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考2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
D.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2.有一种新型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3.下列物体中属于天然光源的是( )
A.月亮 B.蜡烛的火焰 C.日光灯 D.北斗星
4.如图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树荫下形成圆形光斑 B.水面“折”枝
C.世博会夜晚的灯光 D.斑马倒影
5.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叉鱼 B.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C.看到地上物体 D.凸透镜会聚光线
6.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如图所示,
“辽宁”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
A.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
B.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
D.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
7.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照了一张照片,如图是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登录网址、查看物品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靠近物品
8.如图中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形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B.黑板右端反光是由于光的漫反射形成的
C.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D.凸透镜只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9.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①隔墙有耳、②掩耳盗铃、③低声细语、④悦耳动听、⑤震耳欲聋。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乐音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10.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情景,下列有关设计和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装置的应用是照相机
B.若只将光屏和蜡烛互换后,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
C.若在透镜前佩戴一个近视眼镜,保持光屏不动将蜡烛靠近透镜后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
D.烛焰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以速度v从1.2f处匀速运动到1.9f处(f为焦距),这段时间内像移动的速度为v′,则v′>v
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B.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C.课堂上听到老师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敲鼓时,鼓声大比鼓声小时,鼓面振动的幅度大
12.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下移动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投影仪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13.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恰能看到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1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承接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当把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凸透镜5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
A.放大、正立的实像 B.缩小、正立的实像
C.放大、倒立的实像 D.缩小、倒立的实像
15.关于以下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潜望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D.幻灯机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16.用照相机拍摄集体人像照片,人的位置站好后,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画图,那么应采取的措施是( )
A.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B.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C.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D.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17.在一张白纸上用红色水彩笔写上红色的“E”字。当你通过红色玻璃观察写在这张白纸上的“E”字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清晰的红色“E”字 B.几乎看不出“E”字
C.清晰的红底白色“E”字 D.清晰的黑色“E”字
18.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面给出的生活中常用物品工作时原理与此现象相同的是(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望远镜
19.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手在墙上形成手影 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景物在镜中成像 D.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20.在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制造了一个小水球,我们看到了她在水球中的“倒影”,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倒影”不能成在光屏上
C.王亚平离水球的距离大于水球焦距的2倍
D.若王亚平离水球越远,“倒影”会越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4分)
21.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节目《手影表演》中手影的形成是利用了光的 ;观众从口技演员的口技表演中听出像是黄鹂鸟的叫声,是因为演员模仿了黄鹂鸟叫声的 。
22.人脸识别门镜一体机是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如图所示),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 透镜,它的成像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相似,所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些,人应离镜头 (选填“远”、“近”)些。
23.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是因为 。
24.如图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
25.如图所示,为一位同学做的“自制水滴显微镜”的装置。
(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 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 (选填“物”或“目”)镜,如图(a)所示,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mm~15mm。
(2)如图(b)所示,透过这个小水滴,会形成一个与原来方向 ,(选填“相同”或“相反”)、放大的箭头。
26.人眼看物体的原理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相同。正常人的眼睛,看到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 的(选填“放大”或“缩小”) 像(选填“实”或“虚”)。
27.如图所示,是明代著名画家吴伟的饮驴图,画配诗《题老人饮驴图》中有两句诗:“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水中嘴对嘴”是光的 现象,其中的一个“嘴”是另外一个“嘴”的 像(选填“虚”或“实”)。
28.200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初一)上午,在我省北部人们观察到日全食。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图的两种简便方法:如图甲所示,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 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利用了 的原理。当天晚上将出现的月相是 。
29.在各图的方框内填上适当的光学元件。
三、实验分析与计算题(30、31题每空0.5分,32题7.5分,共16分)
30.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圆筒的 (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景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的亮度 (填“变亮”、“变暗”或“不变”)。如右图所示,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边长为10毫米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方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亮斑(选填“正方形状”或“圆形”“三角形”),这是 造成的;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间的距离,最后你会发现地面上能观察到 亮斑(选填“正方形状”或“圆形”“三角形”)。
31.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由图a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能成在 。
(2)如图b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 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 上。
(3)小明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如图c所示,按(1)的要求调整好三者中心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个原因即可) 。
(4)通过实验,小明发现蜡烛离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越 (填“大”或“小”).当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 凸透镜(填“靠近”或“远离”),此时在光屏上已成清晰的像是 的(填“倒立”或“正立”)。
(5)实验中,屏上已成清晰的像,此时小明固定蜡烛和透镜,在光屏和透镜间放上自己所配戴的近视眼镜,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将屏向 (填“靠近”或“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像为 像(填“实”或“虚”)。
32.2017年6﹣9月,中俄两国“海上联合﹣2017”军事演习组织实弹演练。如图是某舰发射火箭弹,发射后经过1.2秒击中目标,同时看到爆炸的火光,而在发射后经过了4.7秒才听到爆炸声,试求:
(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多远?
(2)火箭弹的飞行速度是多少?(声速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参考答案
1.解: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仍能看见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说明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故选:B。
2.解: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而声纹锁是依据音色来进行判断的,只能按照设定的音色打开。
故选:C。
3.解: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两大类;月亮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北斗星是恒星,能自身发光,故是天然光源;燃烧的蜡烛、日光灯是人造光源。
故选:D。
4.解:A、树荫下形成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水面“折”枝是光由水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符合题意。
C、灯光在夜空中看来,沿直线传播,不符合题意;
D、斑马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解:
A、鱼在水中,而人在船上,则来自鱼的光线需要从水中射向空气中进入人眼,此时光线就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看到的是鱼的虚像,由于虚像的位置比鱼的位置要高,所以我们要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去叉;与题意不符;
B、由图可知,激光引导掘进方向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光引导的掘进方向也是直的;与题意不符;
C、看到地上物体是由于光的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符合题意;
D、凸透镜会聚光线是由于光的折射。与题意不符;
故选:C。
6.解:“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解:
A、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A错误;
B、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B错误;
C、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故C正确;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说明物距太近,应使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8.解:A、照相机利用了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不是成虚像,故A错误;
B、黑板反光是因为局部太光滑,形成了镜面反射,使部分同学感觉很刺眼,故B错误;
C、“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折射而形成的,故C正确;
D、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故D错误。
故选:C。
9.解:
①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②掩耳盗铃指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③低声细语指声音的响度小;
④悦耳动听指声音的音色好;
⑤震耳欲聋指声音的响度大;
综上所述,描述同一乐音特征的是③和⑤。
故选:D。
10.解:A、因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故A正确;
B、根据光路可逆若只将光屏和蜡烛互换后,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故B正确;
C、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近视镜片,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折射光线延迟会聚,故保持光屏不动将蜡烛远离透镜后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故C错误;
D、烛焰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以速度v从1.2f处匀速运动到1.9f处(f为焦距),这段时间内像移动的速度为v′,则v′>v,故D正确。
故选:C。
11.解:A、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B、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都是由于空气传播的,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擂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解:A、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A错误;
B、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小,应增大物距,将蜡烛远离凸透镜,B错误;
C、由图知,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根据这一原理制成,C正确;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玻璃板,使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D错误。
故选:C。
13.解:由图象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所以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故选:A。
14.解: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亮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20厘米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这是利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得了透镜的焦距。
现在的物距是50厘米,大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D。
15.解: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A说法错误;
B、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B说法正确;
C、潜望镜属于平面镜成像,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C说法错误;
D、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D说法错误。
故选:B。
16.解: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是要把成的像变小点,就要像距变小,将镜头往后缩;同时物距变大,照相机离人远一些。
故选:D。
17.解: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自己相同的色光。因此只有红光才能通过红色的玻璃,白纸上由于只有红光落在上面,则白纸也只能反射红光,呈现红色,而白纸上的字也是红色的,所以会几乎看不出来。
故选:B。
18.解: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2f,像距2f>v>f,
所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故选:B。
19.解:A、手在墙上形成手影,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光的折射,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者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出现了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的现象,如同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是一样的。
C、汽车观后镜,是利用凸面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扩大视野,是光的反射原理,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山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解:A、王亚平前的水珠相当于凸透镜,所以此时的“倒影”是通过凸透镜成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是光的折射的缘故,故A错误;
B、由于此时成的是缩小的实像,所以能成在光屏上,故B错误;
C、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王亚平离水球的距离大于水球焦距的2倍,故C正确;
D、若王亚平离水球越远,即物距变大,所以像距变小,像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21.解:(1)影子是由于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若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后,在其后方会形成一块光线所达不到的黑色区域,这就是影子,故手影是利用了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由于不同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故口技演员能惟妙惟肖地学出黄鹂鸟的叫声,主要是模仿了它们的音色。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音色。
22.解: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同时当人靠近镜头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同时像变大。
故答案为:凸;照相机;缩小;近。
23.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发声的锣面,锣面停止振动,所以锣声就消失了;
(2)花样游泳运动员和海豚在水中表演时,都能够能听到岸上音乐和哨声,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些都说明水(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水能传播声音。
24.解:摄像机的镜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类似,应用的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照相机。
25.解:(1)如图甲所示,小水滴接近圆形,所以其相当于一个焦距很小的凸透镜,是当作显微镜的物镜来使用的;
(2)显微镜的物镜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透过小水滴应该可以看到位于水滴下方白纸上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的箭头。
故答案为:(1)凸透;物;(2)反。
26.解: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样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故答案为:缩小;实。
27.解:古诗中的“水中嘴对嘴”,是指驴在岸边饮水,水面上就会出现驴子嘴的像,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反射;虚。
28.解:日全食的现象正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事例,此时观察日全食可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同猴子水中捞月,就会在脸盆中看到太阳的像,根据日全食现象的形成,当日全食过后,晚上的月亮会是新月。
故答案为:平面镜,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新月。
29.解:对于前三幅图,光线能够经光学元件透过去,所以前三幅图中可能为透镜。
第一、三图的折射光线比起入射光线更加远离主光轴,所以这些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填凹透镜。
第二图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向主光轴靠拢,所以这些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填凸透镜。
第四图中的光学元件不能使光线透过,但能改变光路,所以该图中是平面镜。如图所示:
30.解:(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
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因为通过小孔的光不变,所以屏上的像将变暗。
(2)太阳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正方形亮斑;
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间的距离10厘米,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大。
夏天,在南京的大街上漫步时,我们发现透过法国梧桐树树叶缝隙的阳光在地面上会呈现出圆形亮斑。
这是因为阳光通过小孔后,在地面上形成太阳的像(小孔成像),因为太阳是圆的,所以在地面上产生的光斑形状是圆形的。
故答案为:A;变大;变暗;正方形;光沿直线传播;圆形。
31.解:(1)根据焦距的定义,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f=60cm﹣45cm=15cm,
(2)因当物距在1倍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此时只有c点符合,应用是投影仪;
(3)因当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时会成正立放大虚像,不会呈现在光屏上。
(4)当物距增大时,像距会变小,像变小;当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凸透镜,此时在光屏上已成清晰的像是倒立。
(5)因近视眼镜即为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当将近视眼镜放在光屏与凸透镜之间时,
所成的像会向后移动,只有把光屏向后移才可接收到像。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上;光屏的中心;(2)c;投影仪;(3)蜡烛放在焦点之内;(4)小;远离;倒立;(5)远离;实。
32.解:
(1)由题知,火箭弹到击中目标的时间为1.2s,发射到听到爆炸声的时间为4.7s,
所以火箭弹爆炸发出到声音传到该舰的时间:t1=4.7s﹣1.2s=3.5s,
由v=可得该舰与目标的距离:
s=v声t1=340m/s×3.5s=1190m;
(2)火箭弹的速度:
v弹===991.7m/s。
答:(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1190m;
(2)火箭弹的飞行速度是991.7m/s。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20 17:20:51;用户:初中物理;邮箱:15004352727;学号:2756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