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钱学森
钱三强
钱骥
"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
"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总体组负责人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
两弹——
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两
弹
一
星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核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原子弹)和聚变武器(氢弹)。
二战期间,为了抢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美国号召同盟国所有科学家,一起研究原子弹,代号“曼哈顿计划”。负责人是罗伯特.奥本海默 ( “原子弹之父”)
1945年7月16日美国新墨西哥州进行世界上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地爆炸一颗原子弹
广岛——小男孩子
长崎——胖子
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
一、两弹一星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美国:
1945年原子弹;
1952年11月1日 氢弹爆炸
苏联:
1949年8月29日原子弹;
1953年8月21日氢弹
英国:
1952年10月3日;
原子弹1957年5月15日氢弹
法国:
1962年原子弹 ;
1968年8月氢弹
没资金、没设备、没经验——中国原子弹计划在艰难中起步
苏联政府于1955年1月17日声明,将帮助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动原子能和平利用”,并提供用于科学研究的原子反应堆和供研究的裂变材料。
——王纪一《毛泽东与“两弹一星”战略决策》
史料
分析
苏联撕毁合同时,我国国民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防尖端科技项目是“上马”还是“下马”,意见很不一致。毛泽东明确指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
——王素莉《“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与历史经验》
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起步,得益于哪国的支持?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是什么?面对困难,中央对“两弹一星”工程的态度是什么?
苏联
“大跃进”的失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
“上马”决不能放松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十年磨一剑,罗布泊腾起蘑菇云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
①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6年10月27日,装载着核弹头的导弹成功发射,广大指战员热烈庆祝我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
③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是8年零6个月,美国是7年零3个月,英国是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不到4年,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④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成功原因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美国海军部次长丹尼。金波尔说:“钱学森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让他走!”…… “他知道得也太多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决不让他离开美国”——胡士弘《钱学森》
美国为什么不让钱学森离开美国?
史料
分析
因为钱学森掌握了关于火箭的最前沿理论
这年冬天,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时任院长的陈赓大将专程从北京赶回来接待他……陈赓大将从旁边问:“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刘程、范炬炜《钱学森与“两弹一星”》
从钱学森的回答中,可看出他怎样的品质?
钱学森(1911-2009)
充满自信,热爱祖国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为人知。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功影响
1971年7月,美国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隔绝了22年坚冰开始融化……同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王纪一《毛泽东与“两弹一星”战略决策》
(1)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与外交成就的取得有何关系?
中美关系开始改善;恢复联合国席位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我国外交的发展。
全球核武器形势
目前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有核国家是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
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一批国家主动放弃现有核武器及核武器发展计划,成为无核国家。
一些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千方百计谋求核武器,成为“核门槛”国家。印度、巴基斯坦进行了核爆炸试验。以色列和日本虽未公开进行核爆试验,但以色列是公认的具有核武器的国家,而日本则完全具备生产核武器的技术条件。
谋求核武器的还有各种恐怖组织。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二、漫步太空
我国目前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到达第几步?
第二步
①1999年11月, ___________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神舟一号
② 2003年10月,航天员___________乘坐___________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9月, ___________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_________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杨利伟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翟志刚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右图中的人物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______________,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______________,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______________”。
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2017年10月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再创新高,在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的百亩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田内,平均亩产达1149.02公斤,刷新了世界水稻单产纪录,每公顷产量达17.23吨。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改革开放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科学技术
国家政策
青蒿素
①时间:
20世纪70年代
②发现者:
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③ 意义:
青蒿素
屠呦呦科研团队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理由——“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
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