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文档属性

名称 醉翁亭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30 19:43:00

文档简介

二十一 醉翁亭记(教案)
欧阳修
主备人:强光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本文游览山水的乐趣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2、美读课文,体会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的句式。
3、识记积累文言文重要词语,丰富文言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指导与合作交流,学会寻找关键词,依据文章内容扩展关键词,提纲挈领理解文章。
2、通过美读法鉴赏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运用知人论世法探究作品的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
2、感受并理解文中作者旷达的情怀和美好的理想,正确面对挫折,胸怀天下。
【教学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鉴赏美文。
2、探究“醉翁之意”,解读“太守之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节奏韵律。
2、了解作者、背景,整体感知文意及作者的感情。
3、研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导入与他同一时代有着同样政治情怀的欧阳修。
二、出示目标(幻2)
三、交流预习情况(幻2—6)
1、作者
欧阳修,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四岁丧父,家境贫穷。后发愤读书,考中进士,在朝做官。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滁州任太守时写的。
2、写作背景
欧阳修政治生活中两次被贬,本文是第二次被贬滁州做太守,心情郁闷,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与山寺间的智仙和尚结成莫逆之交。智仙为其修建一座供游人休息、饮酒的亭子,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命名。
3、关于文体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可以记录风土人情,小到一人一家的生活面貌,大到一国大事,并可以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4、扫除文字障碍,检查生字词
滁 chú 壑 hè 琅 láng 琊 yá 辄 zhé 霏 fēi 晦 huì 暝 míng 伛 yǔ
偻 lǚ 肴 yáo 蔌 sù 洌 liè 弈 yì 颓 tuí 觥 gōng 筹 chóu 翳 yì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幻7)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练习朗读全文,掌握节奏
3、检查学生朗读二、三段,个别读。
五、合作交流(幻8—10)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翻译第一段
2、总结重点实词
3、检查翻译情况
4、给第一段分层,并归纳各层大意。
明确:第一层写亭的环境。
第二层写亭名由来。
六、课堂小结
七、当堂训练:文学常识和有关第一自然段内容。(见课件)(幻11—13)
八、布置作业:1、熟读二、三段。
2、翻译其它三段,找出疑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重点翻译二、三、四段,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写景顺序,再现主旨的过程。
3、理解本文主旨,并掌握本文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导入。
二、出示目标(幻2)
三、深入探究
1、美读课文,力求声满气足,神采飞扬。
2、合作探究:(幻3—5))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二、三自然段。
(2)总结重点词语,交流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3)通过筛选关键词语,找出描写朝暮和四季变化的语句,熟读成诵。鉴赏其语言美和意境美。
3、思考讨论:(幻6—9)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2)第三自然段描写了哪四幅画面?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滁人游乐图
太守宴饮图 陪衬 外
众宾欢乐图
太守醉(乐)图 核心 内
(3)太守为什么醉了?他的“乐”是一种什么乐趣?
(4)你认为该部分紧扣第一节哪些内容?
明确:见课件。
4、交流讨论(幻10—14)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翻译。
(2)通过筛选重要信息的方法,找出主旨句。
(3)纵观全文,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
(4)如何理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四、课堂小结(幻15)
1、写景技法。
2、语言凝练精粹,骈散结合。
五、当堂训练:(幻16—24)
六、拓展延伸(幻25、26)
【教学反思】(共14张PPT)
醉翁亭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节奏韵律。
2、了解作者、背景,整体感知文意及作者的感情。
3、研读第一自然段。
欧阳修,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岁丧父,家境贫穷。后发愤读书,考中进士,在朝做官。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滁州任太守时写的。
写作背景
欧阳修政治生活中两次被贬,本文是第二次
被贬滁州做太守,心情郁闷,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与山寺间的智仙和尚结成莫逆之交。智仙为其修建一座供游人休息、饮酒的亭子,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命名。
关于文体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可以记录风土人情,小到一人一家的生活面貌,大到一国大事,并可以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准下列字音
滁 壑 琅
琊 辄 霏
晦 暝 伛
偻 肴 蔌
洌 弈 颓
觥 筹 翳
chú

láng
zhé
fēi
huì
míng


yáo

liè
gōng
chóu


tuí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合作交流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翻译第一段
2、总结重点实词
3、检查翻译情况
4、给第一段分层,并归纳各层大意。
(5分钟时间)
重点实词
林壑尤美
山行六七里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山行,沿山而行。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故自号曰醉翁
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自谓,自称。
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第一段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在原文中用“‖”标示,并分别归纳层意
(各不要超过5个字)。
文段可在“醉翁亭也”和“作亭者谁”之间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写亭的环境。
第二层写亭名由来。
1.“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代在散文方面有成就的八位名家是 、 、
、 、 、 、
和曾巩。
2.《醉翁亭记》作者 ,是
朝 家, 家。他自号 ,又号 。这篇文章选自《 》。
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

文学
史学
醉翁
六一居士
当堂训练
4、最能说明醉翁亭命名之意的一句话是
醉翁亭
琅琊
酿泉
西南诸峰
3、这段随作者观察对象的变化,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介绍了醉翁亭的环境。请将作者观察、记叙的对象按顺序填在下面的方框里。
环滁皆山→ →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共26张PPT)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重点翻译二、三、四段,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写景顺序,再现主旨的过程。
3、理解本文主旨,并掌握本文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合作探究
1.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二、三自然段。
2. 总结重点词语,交流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3. 通过筛选关键词语,找出描写朝暮和四季变化的语句,熟读成诵。鉴赏其语言美和意境美。
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伛偻提携 临溪而渔
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 非丝非竹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野芳发而幽香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雾气
聚拢 昏暗
阴暗
花 开放
四季
穷尽
佳木秀而繁阴
草木茂盛
背负
休息
老人
清澈透明
野味野菜
摆放
指代音乐
靠近(在…旁)钓鱼
表示停顿
重点词语归结
至于负者歌于途
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
宴酣之乐
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
互文,即泉香洌而酒也香洌。洌,水清。
肴,荤菜。蔌,菜蔬。
杂然,错杂。陈,摆放。
酣,尽兴地喝酒。
弈者胜
觥筹交错
颓然乎其间者
晦明变化者
晦,昏暗不明。
下棋
酒杯
酒筹
醉醺醺的样子
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3、太守为什么醉了?他的“乐”是一种什么乐趣?
4、你认为该部分紧扣第一节哪些内容写的?
2、第三节写了哪四幅画面,按什么顺序写的?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⑴写亭的环境:
从远到近
⑵写山间之朝暮:
从早到晚
⑶写山间之四时:
从春到冬
⑷写宴饮场面:
从外到内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陪衬
核心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全文的主旨。
交流讨论
1、纵观全文,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
2、如何理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
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
2、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包括四层意思:
①滁州风景如画,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作者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②滁州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农闲时可以到名胜处尽情游乐,滁人快乐,太守也感快乐。
③被贬到滁州后,治滁见成效,政治理想在小范围内实现,对此作者是陶醉的。
④作为一个政治家特别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醉能同滁人、众宾共享游山之乐,而醒了又能用文字把这种快乐表述出来,供人欣赏,欧阳修是引以自豪的。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⑴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⑵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⑶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课堂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文章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用了21个“也”逐层描绘出新的艺术境界。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峰回路转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醉翁之意不在酒
前呼后应
当堂训练
2、词语小结
“而”
泉香而酒洌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杂然而前陈者
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而年又最高:
表并列
(轻读)
表承接
(轻读)
表修饰
(轻读)
表转折
(重读)
表递进
表修饰
(轻读)
(轻读)
3、下列画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滁州)
林壑尤美(山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草木茂盛)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水流动的声音)
C.饮少辄醉(就)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飘扬)
D.云归而岩穴瞑(昏暗)
觥筹交错(酒杯)
C
消散
4、下列句中“而”字应重读的一句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B.而不知人之乐
C.起坐而喧哗者
D.临溪而渔
B
5、下列骈散结合的句子朗读节奏处理有误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B.作亭 谁?山之僧/智仙也。
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D.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
B


6.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林壑(A.huò B.hè)尤美( )
⑵山肴(A.yáo B.xiáo)野蔌( )
⑶觥(A.guāng B.gōng)筹交错( )
⑷云归而岩穴(A.xué B.xuè)暝( )
⑸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A.yá
B.xié)也( )
⑹伛(A.yú B.yù)偻提携( )。
A
B
A
B
A
A
7.对下列画线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蔚然(茂盛的样子)
饮少辄醉(就)
B.伛偻提携(驼背)
野芳发而幽香(芳草)
C.树林阴翳(遮盖)
颓然乎其间(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D.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B

8.选择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
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B
9.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A
古人早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之说,“兼济天下”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人民疾苦,爱国爱民;“独善其身”者,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或安贫乐道、随缘自适,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请结合已学过的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迁移
提示: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刘禹锡《陋室铭》
周敦颐《爱莲说》——“独善其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龚自珍《己亥杂诗》——“兼济天下”(古仁人之心)
《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