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课题
孤独之旅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
过程与方法
品味小说生动传神的语言,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作用,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善于从磨难中寻找希望。
课前准备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曹文轩,出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等。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第八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改。《草房子》曾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油麻地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故事。
读准字音
嬉闹(xī) 凹地(āo) 稠密(chóu) 雍(yōnɡ)
掺杂(chān) 胆怯(qiè) 给予(jǐ yǔ) 觅食(mì)
撩逗(liáo) 戳破(chuō) 旧茬(chá)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厚实:丰富;富裕。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嬉闹:嬉戏打闹。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撩逗:挑逗;招惹。戳破:刺破。
乖巧:(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驱除:赶走;除掉。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广阔浩大,或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寻常。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孤独是心头的针,会时时刺痛脆弱的心灵;孤独是炼钢的火,把我们煅烧得坚强如钢。弱者在孤独中颤抖,强者在孤独中创造人生的奇迹。孤独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杜小康是怎样在孤独中战胜自己,迎来崭新的人生的。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故事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第二部分(2-27):故事的发展。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荡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第三部分(28-49):故事的高潮。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荡中放鸭、找鸭。
第四部分(50-52):故事的结局。写杜小康在芦荡中历经重重磨难后战胜了孤独,终于长大了。?
【品味亮点词语】?
1.“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这句中的“撩逗”一词用的极好,试说说这个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撩逗”一词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少年的记忆力和健忘力成正比,即人在少年时期的记忆力越好,健忘力也越好,因为“前方”总有一些新奇的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尽管他留恋以往既成的生活,但很快会转移自己的兴趣,将对油麻地的思念之情移情到一个全新的旅途境域。当一切都与以往既成的生活全无联系之后,在“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的情况下,只有祈盼“前方”了。此时的祈盼,更能突显后文杜小康孤独的心理。
2.“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中的“紧紧”“迟迟”这两个副词,表现了主人公杜小康怎样的心理?
这两个副词生动地表现了杜小康的胆怯与恐慌。面对邈远、无声、漆黑的夜晚,杜小康的恐慌又战胜了他暂时的平静,他紧紧地挨着父亲,难以入睡。这是写杜小康心理磨炼的第一个历程——“恐慌”。这种“恐慌”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年学会适应生活的必经阶段。
3.“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省略”的呢?
看似一种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的生活表现,在这种生活里,人的精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感悟精彩句子】?
1.如何理解“前行是纯粹的”这句话?
独句成段,“纯粹”表明前行速度之快,强调父子俩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前行是绝对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难;也暗指前行的单调、孤寂。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父子俩对生活的别无选择。
2.谈谈你对“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几句话的理解。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分析主体形象】?
1.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他是一个理解父母苦衷,为家庭分忧的孩子。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2.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例如,写父亲一个劲儿地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儿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初次面对芦荡时也是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子“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饱经沧桑的父亲尚且对未来深感茫然和恐惧,更何况是小小少年杜小康呢?作为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到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呢?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背井离乡,到偏远的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同时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历练,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成长。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心理描写细腻,深化主题。
文章对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杜小康由恐慌到面对直至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他的不同感受表现出来,深化了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出色。
文中对赶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对暴风雨的描写,都突出了“孤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对表现人物的变化和突出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就自己经历过的某件事情写一段细腻的心理描写。(1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扣新课标指出的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要求,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文中小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变化。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对孤独的理解。继而,紧扣小说的三个要素,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环境描写(鸭群、芦荡、暴风雨)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