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6 How many PA Let’s talk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是Zhang Peng和Amy在操场上看风筝时的一段略带幽默色彩的对话,对话中运用了Unit 6 How many中Part A的重点句型“How many kites do you see?”和表示15以内数字的词汇,围绕风筝的数量展开讨论,其中句型“The black one is a bird!”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难点。本节课将在保证落实教学难点的前提下,尝试突破这一难点,帮助学生运用本课语言围绕物品的数量进行交流。以下是教材中的对话内容:
Zhang Peng: Look at the kites!
Amy: Wow, so beautiful!
Zhang Peng: How many kites do you see?
Amy: 1, 2 … I see 12!
Zhang Peng: No! The black one is a bird!
Amy: Oh!
二、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1) 能听懂、会说、会读对话中出现的以下句型: Wow, so beautiful! / How many kites do you see? The black one is a bird!
(2) 能运用本课句型“How many … do you see? / I see …”及数字1~15围绕物品的数量进行交流。
(3) 尝试运用句型“No! The … one is a …”对物品的数量表示异议。
2. 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及学习策略
(1) 能体会文本的幽默色彩,感受真实语言交际中灵活运用英语所带来的乐趣。
(2) 能积极与同伴合作,灵活运用本课语言知识围绕物品数量创编对话。
(3) 渗透在生活中爱整理的个人好习惯。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游戏、竞赛等特别感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他们还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对英语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但同时,他们的有效注意力时间较短,且自控能力较差。
四、重点难点
1. 运用句型“How many … do you see? / I see …”围绕物品的数量进行讨论。
2. 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句型“The black one is a bird!”。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畅言、板书对话条
六、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热身活动
Step1: Warming up
1. 教师引导学生演唱并改编歌曲Ten Little Indians。
(1) 教师播放歌曲Ten Little Indians的Flash动画,引导全班学生齐唱歌曲。
(2) 创设动物园场景,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给他们分组(猴子和熊猫),并围绕动物的数量展开对话,然后教师让学生数一数由他们扮演的各种动物的数量,并改编歌曲内容。
T: These two groups, you are the monkeys. How many monkeys do you see? (同时出示对话条)
Ss: I see …
T: Let’s count.
Ss: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Eleven little, twelve little, thirteen little monkeys, fourteen little, fifteen little, sixteen little monkeys, seventeen little, eighteen little, nineteen little monkeys, twenty little Shiyan monkeys. (Shiyan是上课学校校名“实验小学”的拼音。)
[设计意图]
利用经典儿童歌曲Ten Little Indians引入教学,让学生在饶有兴致地唱歌的同时复习了10以内的数字。随后在创设的动物园情景中,给学生按动物分组,并根据不同的动物及其数量改编歌曲,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并复习了15以内的数字,简单感知了数字16~20,新授和创编对话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活动2【活动】复习引新活动
2. 学生尝试用英语说唱儿歌《数青蛙》。
(1)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数青蛙的活动中。教师用课件逐行呈现根据儿歌《数青蛙》改编的内容,引导学生在青蛙数量叠加的过程中,运用本册Unit4的重点句型“I have / It has …”和20以内的数字,围绕青蛙及其身体部位的数量进行交流。
教师播放课件(青蛙的叫声)
T: What’s this?
S: It’s a frog.
T: Look at the frog. So …
S: Beautiful.
T: How many heads / eyes / legs do you see?
Ss: One / two / four.
T: So we can say …
One frog has _____ head, _____ eyes and _____ legs.
One frog has one head, two eyes and four legs.
Two frogs have two heads, four eyes and eight legs.
Three frogs have three heads, six eyes and twelve legs.
Four frogs have four heads, eight eyes and sixteen legs.
教师依次出示两只、三只、四只青蛙,和学生对话交流,然后让学生拿出作业①,填空。
One frog has one head, two eyes and four legs.
Two frogs have two heads, four eyes and eight legs.
Three frogs have three heads, six eyes and twelve legs.
Four frogs have four heads, eight eyes and sixteen legs.
(2) 课件完整呈现歌谣内容,并让学生说唱歌谣。(注:伴奏乐是《蜗牛与黄鹂鸟》)
[设计意图]
对经典中文儿歌《数青蛙》进行改编,使其成为学生操练20以内数字的语言材料,同时又能有效复习有关身体部位的词汇。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出发,在活动中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活动3【讲授】以旧带新,突破重难点
Step 2: Presentation & practice
1. Guess
T: One teacher has one big head, two big eyes and two long legs.
教师板书“?”,然后向学生提问。
T: Who is this teacher?
S: Miss. Zhang.
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描述性语言,猜测所描述的任务或动物。
[设计意图]
学生在描述教师外貌到阅读并猜测教材人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借助人物和地点的特征,使学生对目标形容词有直观的感知,并在具体的运用中加以巩固。
2. 让学生猜测不同颜色的人物剪影,新授和操练“The black / red / green / blue one is …”这个句型。
教师用课件呈现不同颜色的人物剪影,并指向课件中的“?”,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并回答。
T: I like these children. How many boys do you see?
Ss: I see four.
T: Four? Let’s count. One boy, two boys, three boys, four boys?
Ss: No. This is a girl.
T: Yes, the pink one is a girl. (出示对话条) Who’s this girl?
Ss: The pink one is Amy.
T: Good. And the blue one is …
Ss: The blue one is …
...
在学生猜测的过程中,课件中的人物图像逐渐清晰。
[设计意图]
句型“The black one is a bird.”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通过让学生猜测不同颜色的人物剪影,利用信息差实现真实交际,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有效化解了难点。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先自主提出疑问,然后再回答,培养了学生善于提问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能力。
3. 创设Zhang Peng和Amy在操场上看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新授教材对话。
(1) 创设“Zhang Peng来到学校”情景。
课件中留下人物Zhang Peng的图片,并出现学校的图片,在讨论中教师导入“来到Zhang Peng的学校”的情景。
T: What about the white one?
S: The white one is a school.
T: Is this your school?
S: No, it’s Zhang Peng’s school.
(2) 学生在此猜测不同颜色的人物剪影,继续巩固新学的句型。
教师用课件首先呈现带色彩的人物剪影,在学生猜测后课件呈现清晰的人物图片。
Ss: The black one is … The red one is Amy.
(3) 教师板书句型“Look at …”,让学生看图,猜一猜,并用该句型说一句话。
S1: Look at the bird.
S2: Look at the plane.
S3: Look at the UFO.
S4: Look at the kite.
...
[设计意图]
为教材文本设置“来到Zhang Peng的学校”的情景,提升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再次猜测不同人物剪影的活动,使本课难点句型“The black one is a bird!”。在学生的主动运用中基本化解。开放性话题“Look at …”巧妙地借助教材插图,利用Zhang Peng的手指向天空这一动作,让学生在富有想象力的猜测中运用新学的句型。
(4)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对话。
教师用课件呈现教材中的完整插图,并提出问题“How many kites?”;之后播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听对话寻找相关信息。
(5) 跟读课文录音。
(6) 教师先与一位学生分别扮演Zhang Peng和Amy进行对话示范,然后让学生与同桌模仿教材对话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最后让2~3组学生向全班展示对话。
[设计意图]
在模仿纯正语音、语调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既保证了语言操练的时效性,又利用文本和角色扮演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活动4【测试】拓展练习
Step 3: Production
1. 师生讨论Zhang Peng的房间,将本课语言迁移运用于讨论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
(1) 将话题引至“来到Zhang Peng的学校”的主情景图,并呈现房间图片,用句型“This is Zhang Peng’s room.”和“Let’s go to Zhang Peng’s room.”引出对Zhang Peng的房间的讨论。
(2) 师生讨论Zhang Peng房间内的物品。
课件逐步呈现Zhang Peng房间的局部剪影,教师与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指着板书中的“Look at …”这一句型,引导学生自主输出语言,如: Look at the cars. / Wow, so cool! / How many cars do you see? / …
(3) 同桌创编对话。
教师用课件呈现Zhang Peng房间的整体效果图,让学生选取图片中的一件物品,模仿教材内容创编对话;同时,教师擦除板书中的部分内容。只保留关键句型。提供作业纸②。为学生创编对话提供语言支架。
S1: Look at the cars.
S2: Wow, so cool!
S1: How many cars do you see?
S2: 1, 2 … I see 7.
S1: No! The brown one is a boat.
S2: Oh!
请3~5组学生向全班展示。
(4) 创设“整理Zhang Peng的房间”的情景,拓展运用“Put the 12 books on the desk.”这一句型。
T: Do you like this room?
Ss: No!
T: Let’s clean Zhang Peng’s room. Put the 12 books on the desk. And?
S3: Put the 13 balls in the toy box.
S4: Put the 12 pencils in the toy box.
...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用课件呈现整洁的房间图片。并渗透Keep your room clean.
[设计意图]
学生在讨论风筝数量的过程中基本掌握了本课句型;之后,教师选取学生熟悉的房间话题,让学生在讨论Zhang Peng的房间——创编对话——整理房间的活动中,将所学语言内容迁移运用到讨论房间内物品的数量中,并在逐渐拆除语言支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将其有效内化,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5【作业】课后延伸练习
Step4: Homework
(1) Listen, point and read on page 58.
(2) Choose one topic from these scenes, make dialogues with your partner.
Bookstore
Fruit shop
KFC
Park
...
[设计意图]
教师提供更多可进行语言迁移的场景,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场景与同伴自由创编对话,实现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
活动6【活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语言知识支撑下围绕物品的数量进行真实交流,如何创设更多的能运用本课语言的情景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以及如何突破“The black one is a bird!”这一教学难点,是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的三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创设可以让学生直接实现语言迁移的情景。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句型“How many kites do you see?”和15以内数字词汇的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在讨论物品数量的主话题下,共同创设了“唱歌曲数同学”、“唱歌谣数青蛙”、“去操场数风筝”、“回房间数物品”四个具体的教学子情景,并在学生创编对话时,提供了动物园、教室、Zhang Peng的家、琅琊山景区等可供选择的情景。这些情景基本涵盖了学生在现有语言基础上所能接触到的讨论物品数量的话题,为学生运用本课所学语言提供了可能性。课堂上通过模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需要运用本课目标语言的情景来实施教学,实现了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无缝链接,学生可以在日常交流中直接使用课堂中所学的语言,有效培养了学生迁移运用语言的能力。
2. 语言操练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从歌曲Ten Little Indians的改编,到歌谣《数青蛙》的吟唱,再到人物的讨论,以及教材文本的处理和对话的创编,贯穿始终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语言运用实践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输出语言时要经过归纳、推理、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使语言成为表达思维的工具,并在不断的思考与想象中进行语言运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既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心智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
3. 语言运用尽可能多地实现以目标语为主体的大容量的语言复现。
围绕本节课的句型“How many kites do you see?”和15以内数字的教学内容,本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机会这一教学理念,笔者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学生需要主动调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储备来实现语言输出,如创编歌曲时复习动物类词汇,说歌谣时复习有关身体部位的词汇,描述人物时运用形容词,讨论Zhang Peng的房间时涉及文具和玩具类词汇等。在不断地复现目标句型和词汇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既保证了同一操练内容的新鲜度,又实现了新旧知识的有效融合。同时,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具有不同兴趣和不同语言程度的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要求。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