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练:第二周 第2章 光(2.1— 2.2)2(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周周练:第二周 第2章 光(2.1— 2.2)2(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6-06 15: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光(2.1-2.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现象中,对应的物理知识是“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C.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
2.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一天中,操场旗杆影子的长度在不断地变化 B.透过玻璃砖看笔,发现钢笔“错位”了
C.用放大镜看字母,字母变大了 D.人通过平静的水面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
3.一束阳光与水平方向成50°斜射下来,用一只平面镜将其沿竖直向下反射出去,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成多少度角?(  )
A.50° B.90° C.40° D.70°
4.光污染是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一,下列现象中会造成光污染的是(  )
A.晚上学习时用护眼灯 B.用塑料薄膜建造温室大棚
C.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贴防晒膜 D.在十字路口的大型建筑物上面,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
5.如图所示,有一正方形的不透光的房间,在其中的一面墙上开有一个圆形小孔。在这面墙的对面有一个正方形的平面镜。在房间里有一个人靠在与平面镜垂直的一侧墙面上,当有一束垂直于圆孔的平行光通过圆孔射到平面镜上时,不考虑空气中的尘埃反射,他能看到的是(  )
A.镜面上有一个圆形的亮斑
B.感到整个房间是一片黑暗
C.整个房间的各处都是亮的
D.整个正方形镜子的形状
6.有光才有绚丽多彩的世界。下列关于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平面镜成像是一种折射现象
C.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的路径是弯曲的,这实际上是折射现象
D.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些,是由于池底射向空气的光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7.小明发现自己在一面大平面镜中成了一个完整的像,但一不小心将镜子打缺了一个角,那么此时小明(  )
A.不能在镜中成像 B.能成像,但不完整
C.能成一个完整的像,但是比较小 D.成像没有影响
8.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石英挂钟和电子钟所成的像如图所示,这时的时刻分别对应的是(  )
A.02:35和20:01
B.09:25和10:21
C.09:25和10:05
D.02:35和10:05
9.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
B.如果将视力表向平面镜靠近0.5m,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大小不变
C.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像
D.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凹面镜可发散光线,可应用于太阳灶,灯罩等
B.凸透镜可应用于放大镜、老花镜、照相机镜头、望远镜、近视眼镜、显微镜等
C.凹透镜则起到了会聚光线的作用,主要用于矫正近视眼
D.凸面镜在生产生活中可应用于各种弯道、路口,可以扩大司机视野
11.下列现象中主要利用了光传播能量的是(  )
A.通过光传递的图象信息,医生能看到病人体内的病状 B.阳光下,太阳灶能把水烧开
C.利用激光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 D.利用红绿灯作为控制交通的信号
12.如右图所示,人眼在A处看见河里B处有一白色鹅卵石,现若使A处激光手电筒的激光照在白色鹅卵石上,则激光束应对着(  )
A.正对B点
B.B点的上方
C.B点的下方
D.都可以
13.如图所示,A处的光源发出一束光斜射到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
A.一直向右移动
B.一直向左移动
C.先向右移动,后回到P 点
D.先向左移动,后回到P 点
14.如图,在井底正中央P点趴着一只青蛙。抽干井水后,青蛙仍在P点,与抽水前相比,它的“观天范围”将(  )
A.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15.渔民用激光枪射鱼,应该使激光对准(  )
A.看到的鱼 B.看到的鱼的上方
C.看到的鱼的下方 D.看到的鱼的左上方
16.如图所示,渔夫叉鱼时,应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若改用激光照射,应瞄准什么方向才能照射到鱼(  )
A.看到的鱼的方向 B.看到的鱼的前方 C.看到的鱼的上方 D.看到的鱼的下方
17.关于光的色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光是最单纯的颜色
B.白色光是由其他色光混合而成的
18.小明同学在岸上看见池水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19.如图,两条光线沿1、2方向斜射入水中形成了3、4两条折射光线,其中2和4在同一条直线上,则(  )
A.3的入射光线是2 B.3是1的反射光线
C.1对应的折射光线是3 D.2对应的折射光线是4
20.如右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α角,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增大20°(入射光线不动),则平面镜应(  )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二.填空题与作图题(每空2分,共40分)
21.毛毛在穿衣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当毛毛靠近镜子时,它在镜子中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站在穿衣镜前2m处,她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   ,当她距镜面的距离靠近了1.5m时,人与像的距离应为   。
22.晴天,我们常常可以在茂密的树下看到一个个圆形的小亮斑,这些小亮斑是由于光在空气中沿   传播的结果,其实,这些小亮斑是太阳   (正立、倒立)的   (实、虚)像。一张不透光的纸开一个极小的“△”形孔,太阳光垂直射到这张纸上,那么这个小孔在地面上产生的形状是   。
2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物体的   (选填“同侧”或“异侧”)观察,实验中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4.如图所示为一种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反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已知入射光线与液面的夹角为45°,若光斑S向右移动了1m,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m。
25.如图所示,一束光由水斜射到玻璃表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   (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   度。
26.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    折射角。
27.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A和B,其中红点A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若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A点下移至A’,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O沿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应使水面   (选填“上升”或“下降”),在水面变化过程中,折射角大小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8.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间传播的情况,由图可知,入射光线是   ,折射角是   ,空气在   侧。
29.晴天正午,小明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1所示。光斑形状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他们马上进行了探究。他们猜想光斑形状: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   (合理/不合理)。
(2)为进行探究,他们制作了甲、乙、丙、丁四张带孔卡片,如图2所示。其中,甲、乙卡片中小孔的尺寸均为3mm,甲、丙、丁卡片中大孔的尺寸均大于2cm,且丙、丁卡片中大孔尺寸相同。在进行探究时,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置于上方,让太阳光透过卡片上的孔,观察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若让你在甲、乙、丙、丁四张卡片中选择一张卡片来证实“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应选用   卡片。
(3)在探究“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是否有关”时,小明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白纸上得到四个圆形光斑,由此得出“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无关”的结论,这结论   (可靠/不可靠).若由你进行探究,你将如何设计带孔的卡片?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孔的形状。你认为设计出的孔应满足哪些条件①   ②   。
(4)通过探究,他们认为地上的光斑不管大小,都是由光的   传播形成的。
30.(1)如图所示的是一条由空气射向水面的光线,请画出其反射光线的准确方向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如图所示,两面平面镜互相垂直,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请在图中完成光路图。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31.如图所示为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选择   (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并将其竖直放置,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确定   
(2)某小组同学实验时发现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不清晰,为此小组同学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方案一:将实验搬至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通过实验发现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可以使看到的像更清晰。方案二: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通过实验发现这样做   (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
32.图甲是学习光的折射的实验情景,图乙是示意图。
(1)实验前,点燃固定在盒盖下方的蚊香,盖上盒盖,打开亮度较亮的激光,可清晰观察到如图乙的光路,在透明塑料盒的右侧面上可看到一个亮点(如图乙B点),实验中能看清光路是利用了光的   知识。
(2)向塑料盒中逐渐加入掺有少量牛奶的水,达到一定高度后会观察到在右侧面原来亮点B的上方出现一个亮点C,这个亮点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光的   现象形成的,还有一个在原来亮点的下方D处,这是由于光   产生的。
(3)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原来的上面的亮点向上移动,下面的亮点向   移动。(均选填“上”或“下”)
(4)为了研究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的变化情况,结合图甲、乙说明,应进行的操作是保持水位不变,改变入射角大小,注意观察的现象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
A、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C符合题意;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解:A、地面上之所以有旗杆影子,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一块不透明的物体“手”挡住了光线时,由于光线不能绕过该物体,所以被物体所挡住的一块区域所接受到的光亮便减少,在墙上形成了一块黑暗的与遮挡物形状相同的影子,所以A不符合题意。
B、钢笔错位是因为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路的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所以B不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看字母时,字母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所以C不符合题意。
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人通过平静的水面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3.解: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90°+50°=140°,那么入射角等于70°,
而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90°﹣70°=20°,所以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0°+50°=70°。
故选:D。
4.解:A、晚上的光线较暗,故用护眼台灯可以起到对眼睛的保护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塑料的透光功能,建大棚时能够使大棚的温度升高,故B不符合题意。
C、汽车车窗玻璃上贴太阳膜主要是防止太阳对人体的晒伤,故C不符合题意;
D、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当光照射在玻璃幕墙时,会发生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解:(1)垂直于圆孔的平行光通过圆孔射到平面镜上时,由于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垂直,因此入射角是0℃,反射角也应是0℃,反射光线将沿原方向返回;镜面上不会有一个圆形的亮斑,也不会出现整个正方形镜子的形状,故ACD错误;
(2)由于镜面比较光滑,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仍然平行从小孔射出,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也没有光线射到墙壁上,因此整个房间一片黑暗,故B正确。
故选:B。
6.解:A、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
B、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而不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的路径是弯曲的,这实际上是折射现象,故C正确。
D、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些,这是由于池底射向空气的光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D错误。
故选:C。
7.解:已知小明发现自己在一面大平面镜中成了一个完整的像,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的大小只与物体本身大小有关,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所以不小心将镜子打缺了一个角,此时小明仍能成完整的像。
故选:D。
8.解:左图:(1)是从镜子中看,对称轴为6和12竖直方向的直线,如图所示;
这时的时刻应是09:25。
右图:(2)因为是从镜子中看,
所以对称轴为竖直方向的直线,
2的对称数字是5,镜子中数字的顺序与实际数字顺序相反,
这时的时刻应是10:05。
故选:C。
9.解:AC、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A、C错误;
B、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如果将视力表向平面镜靠近0.5m,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大小不变,故B正确;
D、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0.解:A、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太阳光照射到凹面镜上,经凹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会会聚在焦点上,太阳灶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而灯罩利用的是凸面镜,故A错误;
B、显微镜、照相机、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近视眼需要利用凹透镜进行矫正,故B错误;
C、凹透镜则起到了发散光线的作用,主要用于矫正近视眼,故C错误;
D、街头拐角处的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司机的视野,故D正确。
故选:D。
11.解:
A、通过光传递的图象信息,医生能看到病人体内的病状,属于光传递信息,故A错误;
B、阳光下,太阳灶能把水烧开,属于光传递了热量,故B正确;
C、利用激光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属于光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利用红绿灯作为控制交通的信号,属于光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12.解:连接AB,过折射点做法线,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的位置,虽然人看到的B点是鹅卵石的虚像,鹅卵石的实际位置在B点的正下方,因为激光在进入水的时候也会发生折射,所以照着B点,激光也就刚好落在鹅卵石上了。如图所示:
故选:A。
13.解:(1)当容器内加水时,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如下左图;
(2)当水加满后,如上右所示,光在水中传播,故光沿直线传播,光斑移回到P点。
综合分析D正确。
故选:D。
14.解:青蛙之所以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缘故,如图(a),当井里灌满水后,如图(b),光线照到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由于光是从空气射向水,所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因此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范围比没水时会看到更大;
变化的大致范围如图中两条入射光线之间的阴影区域所示:
故与抽水前相比,它的“观天范围将变小。
故选:B。
15.解:鱼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眼睛,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从看到鱼的位置正对鱼照射,能把鱼照亮,所以渔民应瞄准看到“鱼”的开始射击。
故选:A。
16.解:看到水中的鱼(虚像)在实际鱼位置的上方,则实际鱼的位置在B点的下方;
连接AB,过折射点做法线,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的位置,虽然人看到的B点是鱼的虚像,鱼的实际位置在B点的正下方,因为激光在进入水的时候也会发生折射,所以照着B点,激光也就刚好落在鱼上了。如图所示:
故选:A。
17.解:据教材知识可知,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即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是复色光;
故选:B。
18.解:首先知道小明同学在岸上看见池水,是池水反射的光进入小明的眼睛;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而A、C选项中的传播方向不对,表示的是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其次是,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B选项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符合要求的是D选项。
故选:D。
19.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图知入射光线2离法线近,对应的折射光线离法线也近,即入射光线2的折射光线为3,入射光线1离法线远,对应的折射光线离法线也远,即入射光线1的折射光线为4,故A正确。
故选:A。
20.解: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法线成α角,即入射角为90°﹣α.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90°﹣α,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说明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增大10°时,可知,入射角为90°﹣α+10°,因此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变为90°﹣(90°﹣α+10°)=α﹣10°,故平面镜应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故选:A。
21.解:因为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与物距的大小无关,
所以毛毛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是虚像,当毛毛靠近镜子的过程中,她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因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当她站在穿衣镜前2m处时,像距离平面镜也是2m;
当他向镜面前进1.5m后,此时他距平面镜的距离是2m﹣1.5m=0.5m,像距离平面镜也是0.5m,故像与人的距离为0.5m+0.5m=1m;
故答案为:虚;不变;2m;1m。
22.解:
(1)晴天,太阳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地面上的光斑实际上是太阳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2)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形状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因此“△”形的小孔仍然成圆形的像。
故答案为:直线;倒立;实;圆形。
23.解: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蜡烛所在这一侧;
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物像大小相等,将蜡烛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靠近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同侧;不变。
24.解:
若光斑S向右移动了1m,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
由题意和平行四边形知识可得:SE=O′F=1m,
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光与水平面成45°角,则△FGO′为直角三角形,
所以CG=O′F=×1m=0.5m,则说明水位下降了0.5m。
故答案为:下降;0.5。
25.解:由图可知关于中心线对称的只有AO、BO,故两条光线一定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PQ为界面,MN是法线;故反射角应为60°;
OC一定为折射光线,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布在法线两侧,且由水到玻璃时折射角减小,由玻璃到水时折射角变大,故BO为入射光线,且从玻璃射向水中。
故答案为:OC;60。
26.解: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法线靠近,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故答案为:大于。
27.解:(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故红点A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则反射光线偏离法线,反射角增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入射角也需增大,故使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2)在水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入射光线不变,即入射角不变,则折射也不发生改变,因此过B′点做OB的平行线即为光点下移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显然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水面需上升。
故答案为:反射;顺时针;上升;不变。
28.解:因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从图中可以看出,MN左侧的两条光线OC、OA与OP的夹角相等,因此MN为界面,O′P为法线
CO、AO中应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而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故C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
由于∠COM=30°,所以入射角为∠COP=90°﹣30°=60°,
而折射角∠Q′OB=30°,从而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所以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玻璃在右侧。
故答案为:CO;∠BOQ=30°;左。
29.解:(1)猜想a是光斑是树叶的影子,因为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不是影子,所以不合理。
(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时,保持树叶间空隙大小不变,改变孔的形状,观察光斑的形状,所以符合这一条件的是乙和丙卡片;但乙卡片中由于孔太小,实验时现象是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所以为了选择丙卡片来证实“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3)小明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而甲卡片孔的形状相同,孔的大小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时,保持树叶间空隙大小不变,改变孔的形状,但他只做一次实验,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
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的关系”时,保持树叶间孔的形状相同,改变空隙大小,多做几次实验,比较光斑形状,由此设计的带孔的卡片如图:
故设计出的孔应满足的条件:①改变孔的形状;②孔的大小不同;
(4)地上的光斑不管大小,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答案为:(1)不合理;(2)丙;不可靠; ①孔的形状可以是三角形的、四边形等,只要相同且不是圆形的;②孔应该有大有小;(4)直线。
30.(1)解:
由图知,入射角为60°,则反射角也为60°,图中法线已经画出,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水中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如图所示:
(2)解:首先画出法线,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所以入射角是90°﹣60°=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第一次的反射光线。
做出第二个镜面的法线,由图知,入射角为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第二次的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
31.解:(1)当玻璃板比较厚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远,实验时会出现明显的两个像,当玻璃板比较薄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
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蜡烛A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发生反射,所以像会更不清晰;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
故答案为:(1)较薄;像的位置;(2)较暗;不能;(3)B。
32.解:(1)烟是固体颗粒,光遇到空气中小的固体颗粒发生漫反射,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2)向塑料盒中逐渐加入掺有少量牛奶的水,达到一定高度后会观察到在右侧面原来亮点的上方出现一个亮点,这个亮点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还有一个在原来亮点的下方,这是由于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产生的;
(3)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入射点向左移动,会看到上面的亮点向上移动,下面的亮点向下移动。
(4)为了研究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的变化情况,应将AO绕O点逆时针旋转,增大入射角,同时注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故答案为:(1)漫反射;(2)反射;折射;(3)下;(4)折射角的变化。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16 21:07:24;用户:初中物理;邮箱:15004352727;学号:2756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