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河象▎冀教版(2课时表格)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河象▎冀教版(2课时表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07 00:0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23、黄河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书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的讲述事件,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调整与思考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只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后在黄河流域,所以叫他们黄河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认真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把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通过工具书查出意思。
2、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词句的检查。
(1)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小组间检查认读,把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生词检查。
出示:
骨骼、假想、惊恐、挖掘、陈列、骨架、推想、惊奇、开掘、陈设、有气无力、一动不动、呆立不动、昂首阔步(分别采用指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词认读情况,同时,重点理解“假想”“推想”等词语的意思。)
(3)指导书写。
让学生找出自己易写错的生字,并提醒给大家。(如:“椭”、“腐”等字需重点强调,纠正字音:挖掘、开掘、
昂首阔步。)
2、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文,检查认读效果。
开火车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结合学生的朗读,一同纠正并分析读错的地方。
3、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2)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讨论:课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自然段(1):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
第二自然段(2—5):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
第三自然段(6):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四、教师小结。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五、巩固练习。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句积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黄河象》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两百万年前的动物世界,看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你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勾画出相关语句,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并做好相关批注。
(一)、合作学习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5、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6、(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7、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8、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学习第三段(第6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6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6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师板书:假想来历。
  (三)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5、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6、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四、拓展延伸。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板书设计
23 黄河象
骨架的样子 -------- 假想来历 -------- 发掘化掘
↓ ↓ ↓
高大完整 炙烤 干渴 陷进 化石 斜插 脚踩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