6 中国人向东南亚和美国西部移民 7美国
人向北美中西部移民 8俄罗斯人向亚洲北部移民 9中国人向中国东北部移民课堂探究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模式课堂探究世界人口的增长据估计,世界人口1800年达到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2025年时地球人口将达到80亿。联合国预测本世纪末地球人口即可达到90亿到100亿。课堂探究世界人口增长曲线课堂探究世界人口问题 (1)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如目前全球至少有11亿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26亿人口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同时在沉重的人口压力面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等人类共同的理想受到巨大威胁。
(2)人口问题涉及“地球村”每个成员,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如: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人均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使人们对美国式发展道路产生了质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出现人口负增长和社会老龄化等问题。这些意味着,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
课堂探究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1)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平方千米)。
(2)人口密度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
(3)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分布疏密程度的常用数量指标,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课堂探究由图可见,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找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区。课堂探究(4)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课堂探究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的长短等。
(1)在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土地条件较好、水源充足的地方,耕地质量好,农业产出大,食物充足; (2)20世纪初人口的持续外流,是因为人口数量超过了土地承载力(由于战争等原因造成土地承载力较小); (3)在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人口集中分布在爪哇岛上,全国人口的58%居住在这块7%的国土上; (4)在工业化社会,人口明显地向城市聚集。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课堂探究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平衡性;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时滞性(或惰性)。
2、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3、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分布疏密程度的常用数量指标,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4、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5、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的长短等。
总结延伸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