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考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实验能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2.人们可以凭听觉识别出不同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 )
A.频率 B.音色 C.振幅 D.声速
3.月亮、太阳、点燃的火把、镜子,其中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
A.太阳和月亮 B.月亮和镜子
C.太阳和镜子 D.太阳和点燃的火把
4.如图所示,小胖做出这种错误判断的原因是( )
A.光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缘故
B.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的缘故
C.光由空气进入水中发生折射的缘故
D.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而在水中不能沿直线传播
5.黄州东湖路上,在传统的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2米安装了一个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夜精灵”。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如图所示).下面几种元件的工作原理与夜精灵完全不同的是( )
A.高速公路反光标志牌 B.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
C.自行车的尾灯 D.环卫工人身上穿的反光马甲
6.如图所示。为了使道路交通更加通畅,许多大城市的交通主干道上架设了高架道路,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m左右的透明板墙,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C.减小车辆噪声污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7.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正立的像 B.观察到的像一定是虚像
C.观察到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像 D.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像
8.一位记者在听讲座时,想把投影在银幕上彩色幻灯片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当时会场比较暗,记者用镜头对准银幕拍摄时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
A.红绿分明,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B.红绿彩色画面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黑的字
C.反而看不清银幕上投影出的图形,照片白茫茫的
D.用不用闪光灯一个样,因为拍摄的是幻灯片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9.芒果卫视的热播节目《歌手》中,有一位很受欢迎的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他演唱歌曲的“高音”让评委和观众叹为观止,这里的“高”指的是(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10.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烛焰位于b点时,是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C.烛焰位于c点时,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1.“…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声 B.锣鼓声响度很小
C.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 D.观察者离声源很远
12.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如果在光屏上得到如图所示的缩小、倒立的实像,那么要在光屏上得到放大、倒立的实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B.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C.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13.关于凸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照相机照相时,被照人到镜头的距离必须小于二倍焦距
B.用放大镜观察邮票时,邮票应放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C.用幻灯机放映幻灯片时,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必须大于二倍焦距
D.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放大镜的镜头是凹透镜
14.在放映幻灯时,要使屏幕上得到F的字母,则插入的幻灯片应是( )
A.F B. C. D.
15.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潜望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C.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D.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6.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30cm的地方,在离物体45cm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的清晰的像,则( )
A.凸透镜的焦距是90cm,像是放大的
B.凸透镜的焦距是18cm,像是放大的
C.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像是放大的
D.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像是缩小的
17.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鲜艳的黄色的花是因为( )
A.花能发出黄色的光 B.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C.花能发出白色的光 D.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18.放电影时,电影胶片上的图案经凸透镜在银幕上成的是(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19.海市蜃楼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D.光的直线传播
20.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另一侧主光轴上距透镜中心12厘米处。若把点燃的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透镜15厘米和6厘米处,则这两次成的像( )
A.都是实像 B.都是正立的像
C.都是虚像 D.都是放大的像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4分)
21.在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伴口技的手影节目《手影表演》,通过演员的双手和口技表演生动地演绎了两只鸟从相恋到生育、养子的全过程。观众听到的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 传播的;观众从演员的口技表演中听着像是黄鹂鸟的叫声,是因为演员模仿了黄鹂鸟叫声的 。
22.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 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23.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 中传播速度最大。
24.幻灯机的幻灯片要 (“正插”或“倒插”)在 透镜的后面比焦点略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的像看上去才是正立的。
25.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这是水滴的相当于一个 镜,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这个镜子与水滴之间的距离,你就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体,这时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
26.眼球好像一架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
27.为了节能减排,许多地下车库采用光导照明系统,如图所示。采光罩采集的阳光进入内壁镀有高反射膜的导光管,经多次 后,传导到漫射器,光经过它的 (漫反射/折射)传播到车库的各个方向,漫射器应该用 (凹凸不平/厚度均匀)的透明材料制成。
28.(1)魔术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节目,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原理。图甲是小明自制的一只魔术箱,表演时他将开口的方形空箱面展示给观众,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结果纸币“不翼而飞”。原来魔术箱中有一块平面镜(如图乙),它与箱底的夹角为 度,使观众觉得箱子里没有东西。观众不能看见平面镜后面的纸币是因为光具有 性质。
(2)表演结束后,他去检查视力,要求被测人与视力表间隔5m,可房间太小,只有3m宽,于是他借助一块平面镜(如图丙所示),则他应坐在镜前 m 处。图中小明正在用手示意他所看到的“E”字朝向,其示意方向应与视力表中“E”字的实际朝向 (选填“相同”或“相反”)。
29.按照题目的要求作图:
(1)如图甲所示,SA、SB是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SA平行于主光轴,SB过左焦点,请画出这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
(2)如图乙所示,考古人员需要对一口古井进行清理,为了解决照明问题,请你帮他们把太阳光反射到井里,并能垂直照亮井底。
三、实验分析与计算题(30、31题每空1分,32题9分,共16分)
30.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
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
3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为了能使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2)图示位置光屏上出现 的实像(选填“正立”或“倒立”),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
(3)某同学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后,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烛焰的像。
32.某部队在实弹训练演习中,用大炮瞄准飞机,开炮后经1.6秒看到飞机爆炸,再经4.8秒听到爆炸声,若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则:
(1)飞机爆炸时离炮口多远?
(2)炮弹的飞行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解:
A、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会听到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听不到了,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符合题意;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看到烛焰摇曳的更明显了,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发生改变,音调随之改变。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不符合题意;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可以发现橡皮筋越粗,音调越低,说明发声体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解:人们可以凭听觉识别出不同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品,即音色决定的。
故选:B。
3.解:A、太阳本身能发光,是光源;月亮是反射太阳的光,本身不会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月亮和镜子本身都不会发光,只能反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都不是光源。故B错误。
C、太阳是光源,镜子不会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
D、太阳是光源;点燃的火把能够发光,是光源。故D正确。
故选:D。
4.解:人看到池底变浅是由于从池底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变浅了。所以不要贸然下水。
故选:B。
5.解:由于“夜精灵”的形状如同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当汽车灯光射来时,光线经过玻璃微珠折射后,在玻璃微珠背面发生反射,然后沿原路返回,这样司机就可以看清黑夜中的标志牌。高速公路反光标志牌、自行车的尾灯、环卫工人身上穿的反光马甲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只有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没有用到光的反射。
故选:B。
6.解: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m左右的透明板墙,这两项措施都是以减小交通噪声污染为目的。
故选:C。
7.解:小明伸长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则物距大于2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C。
8.解:银幕本身是白色的,投影仪是利用机内发出光线,把幻灯片上的图象照射到银幕上,用照相机给银幕上的图象拍照时,是不能用闪光灯的,如果用闪光灯时,银幕上接收强光的照射,会反射强光,强光就会掩盖银幕上的弱光区,结果就是白茫茫的一片。
故选:C。
9.解:演唱歌曲的“高音”让评委和观众叹为观止,这里的“高”指的是音调高,是由于声带振动的频率大引起的。
故选:A。
10.解:(1)烛焰位于a点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故A正确;
(2)烛焰位于b、c两点时,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都成倒立放大实像,但b点位置距离透镜大于c点位置,因此在c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比在b点出现的实像大,即最大,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故B正确、C错误;
(3)烛焰位于d点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故D正确。
故选:C。
11.解:文中“隐隐传来”的意思,是指声音的响度较小,主要原因是由于距离发声物体太远,听到声音的响度太小,另外还可以证明空气可以传声。故ABD正确
但本题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对固定的,不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
故选:C。
12.解:要在光屏上得到放大、倒立的实像,应减小物距,将蜡烛靠近透镜,并增大像距,将光屏远离透镜,所以蜡烛和光屏都要向右移,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解:因照相机照相时,物距需大于2倍焦距才可,所以A是错误的;
用幻灯机时,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须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所以C是错误的;
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镜头都是凸透镜,所以D是错误的;
用放大镜时,物体须放在一倍焦距以内,故选B。
14.解: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比较,应该是上下左右都互换,所以放映幻灯时,要想使屏幕上出现放大的“F”字,幻灯片的插法应该是“F”字的开口向左,尖端向上。
故选:D。
15.解: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A说法错误;
B、潜望镜属于平面镜成像,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B说法错误;
C、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C说法错误;
D、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D说法正确。
故选:D。
16.解:由题可知,物距为30cm,像距为45cm﹣30cm=15cm,物距大于像距,说明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即30cm>2f,则f<15cm;f<15cm<2f,则7.5cm<f<15cm;故7.5cm<f<15cm,并且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D。
17.解: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黄色的花是因为太阳光中的黄光被黄花反射了,而太阳光中的其它色光都被黄花给吸收了;
故选:B。
18.解:幻灯、投影是利用物距处于1倍、2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制成的。
图象能成在银幕上,所以是实像,并且银幕上的像要比胶片上的像大得多,所以是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故选:D。
19.解:因为不同的空气层有不同的密度,而光在不同的密度的空气中又有着不同的折射率,而路面上暖空气与高空中冷空气之间的密度不同,所以光线在路面上会发生折射现象;远处物体的光经路面上空气传播,发生折射后进入人的眼睛,人由于错觉始终认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看到比物体实际位置高些的虚像,即海市蜃楼。
故选:A。
20.解: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另一侧主光轴上距透镜中心12m的地方,由此可以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2厘米。
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15cm的地方时,此时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6cm的地方时,此时的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的像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综上分析,都是放大的像。
故选:D。
21.解: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所以能够听到口技声;
不同的小鸟音色不同,所以演员是模仿了黄鹂鸟的音色。
故答案为:空气,音色。
22.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故答案为:增大;增大。
23.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故答案为:振动;固体。
24.解: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并且f<u<2f,所以幻灯机的幻灯片要倒插,而且要放在距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这时银幕上的像看上去才是正立的。
故答案为:倒插;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倒立;放大。
25.解:
(1)因为小水滴中间比边缘厚,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小水滴就相当于凸透镜。
(2)小水滴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相对于显微镜的目镜,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对于显微镜,所以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
故答案为:凸透;显微镜。
26.解: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照相机;凸透镜。
27.解:采光罩采集的阳光进入内壁镀有高反射膜的导光管,经多次反射后,传导到漫射器,当光传导到漫射器时,折射,光向四处传播开来。
漫射器应该用凹凸不平的透明材料制成,这样可以把平行光向各个方向反射出去,人在各个角度都能接收到光线,而且接收的反射光不太强。
故答案为:反射;折射;凹凸不平。
28.解:
(1)从甲图观察口看到正前方是方格子,整体好象是一个空箱子,而从乙图中看出观察口正前方没有方格纸,有一个倾斜平面镜,所以甲图中的空箱子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得到的,因此镜面与箱底的夹角为45度;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实际上纸币在平面镜后面,观众不能看见平面镜后面的纸币是因为光具有直线传播的性质。
(2)视力表离镜3m,视力表的像离镜也是3m,人离视力表的像应该是5m,所以人离镜子应该是5m﹣3m=2m。
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物体偏左,像也偏左,物体偏右,像也偏右,所以E字的朝向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45;直线传播的;2;相同。
29.解:(1)SA这条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其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由此可以确定这条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
SB这条入射光线过焦点,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由此可以确定SB的折射光线。
故答案如下图所示:
(2)过入射点作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法线),再过入射点作垂直于法线的平面镜。答案如图: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30.解:(1)如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可能会发现折射光线消失;
(2)据(1)的猜想可知,若猜想正确,即该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光斑会消失;
(3)据上面的规律不难看出,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当折射角增大到某种程度后,折射光线会消失;而光线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故答案为:(1)折射光线消失;(2)光斑消失;(3)不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31.解:(1)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中心的高度降低,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在光屏的上方。要想使像重新回到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上移,或凸透镜向下方移动;
(2)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3)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后,物体上任一点都有光线射向凸透镜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的烛焰的像,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上;(2)倒立;照相机;(3)能。
32.解:已知:t声=4.8s,t炮弹=1.6s,v声=340m/s
(1)根据v=可得大炮与坦克的距离:
s=v声t声=340m/s×4.8s=1632m;
(2)炮弹水平飞行的速度:
v炮弹===1020m/s。
答:(1)炮与坦克的距离为1632m;
(2)炮弹水平飞行的速度为1020m/s。
日期:2019/4/20 17:20:14;用户:初中物理;邮箱:15004352727;学号:2756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