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论证要合理
/
文题一:
《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
文题二:
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文题三:
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
文题一:
首先,明确观点——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然后,找到合适的论据,包括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用其论证观点。同时,要注意论证的思路,对所用材料应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地呈现“观点+材料”。
文题二:
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注意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对“知足常乐”与“知足未必常乐”,不管肯定哪种观点,前提是要先对“知足”进行定义。若肯定“知足常乐”,要明确知足不是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而是在物质追求上不计较太多。在物质生活上容易知足,心中自然充满快乐。若肯定“知足未必常乐”,要明确知足就意味着满足现状,不求上进,长此以往,必将使人颓废消沉,当然不会常乐。这里强调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境界。
文题三:
本题提示我们要正确看待外因与内因对人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说人在好的环境中就会学好,在坏的环境中就容易变坏。旨在说明外因对人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但事实上,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往往更大,“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也比比皆是,如出淤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而能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墉等。
本题要求写成驳论文,因此要梳理驳论文的写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批驳。同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如要论述“近墨者未必黑”的论题,要先承认外因的强大作用,有“近墨者黑”的普遍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亦有“近墨者未必黑”的特殊现象,把内因的能动作用作为文章的论证主体。
/
文题一:
例 文
简 析
疑问造就人才
笛卡尔说:怀疑就是方法。
牛顿应该感谢那砸头的苹果,即便它不是维纳斯追逐的金苹果,也应感激由它而诞生的疑,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假使哥白尼学而无疑,迷信圣人权威,哪来什么日心说?疑是偶然,却又是必然的。在疑的偶然中,必有新发现的必然。只有那些具备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对“无疑处”产生“疑”,努力探求,才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社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先有“疑”,后破“疑”,再有创新和改革,最终才有进步的。
怀疑产生了学问,疑问造就了英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使用名人名言引出论证话题,具有权威性
→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论证观点
→最后得出结论,照应题目,结构完整
【名师点评】
此文段按照“分—总”式结构行文,先以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观点,再进行总结,呼应标题,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文题二:
例 文
简 析
不知足才能常乐
古人云:“知足者常乐。”李白的名诗《将进酒》里面就有这么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酒浇愁,以醉求乐,把世事一股脑儿抛开,那真是一大乐事。
其实,“知足者常乐”是一种消极回避的人生观。人生在世,对世上一切不闻不问,与死物何异?况且,知足了,就不思进取了。有句俗语说得好: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我们要抱定“不知足”的心态,孜孜以求。
“不知足”,就是要我们锐意进取,迎难而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不知足”的心态,去探索新事物,支持新事物,永做新事物的促进派。
“不知足”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会遭到意想不到的意外,但即便如此,也无须害怕。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其实是块试金石。在懦夫面前,它俨然是庞然大物,高不可攀,懦夫退却了,绊脚石成了懦夫的墓碑;在勇士面前,它不过是块小顽石,它成了勇士的垫脚石、磨刀石。
也许,“知足者”会感到困惑:“不知足”者这不是在自讨苦吃吗?怎能是享乐呢?是的,“不知足”者必定会吃苦,然而,“不知足者”同困难做斗争,其中必然有“知足”者所无法体会到的乐趣。再者,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欢乐和幸福都不会从天而降,苦是乐的根,乐是苦的果。我们只要迈出一串坚实的脚印,定能享受到胜利和成功的乐趣。
人类只有在永不知足的追求中,在永不满足的创造中才能生存、发展、延续、进步。所以,我认定“不知足者常乐”!
→引用诗句,指出“知足常乐”的一种状态
→指出“知足常乐”这一认识的不可取之处,抛出自己的观点
→强调“不知足”的必要性
→在追寻“不知足”的道路上,化困难为动力、为经验,力争上游
→进一步阐释为何“不知足”不是自讨苦吃,而是一种乐趣
→总结全文,强调观点
【名师点评】
此文以“知足常乐”为话题,语言简洁明了,开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不知足才能常乐。然后,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例和引用名人名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论述语言有理有据、形象生动。文章结构完整,题目、结尾遥相呼应,突出了主题。
文题三:
例 文
简 析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在好的环境里,人就会学好;若在坏的环境里,人就会变坏。它强调了外因对人的熏陶、铸造作用。这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出一辙。对此,许多人也是深信不疑。
的确,外在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我们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孟母之所以三迁,正是因为考虑到外在环境对孟子成才的影响。
然而,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那些近“墨”即“黑”者,之所以变黑,关键在于其自身意志力的不坚定,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新中国成立前,一位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了文坛。但是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受到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歌颂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来,这可谓是对“近墨者黑”最好的诠释了。
很多光照史册之人,其生活成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各种诱惑也时时充斥左右,他们之所以能近墨不黑,出污淤泥而不染,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情操、伟大的追求、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更具有明辨是非曲直的敏锐的洞察力。屈原在“腥臊并御”的环境中宁愿“愁苦而终穷”,依然“上下而求索”。陶渊明身在腐败的官场,却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守清节,退隐田园。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出身军阀行列,不为军阀习气所染,始终保持高风亮节,为中国革命与解放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在当今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些锐志进取的改革者,能在奢靡的生活和金钱的诱惑前,保持着“拒腐蚀,永不沾”的高风亮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随时清理沾染上的点滴“黑墨”,真正做到了“近墨者不黑”。
由此看来,外因只能对那些意志薄弱的人起作用。只要近墨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事物,时时警诫自己,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那么即使是近墨也未必会黑。
→摆:摆出大多数人的观点
→论:先让步论证,肯定大多数人的观点
→驳:转入论题,举例证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本质原因
→论:举正面事例,进一步论证能做到“近墨者不黑”的观点
→联:联系现实生活,歌颂改革者的洁身自好,进一步论证自身的观点
→结:总结全文,强调内因的作用
【名师点评】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先解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含义;接着,第二段先退一步论证承认“近墨者黑”的普遍现象,概括了外因的作用;第三段语意一转,进入本文“近墨者未必黑”的特殊现象的论证,强调了内因的能动作用。彼此兼顾,论证严密,不给人以反驳的余地。