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2张PPT+教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2张PPT+教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6-07 11:25:58

文档简介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农村和城市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这节课主要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中,上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接对外开放,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包括三个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开始于农村,核心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劳动积极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思维能力发展较快,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重点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六、教学资源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提问:这首歌曲反映了当时农民怎样的心情,农民为什么那么高兴呢?解说有关历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板块设计,共分三个板块。
板块一:思路决定出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复习过渡)
板块二:敢问路在何方——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板块三:创设特色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渡:通过复习导入第一板块的学习。
板块一:思路决定出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复习过渡)
过渡:教师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由此过渡到第二板块的学习。
板块二:敢问路在何方——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展示史料,让学生分析讨论:两段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材料一:当时,地方上流传着一些说法:队长哨子吹破嘴,催人下地跑断腿,喊了半天人半数,到了地里鬼混鬼。晚上工,早下工,到了地里磨洋工,反正记得一样工。辛辛苦苦干一天,不值一包光明烟。
材料二:位于淮河岸边的这个普通小村庄在1978年以前只有20户人家、115口人,是当地著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贫穷村。当时村里农民住的基本都是茅草房,每年秋收后家家户户都会拖儿带女地外出讨饭。
提示: 两段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改革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弊端。
2.教师继续提问: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变农村这种状况的,由此过渡到探究点一的学习。
探究点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让学生读教材第38页《相关史事》,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接着展示“大包干”的歌谣和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的宣言书,并向学生讲解小岗村发展的历程。并强调小岗村的成功尝试得到中央的肯定,并逐步在全国推开。
1.教师提问:阅读课本38-39页,回答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2.播放小岗村改革的视频、并展示农村改革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农村改革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渡: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探究点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困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提示: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2.?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你能开出什么“药方”让企业摆脱困境呢,阅读教材39-40页,让学生踊跃发言。?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师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结果是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过渡: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有种声音反映了人民对改革的质疑,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计划取向,而改革却搞了市场趋向,改革有方向性错误。到底计划还是市场,改革之路如何前行,由此导入第三板块的学习。
板块三:创设特色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改革后国有企业的变化。
2.让学生读课本,引导学生回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提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随堂训练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2.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3.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这55人呼吁的主要内容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进行三大改造
D.结束“文化大革命”
4.问题探究:
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八、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精力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他们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另一方面通过预设一些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够顺畅、不够熟练的情况,需要加强对教学衔接的学习和实践。
课件22张PPT。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导入新课板块一:思路决定出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复习过渡)
板块二:敢问路在何方——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板块三:创设特色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板块设计旧知回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哪一年召开的?意义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哪儿开始的?板块一:思路决定出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复习过渡)新课探究材料二:位于淮河岸边的这个普通小村庄在1978年以前只有20户人家、115口人,是当地著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贫穷村。当时村里农民住的基本都是茅草房,每年秋收后家家户户都会拖儿带女地外出讨饭。
材料一:当时,地方上流传着一些说法:队长哨子吹破嘴,催人下地跑断腿,喊了半天人半数,到了地里鬼混鬼。晚上工,早下工,到了地里磨洋工,反正记得一样
工。辛辛苦苦干一天,不值一包光明烟。

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改革的原因) 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9页小字部分的相关史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宣言书(凤阳小岗村签署的责任书)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板块二:敢问路在何方——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探究点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8-39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实施: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1.背景:2.目的:(1)开始(尝试):
(2)发展(推广):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4.意义: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乡镇企业
现在,严金昌经营自家农家乐,每年有 20多万元进账。
农村改革老严的金昌食府(严金昌曾是凤阳小岗村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也是小岗村互联网土地流转第一人,现又经营自家农家乐致富,可称为小岗村改革致富的领头人。)想一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这番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1、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
2、企业没有活力。材料二: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
“……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困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阅读教材(39-40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变化,归纳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1.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文献2.改革前后国有企业的变化
探究点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9-40页)3.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1.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文献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场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国家工人企业没有生产自主权,缺乏活力吃大锅饭,没有劳动积极性管得太多、太死国有企业国家工人企业扩大生产自主权,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劳动积极性高给企业松绑国有企业 2.改革前后国有企业的变化改革前改革后政企结合平均分配单一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政企分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1)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2)使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板块三:创设特色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40-41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1.提出:2.定位: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3.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2.目的3.实施①开始②发展1.文献2.国有企业改革②作用①企业改革前后的变化1.提出2.定位3.意义4.意义课堂小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农村随堂训练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
主要形式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
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D2.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
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
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
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C3.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
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这55人
呼吁的主要内容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进行三大改造
D.结束“文化大革命”B 1.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促进经济的腾飞。问题探究:
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