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范进中举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 范进中举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0 10:4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课题
范进中举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吴敬梓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
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学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及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学会把握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知范进的形象,了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课前准备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其代表作《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反映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读书人的毒害,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小说中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参加童生考试的人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经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考了三十多年。胡子花白的范进坐在考场中,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的遭遇与他非常相似。他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生考试中考中了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
读准字音
绾头发(wǎn) 啐(cuì)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公(xiànɡ) 醺醺(xūn) 行事(hánɡ) 长亲(zhǎnɡ)
腆着(tiǎn) 亚元(yà) 解元(jiè) 荼毒(tú)
轩敞(xuān) 拙病(zhuō) 商酌(zhuó) 星宿(xiù)
忌讳(huì) 后襟(jīn) 锭子(dìnɡ) 攥着(zuàn)
报帖(tiě) 少顷(shǎo qǐnɡ)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带挈:提携。本文指“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浑家:妻子。
烂忠厚:忠实厚道得没有出息。
见教:指教(我)。 腆着:挺着。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舍与:施舍给,赏给。
尖嘴猴腮:形容人面部瘦削,长得难看。
央及:恳请,请托。
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淋淋漓漓:形容水往下流的样子。
商酌:商量斟酌。
叙功:评功。
兀自:仍旧;还是。
少顷:一会儿。
桑梓:家乡。
相与:结交。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学而优则仕”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选择,科举是横在他们进入上层社会的一道门槛。跨过这一道门槛,则八抬大轿,风光无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在“天下知”的时候有人却欢喜而疯,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让我们进入课文《范进中举》的学习,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一起去认识古典文学画廊中的一个“欢喜而疯”的典型人物——范进。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
主要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
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2.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范进被屠户教训及向他借钱赴考遭拒。
发展: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过度而疯了。
高潮: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清醒了。
结局:范进醒后人们对他的巴结。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范进中举前,多次遭到胡屠户辱骂。
第二部分(3-9):写范进中举后发疯,胡屠户治疯。
第三部分(10、11):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贺,胡屠户得银。
【感悟精彩句子】?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句中“啐”字又有何作用?
一个骂人,一个被骂;一个吐痰,一个被吐。两相对比,凸显了范进的可怜与卑劣的灵魂,也表现了胡屠户的傲慢与市侩性格。
“啐”这一动作描写将胡屠户的凶相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表现出胡屠户对范进态度恶劣、轻蔑至极。
2.“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一句中的“笑”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深意?
新中的举人老爷“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如此狼狈不堪,而胡屠户在极短的时间里,反差如此之大,这些都令众人忍俊不禁。“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范进、胡屠户的辛辣嘲讽。
3.“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此处属于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细节描写。“一路”“几十回”,说明在整个行程中胡屠户扯范进后襟的次数之多,讽刺味儿更足。一个“扯”字,充分表明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极尽谄媚之能事,对范进百般地奉承和逢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前倨后恭的市侩小人形象。
【分析主体形象】?
1.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第一次来贺喜:
原因:范进考中了秀才
贺礼:一副大肠,一瓶酒
称呼: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相公)
态度:教训
动作: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第二次来贺喜:
原因:范进考中了举人
贺礼: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称呼:贤婿,天上的文曲星(贤婿老爷)
态度:赞不绝口
动作: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从中可以看出胡屠夫欺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性格特点。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性?
热衷功名利禄、虚伪、世故圆滑。
范进对来自周围人们的侮辱、轻蔑和嘲笑都默默承受下来,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范进这个“下人”,确实“下”得出奇。例如,在他中了秀才之后,胡屠户依旧说他是“现世宝”,他居然“唯唯连声”,不作辩解;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听着那些不堪入耳的话,也仅止于“摸门不着”而已——如此“下人”,简直到了麻木的地步!真可谓卑怯之至,屈辱之至。
范进这种性格是在他三十多年长期困顿的生活中形成的。三十多年来,他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地应试,又不断地失败,除了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弄外,他什么也没有得到。他终于考上了秀才,可是人们都认为是宗师怜悯他,“舍与”他的。他几乎陷入了绝境,当邻居到集上寻他,告诉他已经中举的喜讯,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这就是近乎绝望的心理表现。
3.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表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爱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4.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他与范进交好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猾。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的发展做铺垫。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变化,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物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有力地抨击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惊喜得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本文对范进中举前后各方面的不同情形,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例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刻画出他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嘴脸。
2.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例如,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文章通过语言描写,把胡屠户的市侩嘴脸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又如,张乡绅拜会范进时用的那些表示亲密的词语,充分表现了他的虚伪、势利。
3.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人物形象。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读书人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连声”;“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嫌贫爱富;“范进中举,喜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掴范进”一段,则和上文的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嘴脸;“张乡绅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教学板书
课后反思
《范进中举》是讽刺小说中的杰作,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高。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还对学生渗透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懂得了文章深刻的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