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简答题(原版)
/
考纲对古诗的要求主要是鉴赏,具体就是“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明确地把古诗鉴赏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内容部分,二是技巧部分。内容部分的鉴赏主要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思想情感、主旨等。技巧部分包括语言风格、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手法等。命题的范围不会出此之外。所以在二轮复习中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记考查点。在内容方面包括对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思想情感、主旨等的考查,技巧方面对语言风格、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考查。
二是明白怎么考和怎么答。
三是分析易失分点及补救措施。
/
例一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例二、【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0.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21.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
诗歌鉴赏主观题近年考查的内容从没有超出考纲内容,现在以表格形式归纳考点、常见设问方式、审题方式、解题模式、失分原因、增分策略等。以便考生能很快掌握诗歌鉴赏主观题的答法。
形象
人物形象
1.常见设问
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简要概括诗(词)中人物(诗人)形象特点。
2.审题方向
题干中出现“形象”“性格”等词语,并且有“概括”“分析”“赏析”等的要求。
3.答题模式
(1)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一言一行一心理
(3)形象意义:形象中蕴藏的情感及社会意义。
4.失分原因
(1)形象特别是景象特点概括用语不准确。
(2)分析不到位,常常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3)对形象分析以偏概全贴标签。
5.增分策略
(1).牢记形象特征的术语,准确概括。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
喧闹
静
恬静、宁静、幽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2).抓内在关联,分析景物作用。
a梳理脉络,理清大意。一是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了解诗歌的意思;二是从诗歌的情景关系给诗歌分清层次。(一般来说,诗歌的后两句抒情,词的下阙抒情)。
b抓关键词语,找景物特点。
c分析景情、景和主旨、景和其他形象的关系。
与结构的关系:线索、照应、铺垫;
与人物关系:衬托。
与意境关系: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与环境关系: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和环境;
与情感的关系:奠定感情基调,烘托诗人情感;
与主旨的关系:突出全诗主旨。
(3).分析人物特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a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b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c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d树立“要点”意识。多角度概括;
e熟悉答题步骤,依模板分点作答。
(二)事物形象
1.常见设问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中描写的事物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2)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结合诗句说明。
2.审题方向
(1)事物形象多出现在托物言志的诗中,常常是以某事物作为题目,如《石灰吟》、《咏柳》等。
(2)诗中对事物有正面或侧面的描写。
(3)题干中有“事物”“特征”“作用”“意义”等字眼。
3.答题模式
(1)概括特征:外在特点+内在品质。
(2)结合诗句分析特征。
(3)对质情感。将事物的特征与作者的情感节操品质进行对接。
(4)概述效果。概括其在写人、抒情方面的效果。
(三)意境
1.常见设问
(1)这首诗营造怎么意境?
(2)这首诗描写了怎么样一幅画面?表达诗人怎么思想感情?
2.审题方向
(1)题干中有“意境”“画面”等字眼。
(2)一般来说第一问常常问画面,第二问情感。
3.答题模式
(1)描景。描绘景物中的图景画面。
(2)构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析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技巧
(一)语言风格
1.炼字
常见设问:
诗中某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
某个词改为另一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审题方式:
(1)题干中提出某词,或“诗眼”、“关键词”等字样。
(2)题干中都有“为什么”的追问。
答题模式:
(1)明观点:认为哪个字好。(如果题干直接写出了所赏析的字,此步略)
(2)释义明法:该字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到原诗中描述景象。若运用了手法也需要点明。
(3)说作用:说出该字在形象刻画、意境描述、情感表达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失分原因:
缺乏多维分析意识。此题本来思路本来很清晰:明观点,释义明法,分析作用效果,但是常常不去分析此字在情景上的关系,艺术手法分析也不到位。
增分策略:
分析字词从两个维度入手: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
2.赏析句子
常见设问:
(1)分析诗句的含义。
(2)请赏析某联。
(3)结合全诗,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审题方式:
题干一般会带有“赏析某句某联诗”的字样。此题综合性大,自由度强,可以规定赏析角度也可自选角度。
答题模式:
(1)明大意:理解诗句含意,分析诗句内容。
(2)明特色,析意蕴: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失分原因:
不能全面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分析诗句要从两大角度一是艺术角度,二是情感内容角度。
增分策略:
分析句子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从以下几个角度作答:
一是内容、主旨、情感角度;二是表达技巧角度;三是位置角度:首句主要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有转折文章、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有显主题、卒章显志、另辟新境、以情结句,含蕴隽永等之妙。
3.语言风格
常见设问: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这首诗有某特点,请从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审题方向:
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
答题模式: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
(2)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诗句进行分析;
(3)析效果: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产生怎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技法
1.修辞
常见设问: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审题方向:
题干中常常有“诗句”“某句”“一句”“修辞”等字样。由此可以看出,修辞一般都是针对某一句诗欣赏的。
答题模式:
明技巧:指出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点。
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歌是怎么运用这些技巧的。
析作用:阐明此技巧在情感表达、主旨表现、读者感受等。
2.表达方式
常见设问:
(1)某诗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加以分析。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审题方式:
题干中常常出现“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等字样。高考多从情景角度考查。
答题模式:
明技巧:指出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点。
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歌是怎么运用这些技巧的。
析作用:阐明此技巧在情感表达、主旨表现、读者感受等。
3.表现手法
常见设问: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分析某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
(3)这首诗昌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审题方向:
题干中常常出现“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就整首诗来说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
答题模式:
明技巧:指出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点。
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歌是怎么运用这些技巧的。
析作用:阐明此技巧在情感表达、主旨表现、读者感受等。
4.结构章法
常见设问:
(1)分析这首诗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审题方向:
题干中一般有“某句”(在结构上处于特殊位置)“运用”“技巧”“结构”“布局”“线索”等字样。
答题模式:
明技巧:指出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点。
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歌是怎么运用这些技巧的。
析作用:阐明此技巧在情感表达、主旨表现、读者感受等。
技巧方面的失分原因和增分技巧主要是:
失分原因:
A.混淆表达技巧。
以下技巧容易混淆。
(1)借喻和借代。借喻是比喻,借代是以部分代整体。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中的“景”是临时性的,并且是眼前之景,情也是因景而产生的临时的情,景与情的关系也人是暂时的;托物言志中的“物”常是约定俗成的,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请便事物 之中,多是“形”“神”兼备。
(3)衬托和对比。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对立的一面,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两个事物一主一次,重在突出要表现的事物,衬托主体未必出现;对比是把一个事物两个方面或两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两个事物或两个方面没有主次之分,两者都要出现。
(4)借古讽今和用典抒情。前者主要是咏史诗的整体写法,而后者则是某诗句的表现手法。
(5)渲染、烘托、衬托。烘托是侧面描写的一种,它是用一个事物(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虽然表面是写此事物,实际是在说明另一事物;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只是一个主一个次;渲染一般是运用景物环境烘托情感,常常对景物环境作正面描写。
B.技巧效果分析不到位。
增分策略:
A.读懂诗歌。对于有些考生不能准确答出技巧的题的原因不是不知道技巧而是没有读懂诗歌。
B.切准角度。写景物的要要从描写的角度考虑;写事物的要考虑正侧、虚实、烘托映衬等;写人的要考虑写人的手法;都有的就要统筹考虑。
(2)从材料间的关系考虑技巧的运用。如景情、物志、人我、虚实、正反、主次、动静等之间的关系。
(3)从层次判断技巧。如是整体或段落考虑表现手法,具体的句子考虑修辞。
(4)从位置判断技巧。位置主要考虑结构技巧,如开头铺垫,中间过渡照应,结尾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等。
(5)从手法特征判断技巧。如有景的就可能是借景抒情,如视听结合的必有视觉和听觉描写等。
C.审准题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明白问什么,明白答什么。
D.准确区分易混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E.紧扣诗歌本身赏效果。
(1)紧扣表达目的赏效果。表达目的常常是写景状物,造境抒情,写人叙事。而效果常常是写得怎么样,给人什么样的感受等。
(2)紧扣位置赏效果。句子的位置不同其表达目的和效果就不一样。如开头铺垫、点题、奠定基调等;中间句常常具有转折,过渡等;结尾常常是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另辟路径等。
F.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也就是要知道每一种表现技巧固有的效果。
H.牢记效果套路。套路两个要点:一是语言表述形式:生动形象地(技巧自身效果)描写了某某景象(诗歌自身效果),抒发了作者某某的情感,(诗歌自身效果)使这种情感更加哀婉动人(技巧自身效果)。二是注意“效果书语”的精当使用。
/
例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
【答案】D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例二、【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1)久留(逗留)(2)依依不舍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解析】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
1.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2. 【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3. 【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4. 【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5. 【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竹马子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作答。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梁启超称赞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请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概括陆游的“男儿”本色。
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①。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②泣。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
①畴昔:从前,往日。②寒螀:寒蝉。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水龙吟·雪
杨无咎
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并佟! 」抢浠昵逦廾隆U馍碓凇⒐愫??铩0祷城Ч牛?胍梢灰梗???ξ浮K晔箩酷桑?试瓣易琚冢?槠谟涛础O蚝?纭⒉荒罘崮辏?灰淝嗵焱蚶铩?
①琅?玻褐裆遥?懦浦裎?奴。②暌阻:阻隔。
如何理解“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0. 【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11.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12. 【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13. 【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14. 【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15. 【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
专题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简答题(解析版)
/
考纲对古诗的要求主要是鉴赏,具体就是“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明确地把古诗鉴赏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内容部分,二是技巧部分。内容部分的鉴赏主要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思想情感、主旨等。技巧部分包括语言风格、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手法等。命题的范围不会出此之外。所以在二轮复习中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记考查点。在内容方面包括对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思想情感、主旨等的考查,技巧方面对语言风格、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考查。
二是明白怎么考和怎么答。
三是分析易失分点及补救措施。
/
例一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爱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例二、【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大业的消息。
20.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21.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诗歌“东北看惊”,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男人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而“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婉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所属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
诗歌鉴赏主观题近年考查的内容从没有超出考纲内容,现在以表格形式归纳考点、常见设问方式、审题方式、解题模式、失分原因、增分策略等。以便考生能很快掌握诗歌鉴赏主观题的答法。
形象
人物形象
1.常见设问
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简要概括诗(词)中人物(诗人)形象特点。
2.审题方向
题干中出现“形象”“性格”等词语,并且有“概括”“分析”“赏析”等的要求。
3.答题模式
(1)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一言一行一心理
(3)形象意义:形象中蕴藏的情感及社会意义。
4.失分原因
(1)形象特别是景象特点概括用语不准确。
(2)分析不到位,常常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3)对形象分析以偏概全贴标签。
5.增分策略
(1).牢记形象特征的术语,准确概括。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
喧闹
静
恬静、宁静、幽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2).抓内在关联,分析景物作用。
a梳理脉络,理清大意。一是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了解诗歌的意思;二是从诗歌的情景关系给诗歌分清层次。(一般来说,诗歌的后两句抒情,词的下阙抒情)。
b抓关键词语,找景物特点。
c分析景情、景和主旨、景和其他形象的关系。
与结构的关系:线索、照应、铺垫;
与人物关系:衬托。
与意境关系: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与环境关系: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和环境;
与情感的关系:奠定感情基调,烘托诗人情感;
与主旨的关系:突出全诗主旨。
(3).分析人物特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a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b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c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d树立“要点”意识。多角度概括;
e熟悉答题步骤,依模板分点作答。
(二)事物形象
1.常见设问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中描写的事物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2)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结合诗句说明。
2.审题方向
(1)事物形象多出现在托物言志的诗中,常常是以某事物作为题目,如《石灰吟》、《咏柳》等。
(2)诗中对事物有正面或侧面的描写。
(3)题干中有“事物”“特征”“作用”“意义”等字眼。
3.答题模式
(1)概括特征:外在特点+内在品质。
(2)结合诗句分析特征。
(3)对质情感。将事物的特征与作者的情感节操品质进行对接。
(4)概述效果。概括其在写人、抒情方面的效果。
(三)意境
1.常见设问
(1)这首诗营造怎么意境?
(2)这首诗描写了怎么样一幅画面?表达诗人怎么思想感情?
2.审题方向
(1)题干中有“意境”“画面”等字眼。
(2)一般来说第一问常常问画面,第二问情感。
3.答题模式
(1)描景。描绘景物中的图景画面。
(2)构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析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技巧
(一)语言风格
1.炼字
常见设问:
诗中某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
某个词改为另一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审题方式:
(1)题干中提出某词,或“诗眼”、“关键词”等字样。
(2)题干中都有“为什么”的追问。
答题模式:
(1)明观点:认为哪个字好。(如果题干直接写出了所赏析的字,此步略)
(2)释义明法:该字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到原诗中描述景象。若运用了手法也需要点明。
(3)说作用:说出该字在形象刻画、意境描述、情感表达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失分原因:
缺乏多维分析意识。此题本来思路本来很清晰:明观点,释义明法,分析作用效果,但是常常不去分析此字在情景上的关系,艺术手法分析也不到位。
增分策略:
分析字词从两个维度入手: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
2.赏析句子
常见设问:
(1)分析诗句的含义。
(2)请赏析某联。
(3)结合全诗,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审题方式:
题干一般会带有“赏析某句某联诗”的字样。此题综合性大,自由度强,可以规定赏析角度也可自选角度。
答题模式:
(1)明大意:理解诗句含意,分析诗句内容。
(2)明特色,析意蕴: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失分原因:
不能全面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分析诗句要从两大角度一是艺术角度,二是情感内容角度。
增分策略:
分析句子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从以下几个角度作答:
一是内容、主旨、情感角度;二是表达技巧角度;三是位置角度:首句主要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有转折文章、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有显主题、卒章显志、另辟新境、以情结句,含蕴隽永等之妙。
3.语言风格
常见设问: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这首诗有某特点,请从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审题方向:
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
答题模式: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
(2)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诗句进行分析;
(3)析效果: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产生怎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技法
1.修辞
常见设问: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审题方向:
题干中常常有“诗句”“某句”“一句”“修辞”等字样。由此可以看出,修辞一般都是针对某一句诗欣赏的。
答题模式:
明技巧:指出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点。
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歌是怎么运用这些技巧的。
析作用:阐明此技巧在情感表达、主旨表现、读者感受等。
2.表达方式
常见设问:
(1)某诗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加以分析。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审题方式:
题干中常常出现“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等字样。高考多从情景角度考查。
答题模式:
明技巧:指出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点。
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歌是怎么运用这些技巧的。
析作用:阐明此技巧在情感表达、主旨表现、读者感受等。
3.表现手法
常见设问: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分析某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
(3)这首诗昌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审题方向:
题干中常常出现“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就整首诗来说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
答题模式:
明技巧:指出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点。
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歌是怎么运用这些技巧的。
析作用:阐明此技巧在情感表达、主旨表现、读者感受等。
4.结构章法
常见设问:
(1)分析这首诗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审题方向:
题干中一般有“某句”(在结构上处于特殊位置)“运用”“技巧”“结构”“布局”“线索”等字样。
答题模式:
明技巧:指出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点。
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歌是怎么运用这些技巧的。
析作用:阐明此技巧在情感表达、主旨表现、读者感受等。
技巧方面的失分原因和增分技巧主要是:
失分原因:
A.混淆表达技巧。
以下技巧容易混淆。
(1)借喻和借代。借喻是比喻,借代是以部分代整体。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中的“景”是临时性的,并且是眼前之景,情也是因景而产生的临时的情,景与情的关系也人是暂时的;托物言志中的“物”常是约定俗成的,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请便事物 之中,多是“形”“神”兼备。
(3)衬托和对比。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对立的一面,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两个事物一主一次,重在突出要表现的事物,衬托主体未必出现;对比是把一个事物两个方面或两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两个事物或两个方面没有主次之分,两者都要出现。
(4)借古讽今和用典抒情。前者主要是咏史诗的整体写法,而后者则是某诗句的表现手法。
(5)渲染、烘托、衬托。烘托是侧面描写的一种,它是用一个事物(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虽然表面是写此事物,实际是在说明另一事物;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只是一个主一个次;渲染一般是运用景物环境烘托情感,常常对景物环境作正面描写。
B.技巧效果分析不到位。
增分策略:
A.读懂诗歌。对于有些考生不能准确答出技巧的题的原因不是不知道技巧而是没有读懂诗歌。
B.切准角度。写景物的要要从描写的角度考虑;写事物的要考虑正侧、虚实、烘托映衬等;写人的要考虑写人的手法;都有的就要统筹考虑。
(2)从材料间的关系考虑技巧的运用。如景情、物志、人我、虚实、正反、主次、动静等之间的关系。
(3)从层次判断技巧。如是整体或段落考虑表现手法,具体的句子考虑修辞。
(4)从位置判断技巧。位置主要考虑结构技巧,如开头铺垫,中间过渡照应,结尾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等。
(5)从手法特征判断技巧。如有景的就可能是借景抒情,如视听结合的必有视觉和听觉描写等。
C.审准题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明白问什么,明白答什么。
D.准确区分易混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E.紧扣诗歌本身赏效果。
(1)紧扣表达目的赏效果。表达目的常常是写景状物,造境抒情,写人叙事。而效果常常是写得怎么样,给人什么样的感受等。
(2)紧扣位置赏效果。句子的位置不同其表达目的和效果就不一样。如开头铺垫、点题、奠定基调等;中间句常常具有转折,过渡等;结尾常常是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另辟路径等。
F.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也就是要知道每一种表现技巧固有的效果。
H.牢记效果套路。套路两个要点:一是语言表述形式:生动形象地(技巧自身效果)描写了某某景象(诗歌自身效果),抒发了作者某某的情感,(诗歌自身效果)使这种情感更加哀婉动人(技巧自身效果)。二是注意“效果书语”的精当使用。
/
例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
【答案】D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例二、【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1)久留(逗留)(2)依依不舍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解析】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
1.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其中,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答案】A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既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又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考生可答同意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也可答不同意。如答“同意”,就要结合诗句鉴赏精卫这一形象,分析诗句突出了精卫的哪些特点,表达了精卫怎样的愿望。如答“不同意”,就要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答出诗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精卫什么样的态度等。
【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2. 【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解析】“闲”即“闲适”或“没事干”,然后圈出诗句中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概括表现并分析具体的原因。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理解,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尾联“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
3. 【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答案】A
【解析】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从诗中来看,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回答本题要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对“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4. 【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解析】本题考查意象和情感的鉴赏。分析情感要在分析意象的基础上,情感分析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其声凄哀,令人产生惊惧之情。“泪沾裳”写出了远离亲人,涉险到此,倍思亲人的感情。“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显示诗人内心的悲苦。《晓行巴峡》所用的意象都明丽清新,富有活力,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但并不凄苦。
5. 【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解析】题干要求“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情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情感,二是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本题已经把情感告诉考生——愁,要求概括其原因,且目标是中间两联。“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乾坤迮”,国土狭窄是因国土沦丧,这是一“愁”,“病入中年”“日月遒”,“遒”,迫近,中年多病时光迫近,这是二“愁”;“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百战”,战事不断,这是三愁,“空许国”,“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措,空有报国之壮志,却无法施展,这是四愁,“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听到五更的画角之声更添愁思。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解析】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作为诗歌的尾联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明确方向之后再来看这个题目,目标非常明确。“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明朝”二字暗示考生,此句所写都为虚景,是诗人的想象;“烟雨桐江岸”是景,“占丹枫系钓舟”是人物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看似非常悠闲自得,但结合颔联和颈联以及诗人“陆游”的平生经历来看,可见这想象的情景只是壮志难酬之下的无奈之举,问题迎刃而解。
【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竹马子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作答。
【解析】这首词为柳永漫游江南时抒写离情别绪之作。上片写初秋雨后微凉,残蝉噪晚,作者登高远望,览景生情,不由追忆往昔在神京时的欢乐。孤垒、烟渚、雌霓、雄风等意象构成了雄浑苍凉的意境。“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点明了时序。“想前欢”写出了思念时的痛苦情绪。
【答案】词的上片,作者用孤垒、烟渚、雌霓、雄风、残蝉等意象,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意境,(4分)衬托了作者的悲秋情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分)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梁启超称赞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请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概括陆游的“男儿”本色。
【解析】从诗句内容总结概括不难得出。
【答案】有雄心壮志,有家国意识,有心系国家安危的责任感,有百折不回的坚韧毅力。
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①。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②泣。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
①畴昔:从前,往日。②寒螀:寒蝉。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解析】这首词上片起首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定下全词感伤的基调。“空怅望”三句写今昔对比,承接上文而抒发感慨,当年的山川依旧在眼前,但人事变迁,已不似往日的繁盛。接下来化用刘禹锡的诗句,这里的“乌衣巷口”,这里似曾相识的燕子,将词人的思绪带到王谢家族兴盛之时,进一步将寥落与繁华进行了对比。“听夜深”三句也化用了刘禹锡的诗句,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时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同时又表现出词人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下片“思往事”四句,在上片情绪积累的基础上,词人的情感迸发出来,直白的语言、简短的句子正体现了情绪的激越。词人情感的起伏在这里达到了高潮。接下来,词人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气氛,寄托情思,构成一幅意境深远而悲凉的残秋图。而“《玉树》歌残秋露冷”两句写景兼咏事。“《玉树》”指南朝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历来被认为是亡国之音;“胭脂井”即南朝陈国的景阳井,隋军攻陷建康时,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等躲入此井中,被隋军活捉。这里运用陈后主的典故,表现了人事的变化无常,感叹荣华富贵终不能长久。最后三句,透露出强烈的虚无与悲哀。整首词通过山川风物依旧与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抒发了词人深沉的怀古感慨。
【答案】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将春潮拟人化,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在静谧孤寂的深夜里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词人孤独惆怅的心绪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龙吟·雪
杨无咎
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并佟! 」抢浠昵逦廾隆U馍碓凇⒐愫??铩0祷城Ч牛?胍梢灰梗???ξ浮K晔箩酷桑?试瓣易琚冢?槠谟涛础O蚝?纭⒉荒罘崮辏?灰淝嗵焱蚶铩?
①琅?玻褐裆遥?懦浦裎?奴。②暌阻:阻隔。
如何理解“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又要结合全文分析,实际是对全词情感的把握。词的上阙写自己在室内听窗外初春北风猛吹,室内残灯欲尽。下阙主要写自己在这寒风里寒冷刺骨,如在广寒宫里,想到时事不平,家乡远阻,不知归期。所以在这个时候只期待有一个好天气,一能归家,二可舒心。
【答案】①这两句写出了在天寒地冻的异乡,词人没有因漫天大雪想到丰收的年成,而是盼望着晴空万里。(2分)
②现实的严寒天气与词人盼望的晴空万里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现实中词人内心的凄苦。(2分)
③对晴空万里的盼望,表现了词人客居他乡的孤单冷寂以及对早日归家的渴望。
10. 【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字词的理解有。诗中的“斗”“攒”,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前者写出了岩崖交错的景象,后者突出了山峰交叠密集的景象。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个性理解。作者不觉难的主要原因需要学生从上下文看。一是因为景美,因此觉得虽艰却不感到到难;二是为朋友平蜀自然不感到难。
11.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闲适的情感,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看,所写之景为虚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12. 【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分)
13. 【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解析】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互相关心。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14. 【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思想内容要结合具体诗句统揽全篇。题目中就有“戏赠”,一二句举出最有名气的诗;三四句用“老元”“短李”戏称朋友,用“偷”“伏”来揶揄朋友;五六句借说自己无份于富贵,却有诗才,用这种自许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15. 【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解析】因题干中已经指出“前八句”和“后六句”,所以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诗,简单翻译诗句内容,注意抓感情词、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过渡句、结论句来分析,逐联概括诗句内容,最后分别归纳前八句和后六句的内容即可。前八句写了采地黄的原因,采地黄的过程,所以中心内容是采地黄;后六句集中写了卖地黄的对象以及央求买者的话语,所以中心内容应为卖地黄。
【答案】采地黄 卖地黄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解析】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