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结合课文注释和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复述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对文中关键词进行表达效果等方面的理解和赏析,分析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的朗读,参考课下注释来理解词义、疏通文意。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寻找石兽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懂得“实践出真知”,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继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继续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文中三类人寻找石兽的不同方法,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大家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刻舟求剑》
今天让我们走进相似的故事,一个寺庙中的两座石兽掉入河中,应该到哪里去找呢?
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受命总纂《四库全书》。大功告成后,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在其基础上精益求精,写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对我国目录学贡献卓著。纪昀一生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其主要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评文心雕龙》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2.文体知识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逸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音
曳铁钯(yè pá) 啮沙(niè溯流(sù) 河干(gān) 木杮(fèi)坎穴(kǎn xué) 臆断(yì) 圮(pǐ) 棹(zhào) 湮(yān) 倒掷(zhì) 欤(yú)
(2)句读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韵味
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
---朱自清
学习活动二:信息读、读懂课文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 ,快速浏览,筛选信息(人,事)来复述故事。
一、重点字词
(1)词类活用
①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洪水)
(2)古今异义
盖
是非
物理
(3)一词多义
如
文言虚词
为
之
二、重点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规律。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2)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河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3)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河底深处寻找,不更荒唐吗?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学习活动三:鉴赏读、读懂道理
要求: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探究,品味赏析
1.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示例:一个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用各种方法寻找石兽。
2、文中三人提出了寻找石兽的方法,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能找到石兽?
答案示例:寺僧一开始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来又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3、他们三人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我从文中______________词/句(描写)中看出僧/讲学家/老河兵是一个______的人。
有人评价纪昀的作品“以简约见长,以意蕴取胜”。也就是说他的作品语言简洁,如水般平静,但细细琢磨,却是波澜起伏,深藏韵味。
第一段举例:?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改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找石兽于水中,不可得。
我们分别读一下“求石兽于水中”“找石兽于水中”,看看能否有新的发现。
“求”不是“找”,它是“寻求”的意思,可见僧人找寻石兽的用心。
“找”字似乎有点现代的味道,“求”字似乎古意更浓。比如:求学、求之、求贤若渴等等。这就是古文的音韵之美。我们再来通过朗读体会一下音韵之美。????
“求”字苦苦追寻,但“竟”字失落而归,两个字把僧人的情感波澜写出来了。那僧人是不是就此罢休了呢?从“以为顺流下矣”的“以为”可以看出。
师:苦苦搜寻,劳师动众,可结果依然迷茫,此时此刻,僧人的情绪可谓波澜起伏,希望,失望,不绝于希望,依然失望,纪昀将这起伏的心情凭借这简洁的文字白描了出来,引我们联想,引我们追思,一个字写活一片心,一个字激活一群人,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言语,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说纪昀的文字言虽短而意无穷。
师:让我们带着情感,再一次读这段文字吧!(生读)
读出讲学家和老河兵是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先独立地思考,在文中圈定出来,好好体会,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一起来分享。
第二段举例: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第三段举例: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读出讲学家: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骄傲自大、以为自己很有才华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讽刺,是自以为是的傲慢的笑。
读出老河兵的笑呢?老河兵经验丰富,他笑讲学家不懂装懂。一种胸有成竹、淡定包容,坚定自信的笑。
语言文字是很感性的东西,有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情感就必须有什么样的声音。你们能用声音表达对这两种笑的内容的理解吗?
(小组合作,交流揣摩一下。生朗读交流,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个性)
学习活动四:悟读
问: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仅仅因为姜是老的辣吗?
小结:同一件事情,寺僧和讲学家他们都只是从自己的主观臆断出发,去判断、去思考。而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道理?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实践出真知
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认知轻易做出推理判断。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那样的笑话。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及翻译
2、探究课后习题二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言简义丰??? 河中求石兽
三次寻无迹
臆断不可信
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